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
說起表情包,相信已經是大家在文字聊天中不可缺少的了吧,聊天時不加點表情真是有些不自在呢~
和老師聊天接洽的時候偶爾鬥膽地用起來,和爸媽聊天時也會常常抖機靈,和自己的閨蜜基友就不用說了,不大戰個三百回合簡直不會停歇。
現在老師也開始理解學習各種表情包中的含義了,前段時間鄭州的一節給骨幹教師的培訓讓人驚訝其認真程度,連「五哈原則」都教授了!!
如今,表情包已經充斥了我們的線上社交。和他人線上聊天不用表情包覺得簡直無法進行「深切交流」,畢竟表情包帶給我們的是文字無法傳達的「深切體會」。
啊空氣突然安靜!看我的表情包攻擊馬上暖場!
他在say what?用表情包「優雅」地傳達我的疑惑!
啊來新同事了!趕緊刷一波🎉🎉🎉🎉🎉🎉
靠,撤回失敗!那就表情包來一波刷屏,祈禱大家忽略內容🙏🙏🙏🙏🙏
啊氣氛怎麼這麼尷尬,那我發個「呵呵」吧(不是)
……
不知道說什麼?發個表情包總是可以的。
它跨越了性別、種族、國家、地域、民族……成為我們傳達意念的「神來之筆「,漫天表情包不知不覺就充斥著我們線上的交流,給了不少人一點喘息的空間,當發現表情包可以代替文字傳達內涵的時候,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但是這種交流習慣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
追根溯源是在1881年3月30日,在表情包之前,四個被稱作印刷藝術的表情「臉」出現在了美國的諷刺雜誌《Puck》上,這套表情符號分別代表著愉快、難過、冷漠和驚訝。它們被稱作「豎直的表情符號」,因為需要豎著看,而不是像閱讀文字一樣橫著看。
1982年由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教授斯科特·法爾曼在早期的電子公告板上使用了人類最早的字符表情「:-)」,意思是「微笑」,後來便又出現了「:-(」表示傷心。
1999年,信息與科技的革命全面爆發,在當時供職於日本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NTT DoCoMo的慄田穰崇,為了讓用戶在有限的文字中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慄田穰崇創作了emoji表情符號,靈感來源於日本漫畫和日本漢字等,或者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表達抽象的概念。後來得益於蘋果IOS 5輸入法的助推,iOS 5 的用戶將在輸入法中新增一種語言選擇:顏文字,表情符號開始風靡全球。
⇩
另一邊,與表情符號emoji相似又不似的「表情表達」,有人認為可以追溯到2007年出現的「暴走漫畫」Rage Comic,簡稱「暴漫」)。
說起表情包,小編的最初印象就是暴漫裡一個個極其誇張的小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似乎當時還沒有表情包的概念,只是一個爆火的「梗」。
「暴漫」開始是來源於國外,其特點極其顯眼,使用非常誇張的手法表達著簡單直接的情緒:或開心、或憤怒、或嘲諷或無語,極具吸引目光,很快就風靡於年輕人之間。
⇩
再來或許就是「萬惡的源頭」之熊貓頭!
要問熊貓頭為什麼既是萬惡之源,但是又一直風靡到現在,當然是因為!足夠沙雕!足夠百搭!足夠珍稀(?),可以委婉直接暗示明示精準地表達出我的「芬芳之言」。
其實最開始是因為一個叫暗黑破壞神的老貼吧人在聊天時常常會附帶一個熊貓頭的圖片,這個熊貓頭的圖片來源於一段埃及乳製品公司拍攝的魔性廣告《Never Say No to Panda》。
廣告的內容大概是:如果你不購買這個熊貓品牌的東西的話,就會出現一隻熊貓在旁邊靜靜地看著你,不然就會開始搗蛋破壞,最後人們都會屈服於這隻熊貓,購買這個品牌的產品。
後來便一發不可收拾,熊貓頭表情包病毒似的蔓延開來,一直到現在也依然是我們熟知且一直在使用的表情包~
走過了萬惡之源,後來就又出現了不少明星的真人表情包,表情包的製作也不再是P圖人的「專利」,已經是一個「全民」的娛樂活動,特別是始於QQ聊天的「鬥圖」,讓表情包的使用被更廣泛熟知且種類突增。
還有在2016年廣泛出圈的黃子韜的表情包:
真是聞者「流淚」,見者「傷心」,用者開心。
wuli韜韜本人都表示,會用自己的表情包,也是real耿直。
黃子韜表情包過後,大家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陸續出現了爾康(鼻孔)、小S(冷漠)等,極具智慧的網友們開始自發大批量地製作表情包,主角有明星真人、有劇照截圖、有萌賤小動物、也有周圍的夥伴……
曾經語文課上你,有為杜甫兄的精彩生活添磚加瓦嗎?
⇩
人們默契的相互get到表情包的「深刻內涵」,遵守著表情包的經典格式:
任何一張圖+一句話/一個詞+高糊
簡單快捷,一個新的表情包就誕生了!力保鬥圖的時候跟上對方的速度!
出爐的表情包或許賦予上新的含義,或許原含義就已足夠精彩!!
不禁遙想,未來的人會如何看待我們呢?看著我們「遺留」的「著作」,一句話跟個表情一句話跟個表情,是否會內心複雜。
表情包帶來了可以超越空間和語言障礙的交流,成了我們的另一張「嘴」和語言,包藏著我們的瘋狂暗示與自我調侃,或開心,或戲虐,或自嘆,不過相信表露出來的是大家面對生活的樂觀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