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分音符合唱團」國際合唱界奪金:一群理工科博士的別樣精彩
2014年8月4日,歷時一周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在北京落下帷幕,來自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188支合唱團參與藝術角逐。
在這次國際合唱大聚會中,一支年輕的合唱團——「十六分音符合唱團」憑藉一首原創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兩首新作品《風》《小河淌水》贏得了評委的喜愛,摘得小合唱組金獎。
這是一支高學歷的非職業藝術團體。一半以上的團員具有博士學位,其餘都是碩士研究生。七年成長之路,他們是如何走過的?對合唱、對生活又有著怎樣的體悟和追求?
唱出國際金獎
2007年7月,為了參加當年的北京合唱節,16位在京的中國科學院博士生自發組成了一個合唱團。他們並不是毫無合唱基礎的門外漢,當時作為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團的成員,他們更想在每年的迎新匯報演出、慰問演出之外,找到一個能夠承載合唱藝術追求夢想的新舞臺。
在報名之前,他們先要為合唱團取一個容易識記的名字。「就叫十六分音符吧。」大家點了點人數,想出了這個今後要一直伴隨他們的名字。
「十六分音符」,這一個音樂記譜中表示音符時值的符號,在那一刻與這16位成員有著某種註定的契合。
大家一致通過。
2007年10月,經過2個多月的編曲和排練,這群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憑藉無伴奏合唱《摘菜調》和一首曲風熱烈的爵士合唱《Joyful,Joyful》拿回小合唱組三等獎。評委和觀眾誰也不知道他們還是一群在讀的學生,一群在外人的想像中還是書呆子形象的理工科博士。那時的團員們,誰也沒想過,他們有一天會走進央視,甚至登上國際舞臺。
比賽結束後,團員們忙於各自學業和工作而停止了訓練,合唱團活動進入低潮。
時隔近一年,忙完了畢業和留京工作這兩件大事,他們內心的合唱夢想在一些老團員心中再次萌發了出來。
2008年9月24日晚,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中科院力學所家屬樓一間公寓裡,幾位許久未見的團員們聚在一起。「十六分要合了」,當時已經從中科院高能所博士畢業參加工作的白雲翔提議重組合唱團。大家紛紛響應,想到日後共同排練演出的美好時光,各個激動不已。
「大家按捺不住重組的激動心情,不顧當時已是深夜會有擾民之嫌,用極弱的聲音唱起了一首又一首曾經一起唱過的歌。」這天晚上,白雲翔被大家推舉為十六分音符合唱團團長。而這間公寓正是他租住的地方。這裡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作為合唱團的排練臨時場地使用,被大家笑稱為「白公館」,後來乾脆簡稱「白宮」。
合唱團成立了臨時團務會,建設和發展步入正軌。團員們開始恢復排練,每周日下午排練一次。遇到演出等特殊情況,還要加排。
困難很快顯露出來,首先是他們沒有穩定的排練場所。「白宮」雖好,卻經不起居委會三番四次登門勸說和警告——無伴奏合唱儘管沒有樂器的伴奏,但嗓音的分貝數也不容小覷。團員們離開「白宮」,常規排練進入了漂泊不定的「打遊擊」階段,飯店包間、單位會議室,他們甚至想過在路邊的地下過道。他們沒有活動經費,此時的薪水尚不豐厚,每年還要自掏腰包交團費,以維持日常排練、演出、服裝等費用。
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
沒有指揮就趕鴨子上架自我操練,直到請來了青年指揮家李厚樸擔任常任指揮。
聲樂基礎不好,就拜師訪學,從基礎的樂理,到發聲方法,從作品的基本節奏、音準要求,到細緻的藝術處理,這群在做學問時不懈鑽研的博士們,把音樂也當成了學問一點點鑽研,碰到的問題一個個攻克。
經過六年不間斷的積累磨練,十六分音符合唱團的藝術表現能力逐漸增強,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一次次的比賽中屢次獲獎。
白雲翔說:「不管多難,我們對合唱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一直沒有改變過,是堅持讓我們成長。」。
2014年8月,當作為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中原創比重最大的獨特團隊,獲得小合唱組金獎的時候,合唱團經歷過的所有困難,仿佛都成了奠定今日成功的基石。
看著合唱團一路成長起來的北京音樂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王瑞璞先生聽聞團員們獲得金獎的消息後,欣然寫下 「七年之養捧金來,面朝大海花正開」的詩句。
唱出中國風格
七年前,十六分音符合唱團初次登上承載新夢想的舞臺。幾年來,舞臺上的夢想不斷延伸出新的內涵——他們發展原創合唱,唱內心最想表達的音樂,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藝術之路。
十六分音符合唱團通過吸收國內、國際優秀合唱的精華,形成了自由、多元和民族的藝術風格。他們演唱的曲目風格多樣,清新活潑,飽含對祖國家園的深深眷戀和對繽紛世界的熱情追求。許多歌曲不僅展示了青年人奮發向上的朝氣,同時還抒發了自由尚美的時代情懷。
「十六分音符合唱團是一個獨特團隊,團員們都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這是藝術生命能夠旺盛生長的土壤。」北京合唱協會秘書長鄭淑傑說。
