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啤酒除了喝,還能這麼用!
濾鏡版世界名畫
一幅幅世界名畫,之所以能被後人反覆的鑑賞解讀,不僅僅是因為畫作本身,還因為其背後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比如,蒙娜麗莎神秘微笑的秘密,
竟是因為一杯熱氣騰騰的拿鐵?
梵谷如泉湧的野獸派靈感,
也離不開一杯咖啡。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是咖啡的忠實愛好者。
上帝給予了人類咖啡樹和創造力,
人們便製造了咖啡回饋上帝。
原來一張張世界名畫背後,藏著這樣神秘且不為人知的「驚天」秘密。
而為我們揭開名畫神秘面紗的,便是這位來自美國的奇葩藝術家--Karen Eland。
說她奇葩,是因為這位畫家非比尋常,她喜歡"抄襲"名畫,卻又熱衷於復古泛黃的色調,還會在畫中「不經意」留下,毫無違和感的小驚喜。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在Karen的畫作中,生活中日常不稀奇的咖啡,便是她的不竭的創作源泉。
看到這裡,應該有不少人會有這樣疑問:
世間好喝的飲品這麼多,為什麼Karen會熱衷於咖啡呢?
那是因為咖啡,不僅是Karen創作的素材,更是不可或缺的畫作顏料。
是的,你沒看錯,這些畫都是用咖啡畫的。
用咖啡作為顏料已然新奇,卻不僅於此。
其實,早在1998年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另闢蹊徑,用啤酒做顏料,開始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創作生涯。
Karen在創作時,身邊總喜歡放一杯咖啡、啤酒等飲品,邊品邊畫,時間久了便成為了她獨特的習慣。
有一次,她坐在咖啡館,邊等朋友邊享受下午茶時間,無所事事的她,習慣性地沾著身邊唯一有色彩的咖啡,在餐巾紙上塗畫了起來。
只是一個隨意的動作,卻讓正處於創作瓶頸期的她,突生靈感。
口味不同的咖啡,顏色深淺也不一,再加上水或者牛奶等介質,顏色層次更為豐富,這不就是正兒八經的調色盤嗎?
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是可以為藝術所用的。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並且妥善利用。
在她嘗試了茶、咖啡、白酒等諸多飲品之後,發現咖啡和啤酒,能夠製造出深淺不一的層次,只需用水稍加調配,便可以隨心所欲為她所用。
沒有酒,如何思考人生?
穿越酒吧之旅,無異於在哥倫比亞河中,乘風破浪。
這張古老釀酒廠的釀酒圖,滿屏泛著一股濃濃的啤酒味道。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用啤酒做顏料的畫作,線條流暢,虛幻朦朧。
而換成咖啡,顆粒感的磨砂質地,筆觸更清晰,層次分明。
而一比一的完美複製,也讓人嘖嘖稱奇。
她改編的世界名畫,就如加了濾鏡的復刻版。
顏色簡潔單一反而考驗功底,每一處細節,都需要她的精心調配。
僅僅用咖啡和啤酒,Karen就玩轉了世界名畫。
她的繪畫能力,便在畫中就一窺而見。
可在此之前,她也只是藝術世界眾多畫家中的滄海一粟,可圈可點,卻不顯眼。
沒想到,咖啡和啤酒,讓她在千篇一律的彩色創作中,突破重圍,開始漸漸有了名氣。
因為這份獨一無二的創意,Karen也被更多人看到,不少啤酒廠、咖啡館和餐館,都聞名而來,紛紛讓她設計海報和標籤。
什麼是藝術的美?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解讀,實在難以定義。
可創意之處,點睛之筆,雅俗共賞,藝術的有趣之處,便是所有人的共識。
有時摒棄循規蹈矩,或許就能逆風翻盤。
《半山文集》中這麼寫道:
「欣賞力」的精髓,在于欣賞平凡,在於看得見平凡裡的不凡;
「創造力」的精髓,在於讓平凡變得不凡,由此超越了平凡。
原以為可以賴以生存的安穩,有時會把人一點一點逼入瓶頸,陷入絕境中。
當社會以某種模具塑造大眾時,藝術創新無異於,一股逆流而上的清流。
藝術的魅力,在於有無限的空間,無限的遐想。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有一些看起無釐頭、一閃而過的想法,不曾想就是這些「瘋狂」,也能創造出不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