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畫的控訴》:歷史,有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靠近我們的生活

2021-01-08 聲聲為您說電影

對一般人而言,大師名畫掛在國家美術館中好像理所當然,而這些作品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但有時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進入國家殿堂,背後可能隱藏著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名畫的控訴》的故事就是一例,而且本片還告訴我們:歷史,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有時候它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靠近我們的生活。

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的知名畫作艾蒂兒肖像,是其受猶太富商布洛赫-鮑爾委託為其妻所繪製,後於納粹統治時遭到搶奪充公,任由德國納粹政府處置,這幅畫則輾轉成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2000年,布洛赫-鮑爾在美國的遺族與合法繼承人瑪麗亞跨海要求奧地利政府返還名畫,並與態度強硬的當局展開一場纏訟六年的跨海官司,終於獲得奧地利法院承認。而這場官司的過程,瑪麗亞與其訴訟律師藍道荀白克的心境,都被改編成為現在的這部《名畫的控訴》,並由曾經執導《夢露與我的浪漫周記》的賽門柯提斯擔任導演,並由海倫米蘭飾演《艾蒂兒肖像》繼承人瑪麗亞,雷恩來諾斯飾演為其辯護的猶太裔律師藍道。

這是柯提斯第二次執導由實事改編作品,敘事的手法同樣有著如《夢露》的優雅與流暢,不時穿插的小幽默,讓《名畫》的嚴肅歷史議題變的平易近人。從故事題材與事件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值得討論面向,但或許為了保持電影的通俗性與流暢度,這個故事在三幕劇架構下處理的過度簡化,在劇情鋪陳上落入俗套,並且也迴避了一些更複雜的爭議,是本片可惜之處。但我還是認為,以商業片觀眾為主要訴求的《名畫》至少在處理轉型正義的議題上,完成了幾件重要的使命。

首先,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試圖引起更多年輕觀眾重視並省思過去人類在歷史中所犯的錯誤。雷恩來諾斯的角色在這點扮演著重要角色。他飾演的年輕律師藍道是猶太作曲家荀白克後裔,荀氏是二十世紀初期音樂史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同樣為逃避納粹迫害輾轉移居美國,但藍道在美國出生、成長,從未經歷任何戰火與迫害。他像是許多年輕人的化身,在影片一開始,過去的歷史與自己幾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工作與成就才是眼前更重要的事。有了這樣的角色,才能突顯海倫米蘭飾演的瑪麗亞心中的創傷之深。同時,他也是歷史與觀眾之間的媒介,我們隨著他的腳步慢慢踏入瑪麗亞的回憶之中,了解這段歷史在其心中劃下多麼深的傷痕。

同時,瑪麗亞此角提供的視角,也是以往和納粹迫害相關電影中較少見到的。身為躲過迫害、徹底否認自己祖國的猶太人,她讓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猶太人雖然逃過一劫,但那段集體瘋狂的歷史,還是在她心中留下的種種創傷,包括她對奧地利的忿與恨,以及她對當時無法脫身的家人一輩子擺脫不了的愧疚。有了這一層認識,我們才能理解每一次的纏訟,對瑪麗亞而言是都是一次揭開傷口,一段難熬的精神折磨。而看著她敘述當年逃難的過程,還有看他回到維也納,看著每棟建築物回憶年少時在裡面發生的種種往事,也讓我更深刻體會歷史離我們的距離是如此的接近。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在片中看到奧地利政府處理轉型正義時的輕慢。艾蒂兒肖像已經成為奧地利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徵物,但是諷刺的是,畫中的女人竟是屬於這個國家過去曾經迫害過的同胞,而儘管奧地利政府在戰後已經承認過去的錯誤,但在這幅畫的說明之中卻隻字不提畫中女人的背景,以及這幅畫多舛的命運,並一度將這幅畫改名為金色的女人。當權者拿掉了畫中人的名字,正代表著他們剝奪了這個女人的身份,以及她與這幅畫背後的歷史,讓她成為一個中性、無名的人物,成為象徵著奧地利輝煌年代的符號供後人景仰。但此舉卻掩蓋了國家過去曾經對畫中人的同袍所做出的卑劣惡行,更令人失望的是,當瑪麗亞曾向奧地利政府開出條件,只要他們願意在畫作的說明中提及此畫過去曾遭奧地利納粹份子掠奪的歷史,她就願意無償將這幅畫正式捐贈給奧地利國家美術館,卻遭到政府強硬回絕。