常任指揮李厚樸是合唱團最有專業素養的人。他師從吳靈芬教授、尼克·史密斯先生和楊右青教授,是中國音樂學院合唱指揮系的碩士研究生。
2012年9月,十六分音符合唱團受到中央電視臺的邀請,參加了音樂頻道的《歌聲與微笑》欄目,一首由指揮李厚樸創作的《天路》引起了評委席中的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馬秋華教授的關注,她興奮地走到團員中間和大家一起再次唱起了這首老歌。
在這次活動中,他們人手一個iPad,創造性的把iPad作為樂器,合奏了《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完成了一次「勃拉姆斯與賈伯斯的對話」。
2013年6月,李厚樸為合唱團量身定製的原創合唱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改編作品《自由探戈》奪得2013北京合唱節金獎。
回憶起2007年第一次接觸這群與自己同齡並對合唱有執著興趣的發燒友,李厚樸說,「根據專業的標準,他們離登上合唱舞臺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他們對合唱單純的喜愛感染了我。」這一感染就是七年。
參賽歌曲《風》由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周娟創作而成,《小河淌水》由作曲家劉曄根據云南民歌改編而成。他二人都為合唱團的發展感到高興。
兩首新作既有西洋合唱的豐富和聲色彩,又有中國民族特色,用李厚樸的話說,「採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同時注入中國的情感」。
說起未來創作的發展,他認為,關鍵是要找到符合時代的詩歌,繼續創新改編,而不是局限於民歌改編。
從16人發展到現如今的50多人,十六分音符合唱團不斷吸收進新鮮的創作血液,創作出更有時代氣息的原創合唱曲目。
在今年獲得小合唱金獎後,十六分音符合唱團對自己的夢想更有信心了,希望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原創中文合唱歌曲,並作為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推廣傳唱,擴大中文合唱的世界影響力,向世界展現民族合唱的獨特魅力。
唱出新的生活方式
合唱最早起源於歐洲,後被引進中國。中國合唱結合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基因,在世界合唱之林獨樹一幟。
近年來,中國合唱事業發展迅猛,各地究竟有多少支合唱隊,各有什麼特色,恐怕連中國合唱協會都未必能說清。
毋庸置疑,每個參與合唱的人,只要真心投入,都能從合唱中獲益良多。
通過合唱,喚醒人們對社會良知的回歸、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審美能力獲得提高,由內而外生發出一種正能量。唱歌還使人心情舒暢,視野開闊,生活、工作激發出新的熱情。
「合唱能激發人心底真誠的愛,我們團由好多夫妻就是從合唱中結緣並走到一起的。」十六分音符合唱團男高音部主力楊焱博士與愛人蔡世淳博士就是在合唱中相識、相知、最終相愛,並有了愛的結晶。
「在歐洲,童聲合唱團非常普遍,合唱對提升個人審美能力、培育團隊合作精神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應該讓更多的中國年輕人,甚至是小孩子參與合唱,感受合唱。」團長白雲翔現在是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員,合唱早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他平日工作忙,還要張羅排練、演出,「很累很辛苦,但內心還是會感到快樂」。
柏拉圖曾說:「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
「這個團裡,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朋友般的親切,每次排練都讓人開心。」黃明靜是團裡年紀最小的團員,來自知識產權局的她雖然入團時間短,但感受很深。
十六分音符合唱團副團長張軼群博士用一句經典的話概括出了全體團員的心聲:「合唱是快樂的——我們願意把這種快樂傳播開來。」
為了讓年輕人了解合唱,十六分音符合唱團計劃發起一場「合唱普及行動」,邀請合唱界有影響力的名家走進高校院所,走進高新區,甚至走進中學校園,走向社會,開辦合唱沙龍,舉行高水平的合唱講座,普及合唱知識。
「通過名家的講解,』十六分』的現場演示,讓更多的人認識合唱,喜歡合唱。」白雲翔說。「我特別想讓九零後、零零後年輕人知道,有一種生活方式,叫做『合唱』」。
生活方式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古人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這些清雅之事,仿佛早已遠離身在繁忙都市的現代人。人們在匆忙追逐中找尋成就感,高效忙碌中獲得存在感。能為生活帶來充實和快樂的人文體驗,被遺忘了,被忽略了。正處在事業發軔期的「十六分「們,在工作之餘,在合唱中找回了這種感受,開啟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朱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