由張家輝主演的《催眠·裁決》講述了一位催眠師通過催眠技術改變人的認知,並控制陪審團和犯罪團伙頭目的過程。影片中展示了大量的催眠技術,用誇張的手段進行了精彩的演繹,使觀眾代入式的感受催眠。鑑片工場已發布兩篇關於解析相關催眠細節的專業型影評文章,我在下文中就不再對具體細節作更多闡述。只分析劇情裡各種情節中所展現的催眠技術應用,希望本篇分享對「催眠技能」感興趣者,有點意義。
兩篇關於細節的專業解析文章,附在文末。首先,催眠的本質是關心,不是操縱。電影開幕就特別說明了催眠的本心,催眠是為了幫助人,而不是操控人達到私慾,就像臺詞所說:「拒絕被欲望催眠」。
那麼,在不配合對方的情況下可以被對方催眠嗎?這可能是許多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電影中的這麼一個場景:庭審上,記者對催眠師提問,催眠師的回答是,「你剛才喝了一杯水,你怎麼知道這不是我在催眠你,讓你口渴而使你喝的」。在生活中催眠無處不在,與某人溝通交流時感到憤怒,你怎麼知道這個憤怒不是對方催眠你,想讓你憤怒的。心理諮詢師接待來訪者時,諮詢師常常會感受到來訪者的情緒,這種情緒的感受叫做
反移情。感受到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來訪者想讓治療師所感到的,這便稱之為「催眠」。當下,催眠已被廣泛應用於心理治療、醫學、犯罪偵破和運動等方面。在心理治療方面,催眠用於治療酗酒、夢遊症、自殺傾向、過量飲食、吸菸等較為頻繁。但
除非病人的動機很強,催眠一般不會立即獲得明顯的效果。通常是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療,催眠的效果很好。因此,治療師都能敏銳的察覺到來訪者的這種催眠方式,並清醒的對待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被催眠的狀態下去回應來訪者。比如:電影中講述的一個催眠的典型案例。「催眠師讓在場的聽眾不要去想一頭綠色的大象,結果大部分聽眾腦子裡出現了綠色的大象,其中一個聽眾說腦子裡沒有出現綠色大象,出現的是粉紅色大象,因為旁邊有個美女穿了一件粉紅色的毛衣。」可見,我們腦中出現的場景是由於外部信息的刺激所導致,如果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所說的話中,就會被對方所催眠,假如分出一部分精力在其他的場景中,腦中出現的畫像則是多個場景的綜合狀態。
劇情場景中,催眠師給黑警播放歌曲《徘徊在日暮街角》,這種舞曲表演式的
音樂類催眠,往往表演色彩太濃鬱,一般挑選的對象必須是易受催眠人群,真正的催眠治療中不一定有這麼的神奇,在電影中的這種設計多是為了起到觀眾笑點作用。
要說音樂對人的影響,睡前聽非常激烈的音樂,會讓人難以入眠,聽一些輕柔音樂能促使人容易放鬆助眠。特定的音樂旋律加上歌詞會改變人的認知,並引導人產生幻覺,這個在催眠應用裡確也存在。在影片最後,黑警被擊垮就是催眠師利用歌詞與音樂配合的特點,使黑警進入到幻想、幻聽狀態,從而失去戰鬥力。
在催眠應用中,最可怕的是這種攻擊性催眠是無法喚醒的。劇情場景中,另一個細節應用:「
味覺感官療法」,催眠師給女兒吃酸辣粉。心情壓抑和焦慮時吃酸辣粉有治癒作用?不是所有人心情壓抑的時候,吃酸辣粉都有效,但通過飲食來調節我們的情緒,如吃甜食可以緩解焦慮、吃巧克力能令人歡愉,這個是有相關充足論證論據的。
再有,被害人之前所做的口供,因沒有被提前告知錄口供的原則,以致法庭不予採納。在當事人或證人錄口供時,被有意識的引導或暗示到某個方向,如果接受暗示,此人的記憶可能會被重塑,說出自己並沒有看到,聽到或所做的事情,這個在國外很常見。這是
暗示心理學,在國內的應用中常見於很多的經典廣告語。許許多多廣告語中,大量的使用暗示方法,來促使消費者非理性購物。下面我們來看看電影劇情中的細節應用案例,首先分析「被催眠的5位陪審團成員」所使用的應用手法。要催眠一個人,先要了解他的基本狀況,例如,此人所關心的人或事或弱點。電影中,黑警將每個陪審團成員的基本情況提前告知了催眠師,便是如此。第1人。通過觀看微波爐上的倒計時電子表,引導對方用嗅覺感受餅乾的香味,使之進入潛意識催眠狀態。當微波爐門打開的瞬間,問詢對方腿部殘疾是什麼時候?暗示對方自己腿部的殘疾與辯護方律師有關,導致產生憎恨,引導其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判斷。
第2人。用鐘錶擺動法,修改對方對雜誌內容的記憶,暗示對方,如果判被告無罪,將會引起其巨大損失。
第3人。引導對方想像成自己就是那個被害人,被人拿刀捅到身上,促使其引發癲癇。分析犯罪動機的大小時,暗示死者的死亡帶給被告最大的直接利益,由此推斷被告的犯罪動機最大,這是以偏概全的暗示手法。在工作學習中這種一概而論的引導模式是常用的手法。
第4人。通過燈光閃爍,多層次場景催眠,引發對方共情,讓對方體驗到如果自己女兒被綁架,也會作出同樣判斷。第5人。此人是犯罪團夥黑警同謀,因貪婪而幫助犯罪者,這種貪婪促使自己催眠了自己,以為勝券在握沉浸在幻想之中。
這裡重點要講一下,被催眠的前四人被喚醒的方法。催眠師是用敲打桌面所發出的聲音來解除催眠,在現實的催眠技術中,首先得植入對方大腦中這種解除催眠的方式,否則無法通過這種方式來解除催眠。電影中為了演繹更加玄幻,沒有將此植入環節加入進來,犯罪團夥黑警及黑警同謀最終都沒有被解除催眠,應該是創作者想要表達,因欲望貪婪而形成的自我催眠是難以被解除 .
日常生活中常有「催眠作用」的形式應用,我通過梳理相關科普資料,大致可以用三個字來到達,即:「詩」「樂」「舞」。
詩:就是歌詞,詞語,話語。有暗示性的提問是最常用的催眠方式。樂:音樂是最容易引發情感的,說話的音調,語氣等都屬於這個範圍。音樂可以促使我們產生某種共鳴和情緒,控制了情感就控制了認知方向。舞:舞蹈,動作或行為。大量重複的比劃某個手勢是典型的催眠技巧。在各種活動賽事場景中都會被大量應用,傳銷集團也會常用某種動作來洗腦。通過分析可知,催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正確的認知「催眠」可以讓我們更加有獨立的判斷思維,不輕易被歹人所控制,從而做到最大能力的自我保護。
作者|劉超
一個催眠興趣的求知者
一部好電影,一定是刨去娛樂後,還能具備教育意義和社會責任。——@張鴻潤Sche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