在此,本片點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何一個國家在公開承認過去的錯誤之後,卻拒絕彌補過錯,就連在這幅畫上註明這段過去也如此困難?若進一步了解奧地利近代的歷史,便可知道其背後其實有政府當局的政治考量。奧國政府在二戰過後數十年,才終於承認當年政府協助了納粹第三帝國的建立,並參與了種族屠殺,並負起政治責任公開道歉。但在文化領域上,有關單位卻一直試圖與納粹歷史切割,例如BBC曾經報導世界知名的維也納愛樂在2013年時,才在社會輿論龐大壓力下承認了他們過去與納粹當局過從甚密的關係,他們曾經在戰時贈送納粹青年團領袖巴爾杜爾·馮·席拉赫榮譽金戒,並在席拉赫因拘捕猶太人送往集中營遭以反人類罪判刑出獄後,竟再度頒贈榮譽金戒給這位納粹頭子,而樂團對於此事,堅稱原本無須公開任何歷史信息。而《名畫的控訴》透過瑪麗亞討回公道時所遇到的百般刁難,再次反映了奧地利文化單位為了顏面,在處理轉型正義上做表面功夫的態度。他們的態度似乎透露著,承認過去的錯誤,好像就讓國家看似純潔無暇的藝術成就染上了汙點。

面對國家機器擺出這樣的高姿態,也不難理解瑪麗亞最後為何堅持要求奧地利政府歸還名畫,但是本片在這邊卻迴避了另一個道德爭議。在瑪麗亞取回艾蒂兒肖像的所有權後,她卻以13億美元的天價轉售給私人收藏家,展於紐約知名的新藝廊,在當時引起藝術評論界譁然。而本片僅在片尾以字卡簡單交代瑪麗亞售出畫作,以及她將這筆收入全運用於資助親友上。艾蒂兒肖像雖然乘載了瑪麗亞的家族情感與回憶,但不可否認它也成為奧地利文化的重要象徵,有著公共財的性質,相信瑪麗亞也一定了解這一點,但當她取回畫像後,如何做下售出畫作的決定,其中是否有所掙扎,影片對此則沒有著墨,是另一可惜之處。

除了透過《名畫的控訴》了解猶太人受納粹迫害的傷痛,以及奧地利政府處理藝文領域轉型正義問題的逃避態度之外,我們不妨也回過頭思考臺灣,走過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我們,身邊一樣有著許多到難與癒合的傷口,我們是否應該更用心認識過去的這段歷史,以及監督政府當局在處理轉型正義的方式與誠意。

