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最酷不過飛行服!
■徐 平
空軍特種服裝是空軍人員執行特種勤務時著用的制式工作服,簡稱空軍特裝。包括空勤、地勤、傘勤等人員著用的專用工作服和防護服,作用是保證空軍特種勤務人員在有害人體環境中工作的安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特種工作服裝,是在1949年11月11日空軍成立後,才開始研製並不斷改進和完善的。七十年來,隨著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發展,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空軍特裝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仿製到自製,從品種不全到系列完整,從功能單一到綜合配套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特種服裝中,最重要、最具空軍特色的,無疑是空勤特種工作服裝(簡稱空勤特裝)。空勤特裝是空軍空勤人員在空中執勤時著用的制式工作服裝,是保障空勤人員在飛行中和應急跳傘時,特別是在高空低氣壓、缺氧和大過載飛行的情況下工作和安全的重要裝備。主要包括:飛行服、高空代償服、抗荷服、通風服、飛行頭盔、飛行帽、飛行靴、飛行手套、飛行圍巾、飛行裝具等,通常也統稱飛行服,如「某某式飛行服」。
空軍成立之初穿日式飛行服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軍空勤被服裝具的研製工作起步較晚、起點較低。1946年,我軍第一所航空院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正式成立,當時的條件艱苦異常,沒有航油,只能用酒精代替;飛機沒有計時設備,飛行員就把鬧鐘綁在腿上。飛行員的全部裝具也只有一頂能攏住頭髮的單布飛行帽、一副飛行眼鏡和一雙翻毛皮鞋。
東北老航校初建時期,一個教學組7名學員,只有兩頂飛行帽。
1949年8月15日,在北平南苑機場正式成立了我軍第一個飛行隊。參加飛行隊的飛行員大部分是駕機起義的原國民黨空軍駕駛員。他們的飛行服原是日本式的連身服,飛行隊的同志建議改成夾克式。而飛行隊平時的著裝就是解放軍的普通軍裝。
1949年8月南苑飛行隊P-51戰鬥班合影。
開國大典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人民空軍第一代飛行員,就是穿著日式連身飛行服。
我軍第一代空勤特裝
——50式飛行服
1949年空軍成立以後,從1950年起研製並陸續裝備了第一代空勤被服裝具,共計4個子系列、15個品種,通稱50式飛行服。50式飛行服主要是根據蘇軍飛行服仿製的,於1950年至1952年配發空軍部隊,是空軍初建時的飛行服。50式飛行服夏季為連身布飛行服,春秋為黑色夏飛行皮服,冬季為布面連身皮飛行服。為了防寒保暖,配有絨衣褲和飛行圍巾。
50式夏布飛行服 樣式為上下連身式,中間豎向開口並縫有拉鏈,上身兩個平底胸袋,腰間有兩個斜插袋,褲腿口縫有抽帶,敞袖口。用料為草綠色平紋布。由於在訓練中和志願軍空軍在抗美援朝的實戰中,穿脫和使用都不方便,因此於1953年改進為上下衣分開的夾克式下布飛行服。上衣為草綠色夾克式,四個口袋,上平下斜;褲子為藏藍色散腿褲。
50式夏飛行皮服 樣式為上衣散下圍、散袖口,小翻領皮衣,腰部有兩個斜插袋,褲子為敞口皮褲,上部左右各有一個口袋。用料面料為黑色光面羊皮服裝革,裡襯淺蘭色綢布。配發空勤人員夏季和春秋使用。1953年夏季飛行皮服改為上衣夾克式,小翻領,前襟有拉鏈,褲子為馬褲式,用深棕色光面羊皮革製作,裡襯草綠色棉平布製作。
抗美援朝戰場上穿50式飛行皮服的著名空軍英雄集體王海大隊。
身著第一代飛行皮服的戰鬥英雄劉玉堤。
50式冬飛行皮服 樣式為上下連身式,中間豎向開口並縫有拉鏈,帶羊毛皮領,上衣兩個上口袋、兩個下口袋,上口袋平底帶拉鏈,下口袋斜開口,腰間有一布腰帶,散腿口,肘部和膝部都加有護布。根據建國初期經濟困難的情況,用料面料為草綠色人字布,裡為羊毛皮。由於在抗美援朝實戰中試用,笨重、穿脫都不方便,袖口、褲口肥大,不利於操作,曾發生過袖口帶動按扭而造成事故。1953年後改進為上衣夾克式、下衣馬褲式的冬光面飛行皮服。
50式冬飛行皮服。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和女飛行員交談,女飛行員裝備50式冬飛行皮服。
我軍第一代空勤被服裝具中的大部分為仿蘇式品種,無論是面料、款式、顏色甚至是號型,都是嚴格按照蘇聯空軍的標準來執行。後來,空軍對空勤被服裝具也曾進行過數次改進,但基本上都是屬於局部的調整或改動。
責任編輯:劉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