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對外開放、理論研究、現代產業體系、研究生教育、基層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須隆:推進合作共擔的共同開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專家陳須隆指出,實踐證明,只有推進合作共擔的共同開放,才能打造堅實可靠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推進共同開放要求堅持合作共治。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破壞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另一方面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規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進入新時代,我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我國有效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的引領作用,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數字經濟、網際網路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深入開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創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摘編自《人民日報》
【韓喜平、陳伶浪:增強理論的解釋力、穿透力、傳播力】
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韓喜平、陳伶浪認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要在講道理、厚學術、強宣傳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理論的解釋力、提升理論的穿透力、增強理論的傳播力。首先,講道理。回答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就是要求理論工作者講道理。只有把道理講清楚了,才能使人們真正理解黨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理解這是指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科學的理論。其次,厚學術。一方面,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升理論的穿透力,要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另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再次,強宣傳。要立足於受眾的新特點、新需求,加強傳播手段創新,綜合運用融媒體技術,著重解決實際問題、思想問題,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漢權: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新的動力引擎】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黃漢權表示,「十四五」時期,要完成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在產業上需要依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力,形成雙輪驅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一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要加大對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場景應用等支持力度,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產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要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集群,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方面,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服務需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緊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標準化、品牌化、數位化為引領,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興偉:「四轉化」提高研究生教育育人成效】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計算機學院教授王興偉認為,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要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與社會需求的能級,在培養過程中做好以下四方面轉化。一是理論成果向課堂教學內容轉化。只有從理論研究出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更大的創新與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技術成果向實驗教學內容轉化。研究生實驗教學不僅僅將理論知識通過實踐予以展現,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系統全流程應用於實踐的操作實現,促進學生系統應用和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三是產品開發成果向案例教學轉化。以案例為基礎的案例教學,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完整模擬仿真呈現生產實踐流程,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地應用於實踐,實現由理性知識為主轉變為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兼顧,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銜接和過渡。四是學術優勢向培養優勢轉化。要將師資的學術力轉化為指導力;要將科研平臺的研究力轉化為創新力;要將國內外影響力轉化為學生的交流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何哲:掌握基層治理的特殊性和複雜性】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哲指出,基層政府處於整個公共治理體系的最終端,要處理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和各種複雜的治理問題,具有特殊性和複雜性。第一,基層治理的壓力性。基層治理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基層政權承擔著整個治理體系的每一個層級逐級傳導的政策執行壓力;另一方面,基層治理直接面對人民群眾,是整個治理體系直面群眾服務訴求壓力的第一線。第二,基層治理的繁瑣性。這主要是因為基層地方範圍內,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受教育程度、心理偏好、風俗習慣等各有差別,對一個政策很難用「一刀切」的方式來執行。第三,基層治理的綜合性。受制於資源約束,基層政府不能像國家或者省市級政府那樣設置眾多的專業部門和強大的智庫機構來完成各種專業性強、難度高的工作。第四,基層治理的突發性。這種突發性就要求基層政府和幹部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心,積極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具有高超的突發事件應變能力。第五,基層治理的創新性。自改革開放以來,關於政府創新,有兩個基本的發現,一是絕大多數的創新都來自於基層,二是凡是地方創新搞得好的,這個區域的治理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就高,人民生活就幸福。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