相關焦點

  • 電影《名畫的控訴》:別人眼中的名畫,我心裡頭的回憶
    的確,我們可以透過價位知道東西的價值或人的能力等,但卻非絕對的,例如像是愛情或親情等感情,難以用任何實質的物質去鑑定。電影《名畫的控訴》是由真實故事改編,以經歷過二次大戰的婦人和奧地利政府的歸還畫作的官司為主題,點出象徵主義大師克林姆,知名作品「艾蒂兒肖像」背後的家族故事。創作者通常在展出作品之後,就像潑出去的水一般,覆水難收。
  • 詩與名畫,控訴戰爭,盡在十三分鐘內 《格爾尼卡》
    本紀錄片使用大量照片作為背景資料,對這個歷史事件進行陳述和回顧,重點通過畢卡索的幾幅以"格爾尼卡"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尤其是那幅成為世界反戰名畫的《格爾尼卡》,控訴了這場針對手無寸鐵的平民施行的大屠殺。此外,本片還引用了法國著名詩人保羅·艾呂雅的詩歌作為解說,增添了控訴法西斯暴行的力度。
  •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破譯名畫背後的「摩斯密碼」
    藝術,也是歷史的一種載體,也是人類發展軌跡的見證。《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從藝術的層面來分析名畫背後所承載的歷史片段,或許我們見識過很多欣賞名畫的角度和方法,技巧、色彩、派別……將歷史和藝術聯繫在一起,不僅角度新穎獨特,也有很硬核的知識內容,可讀性很強。
  • 看畫:1億元名畫,不如衛生間瓷磚好看,我們該如何欣賞世界名畫
    古典主義畫作內容並不是直接源於自然,而是用古代的藝術理想與規範來表現現實的道德觀念,以典型的歷史事件表現當代的思想主題,其目的是為了使作品產生一種古典的靜穆而嚴峻的美,這樣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使得畫作中的人和物都超出了現實中的真實性。
  • 名畫還是貓?李誕與黃執中,我們的最後一博
    你能想像你在家做了一個模型,被熊孩子砸碎,你因為心血白費而哭。這位熊孩子突然開始說,我真同情你,我聽到了你的哭聲。你是什麼心情?你拼裝一個粗糙模型尚且如此,達文西繪畫《蒙娜麗莎》呢?我們同情達文西?怎麼配?
  • 電影【我控訴】一場對制度的控訴!
    過去半年來,《我控訴》顯然是一部非常「艱難」的電影。由於導演波蘭斯基的性侵醜聞,它先是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被多位評委公開指責,之後又在媒體界引發廣泛的輿論。但《我控訴》作為一部以一戰前的法國為背景的歷史電影,在影像塑造上與波蘭斯基的其他作品又略有不同之處。在遵循古典式攝影的基礎上,影片《我控訴》利用影調和置景構建出了一個連續的封閉影像空間。
  • 《我控訴》他有勇氣控訴,難道我們就沒有勇氣傾聽嗎?
    以下我以抽絲破繭的形式肢解我控訴?《我控訴》改編自19世紀末的臭名昭著的德雷福斯案,是歷史上著名的冤假錯案。1894年,法德冷戰,法軍在「竊聽」一位德國的信函後發現,炮兵軍營有一個被德軍安插的間諜,D是他的代號。德雷福斯是炮兵營中僅有的猶太人,姓名是D開頭。猜疑和歧視,軍隊上級們一口認定德雷福斯就是那個間諜。
  • 再靠近一點點,我們就分手
    「再靠近一點點,就讓你牽手。再勇敢一點點,我就跟你走。」以前聽S.H.E唱這首歌的時候,總能感覺到戀愛的甜蜜。兩個陌生人彼此有好感,卻又不敢說破,只想對方再多主動一點,自己就順勢點頭。但後來才發現,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再靠近一點點,我們就分手」。
  • 為了讓名畫變得更有趣,這幾位藝術家真的是花盡力氣……
    我們的日常生活被越來越多的虛擬取代,這種法則在藝術世界是否同樣適用?全球各大博物館中的名畫被無數旅人參觀、仰望、膜拜,他們被炮製在各種場合中。現在gif朝他們揮了揮手,場景的交替、道具的輔助,能否混搭組合出新鮮的freestyle?
  • 我們的生活還要繼續17
    讀了一遍昨天晚上寫的稿,文章酒味倒是不大,沒有什麼毛病,看兒子寫的文章,揭發我喝大酒,讓人知道了不太好,我想把這段刪了,但又想兒子這是在真實的記錄生活,我把他的文字刪了,那就有點太裝了。把文章發出去,順利的通過了檢測。去了個廁所,吃了兩片降壓藥,又回到了被窩裡。
  • 《電影手冊》評《我控訴》
    >《我控訴》在威尼斯所收穫的一致歡迎及銀獅獎的榮譽仍是已然揮散了憂慮;即便沒有某種憂心,我們便發現不了「新波蘭斯基」。一方面,我們知道該項目由來已久,他已籌備多年,並且對於將迫害作為其幾個主要母題之一的電影人來說,這樣一部影片似乎全然再恰當不過;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害怕看到「德雷福斯事件」與「波蘭斯基事件」之間的互相干預某個時刻忽然在屏幕上驚現——所幸事實未至於此。
