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看視頻
孫清豔喜歡和像她一樣的「受苦人」親近。2019年,孫清豔為鹽池縣300多名環衛工人送去價值10885元的烤鴨。2020年冬天,她又在自家牛肉麵館為環衛工人免費提供一份含有拉麵、烤爐饃、小菜、八寶茶在內的愛心早餐,價值7000多元。
受苦,是西北方言裡常用的一個詞彙,字面意思是「吃過苦」,更準確的解釋是「勞動」。
孫清豔覺得,「做人不止賺錢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往前走的勁兒,走著走著,有能力了,也不要忘了拉別人一把,這時候,往前的路就更寬了。」
2005年,20歲的孫清豔嫁到鹽池縣花馬池鎮紅溝梁村,這位農村小媳婦就盼望著「能把日子過在人前頭」。然而,現實沒有想像順遂。婚後,她要早起用驢車拉水,餵羊、餵豬、做飯、照顧老人。兩個孩子出生後,家裡時常需要7個姑姐幫襯救濟。
2014年,孫清豔一家被紅溝梁村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她的第一反應是「這輩子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
村幹部和「一對一」幫扶責任人適時拉了她一把。「講解政府扶貧政策,鼓勵我們學技術、長見識。」孫清豔申請到5萬元貼息貸款,買回100多隻羊,並和丈夫張海濤一起開著三輪貨車,幫村裡的磚廠拉磚,一天下來,能掙100多元工資。
沒日沒夜踏實苦幹,讓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改善。短短一年裡,羊圈裡的100多隻羊擴充到近400隻,孫清豔如願收到脫貧銷戶通知書。
小倆口興衝衝拆掉家裡的3間土房,又蓋起3間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剛在新房裡度過了一個美滿的春節,孫清豔的公公突發心臟病,驟然離世,婆婆的身體也垮了。小兒子面臨升學,但村裡撤點並校,孫清豔和丈夫商量後,決定舉家搬遷。
「我們沒有多少文化,但還年輕,還有一雙勤勞的雙手。」抱著往前走一步也許就是光明的想法,孫清豔將所有羊低價處理,開始了從農村走向城市的艱苦創業路。
初來乍到,孫清豔先是開了一間小小的羊雜碎店,勉強可以餬口。後來,又和別人合夥開了一家滷肉店,因為是加盟,條約多、沒有掌握技術,賠了錢。
2017年,村幹部推薦她參加了縣裡的烹飪培訓班,學習家常菜炒制技術。一次宴席上,她第一次見到北京片皮烤鴨。把肉蘸醬放在薄餅上,加點蔥絲、黃瓜絲卷著吃,「挺稀奇的,鹽池還沒有類似的店。」
揣著家裡僅有的5萬元,孫清豔趕去北京學習。她整整用了一周時間,找了一家一直有人排隊的小店。為了確保自己的判斷準確,她在店外蹲守觀察,推測出近500隻烤鴨的日銷量。然而,當孫清豔鼓足勇氣,向對方提出學習烤鴨技術的想法時,老闆卻拒絕了她。孫清豔不放棄,最後獲得花3萬元學手藝的機會。
「3萬元,對我們這種農村家庭來說,可以說學不起。但是我又想,我要用這一個3萬元賺回來好多個3萬元。」孫清豔鉚著勁兒認真學。
因為水土不服,她渾身起了溼疹,但還是每天堅持出現在烤爐旁。想孩子了,她也不敢打太長時間的電話,生怕分了心。晚上回到小旅店,她一遍遍回憶技術要點,以至睡夢中都在學習……
學成歸來,孫清豔理清思路,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子。在各界幫助下,她再次申請到30萬元貼息貸款和2萬元村級互助發展資金。
2017年10月,孫清豔的片皮烤鴨熟肉店開業。憑藉出色口味和熱情服務,在縣城走紅。2020年7月,她再次與人合夥,投資60餘萬元,開起縣城最大的拉麵店,生意同樣火爆。
最忙的時候,孫清豔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她享受眼下忙碌的生活,也嘗試著將這種奮鬥精神傳遞給更多像她一樣的「受苦人」。「脫貧之後,腰杆子才能挺得更直!」
在孫清豔的幫助下,已有14名留守婦女、待業青年在她的店裡上崗就業;還有2名徒弟已經「出師」自主創業;同村還有許多老鄉做起個體戶。
稍稍得空的時候,孫清豔還喜歡在微信上為慕名而來的網友「答疑解惑」,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政策再好,都不能『等靠要』。只有吃苦肯幹,好日子才會越來越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