  • 《何以為家》影評:但願生活全是善意,我們都能遇見陽光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男孩贊恩本應該在上學年紀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但是因為家庭年紀小小不得不為了生計辛苦奔波,男孩所處的環境是個擁有眾多兄弟姐妹的大家族,但是在這個大家庭裡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其樂融融的畫面。
  • 《我控訴》控訴的必要性
    昆汀·塔倫蒂諾2019年新作《好萊塢往事》中的一個主要故事便取材於這個事件,並且以其特有的風格把歷史進行了重寫。如此著名的歷史事件對於擅長戲劇衝突的波蘭斯基來說非常容易駕馭。這場歷史事件中也有多個角色的經歷可以作為切入點大書特書。比如德雷福斯本人,案件錯判、廣場上的公開宣判、民眾的反猶言論並不是對他種族歧視的開始,在軍校受教育期間他就已經感受到了種種偏見。
  • 復工了,看看我們努力生活的模樣
    但是不要覺得這樣很可愛,想像一下穿著羽絨服戴著口罩辦公的狀態,此時此刻我感覺要被悶得窒息了。 北方復工的同學留下了痛苦的淚水。 我工作的地方靠近醫院,所以每天的訂單很多都是從醫院來的。每次在做菜的時候,我都會特意給那些來自醫院的訂單多放些菜。 大家吃飽了才能有力氣好好治病救人吶。
  • 在惡搞名畫的路上,我們能多喪心病狂?魔性動作竟意外帶感!
    如果說名畫是大藝術家們欣賞水準的體現,那惡搞名畫可就是我等凡夫俗子們的小趣味了!不但有助於我們對原畫作的理解,甚至對藝術的再創作,也豐富了我們自己的藝術內涵呀~今天土豆君就帶大家來欣賞一下,那些大師看了要掀棺材板的惡搞畫,都改成了啥!
  • 來看看那些名畫改編的電影(上)
    事實上,除了文學作品改編的大熱電影之外,還有一些大家不那麼熟悉但非常經典的電影,它們都與名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嘗試早電影中尋找那些可能會出現的名畫,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當然,情況倒也並非總是如此,也有一些電影把藝術家的畫作放在僅次於藝術家本人的位置,呈現在觀眾面前。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劇照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講述了17世紀荷蘭肖像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以家中的一名女傭為模特,創作出了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故事。
  • 當電影遇到世界名畫?
    靈感(inspiration)是大腦中產生的新想法(new idea)靈感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偶然性它通常是可遇不可求我們不能按主觀需要和希望產生靈感也不能按專業分配劃分靈感的產生任何能正常思維的人都可能隨時產生各種各樣的靈感
  • 名畫惡搞 | 世界名畫被玩壞了!畫風很魔性!
    在如今的娛樂時代,惡搞已無處不在惡搞名畫的梗,也是廣大網友百玩不厭的摯愛前段時間抖音惡搞名畫的H5更是刷爆了朋友圈▽而這種惡搞名畫的行為玩壞了叫「欠揍」,玩偏了叫「網紅」,玩好了叫「除了這對CP,還有很多名畫裡的人物被他搬進了現實生活中一起坐地鐵▽
  • 我們喜歡一部電影,因為看到的都是自己.
    上周的主題是:你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什麼?它教會了你什麼樣的道理?有一部電影我到現在都沒有勇氣看完,那部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訴一位叫松子的女孩,從幼年成長到青年遭遇不堪,最後孤獨終老的故事。松子的一生坎坷曲折,好像所有糟糕的事情都發生在她身上。
  • 弋舟:當生活與外界阻斷時,我們反而前所未有地靠近生活的本質
    「我知道不經沉澱直接把當下的重大事件寫進小說裡做背景是有風險的,但這次的事件對我們心靈的衝擊和影響太大了。」所以即使是虛構的故事,時代變故的背景故事依然會介入弋舟的這部作品裡。趨同化便是其中之一。「在這樣一個多樣性極其顯著的時代,我相信恰恰是在今年年初,我們的精神生活和現實生活最大程度地趨同了。在那個階段,封閉在家裡、依靠從網絡購物,人和人的生活是大致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