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美劇「黃金時代」的代表,一定繞不開它——
《廣告狂人》
16座艾美獎以及5座金球獎,只看這份成績單,《廣告狂人》便足以和《黑道家族》、《絕命毒師》等經典劇集一起進入電視聖殿。
它們均創造了極其罕見的反英雄形象,而《廣告狂人》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它的編劇技法更趨近於文學,每一集都像是短篇小說,還因為它的劇情推動也不走驚人反轉這條捷徑,而是依賴角色的性格推動,最終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別具一格且無法複製的60年代風情畫。
《廣告狂人》的完結,似乎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一
本世紀初,馬修·韋納就寫下了《廣告狂人》的試播集,並拿給《黑道家族》的主創大衛·切斯看,希望他能向出品《黑道家族》的HBO 推銷這個項目,HBO沒有接受,隨後韋納又找了FX,可事情仍然毫無進展,直到AMC的出現。
AMC 全稱American Movie Classics—— 美國電影經典,本來是放映老電影的有線臺。AMC那時正好想做一個契合自己風格的原創劇集,本劇60年代的時代背景設定正中其下懷,但出人意料的是,《廣告狂人》讓AMC聲名鵲起,在口碑和收益上都遠遠超過他們的預期——他們本來只是想做個好劇,並沒指望它賺什麼名聲和錢。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風起雲湧:美軍介入越南戰爭、約翰·甘迺迪遇刺、嬉皮運動、馬丁·路德·金遇刺、人類登上月球……
科技、政治、文化發生著巨變,但人們愛《廣告狂人》顯然不僅是因為這些事件曾牽絆美國乃至世界的神經,劇集像織一條華美地毯那般將這些大事件或明或暗地交織在一起。
《廣告狂人》2007年開播,一共七季,時間橫跨整個60年代,我們能明確看到女性社會地位的崛起,佩吉·奧爾森從最初唐·德雷柏的秘書,成長為廣告文案,如劇中所說,她可能是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 著名廣告公司聚集地,劇名Mad Men中的Mad正是Madison的縮寫)上第一個成為廣告文案的女性。
瓊·哈裡斯,從一開始的辦公室主管,一躍成為公司合伙人,中間的挫折與艱辛不足為外人道。
而唐的妻子貝蒂從模特轉變為家庭主婦,她一生都因囿於家庭而憂鬱困苦。然而編劇韋納不想把女性崛起描述得多麼辛酸,他以旁觀者的視角,對於女性的犧牲和遭受的不公報以同情,但絕不是申訴。
二
《廣告狂人》對於60年代的想像也並非憑空而來。
編劇韋納說,該劇的靈感來源是一個朋友,他在911期間正經歷一場離婚,同時在曼哈頓的金融業工作。
兩三天過去了,他問起那個朋友進展如何,對方回答:「能說什麼呢?還是要離婚,還在辦理。」這聽上去和60年代一點關係也沒有,但韋納說,他意識到他完全有能力寫一些人如何經歷和體驗歷史。
《廣告狂人》順勢而生。它的初衷不僅僅是一個還原當年布景和氛圍的時代劇,還要展現人面對歷史時的感覺,人的處境、人的本質。對照我們當下所經歷的世界性的瘋狂,觀眾都能從劇集中汲取一瓢,反思當代的人類境遇。
主角唐(喬恩·哈姆 飾)的問題,從始至終都是本質的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何處去?
開始的時候,他兢兢業業地營造好自己來的「身份」——唐·德雷柏,曼哈頓最成功的廣告創意總監,秘密是該部分的一大主題。然而他發現,即使已經如此成功,事業家庭情婦三不缺,他仍然很難獲得生命的意義,因為他始終被過去所困擾。
不可為外人道的歷史,成為他不得不正視的議題。當他在好時巧克力的客戶代表面前說出自己「長大的經歷」時,客戶目瞪口呆,因為他完全可以省略這部分。
正視過去只會給他自己帶來麻煩。所以在該劇的後半部分,唐開始嘗試做自己,但自己是誰?他從來都不知道。自我認同的缺失和那個動亂時代緊密相扣,人們想找到自己,找到自由,但它們在哪兒?沒有人有答案。
從唐的出身背景,或許可以解釋他的迷失。
從小無父無母,經濟大蕭條時期在妓院長大並受到性啟蒙,貧窮、自卑貫穿他的童年,50年代參加韓戰又徹底將他的人生路徑翻轉。
和他的創造者韋納一樣,他沉迷於酒色。試想把唐放在當代,雖然前因不同,他的迷惘和他感受到的虛無同樣成立,這也是《廣告狂人》歷久彌新的價值。
三
有什麼是看完《廣告狂人》後令觀眾久久難忘的呢?
不是唐的結局,而是他那麼齷齪的人卻讓你恨不起來;
是瑪麗蓮·夢露死了整個公司都哭成狗;
是唐的女兒莎莉在樓下鄰居家撞見爸爸跟別的女人親熱,接著又在頒獎宴會上發現爸爸現任妻子(繼母)的母親正在跟爸爸的同事幹難以啟齒的事……
細節和氛圍是人們喜歡《廣告狂人》的原因,絕不僅僅在於主人公抽菸、喝酒帶來的負罪的愉悅感,還因為它藉由時代背景牽引出的情緒,籠罩在整部劇集之上,讓劇集顯得愁雲慘澹。
即使在劇集後半部分唐決定面對自己之後,頻頻出現在加州,那裡的海灘、陽光晃得人睜不開眼,視覺上更加鮮亮,但整部劇還是被一種深沉的憂鬱籠罩,這是《廣告狂人》的自帶屬性,一種憂鬱的詩意,有時甚至是「向死而生」。
無論是唐給夏威夷做的旅遊推廣創意帶來的第一印象,還是他在讀的但丁《地獄篇》,都能讓人把唐和哈姆雷特式的困境聯繫起來。就像仰慕貝蒂的男青年對她所說:你看上去是那麼深沉的悲傷。
沒錯,即使貝蒂一如既往頂著她格蕾絲·凱利式的優雅金髮,即使她什麼也不缺,但她的悲傷卻始終揮之不去。這是她的個人屬性,也是社會環境帶來的結果。
她家境無憂,嫁做人婦後還像任性的小女孩,一言不和就要鬧脾氣,即使如此,她仍然不能當面質問她的丈夫唐是否出軌,而只能通過自己的心理醫生間接傳達自己已經獲知的信息,她的自尊只能如此迂迴地保留,因為一旦離婚,她失去的將會更多。
很多觀眾因為她性格固執討厭她,但我個人覺得創作者寄予了這個角色深刻的理解,她是該劇讓我最為動容的女性角色,比佩吉、瓊更甚。
她最終漠然接受了自己患絕症的現實,給莎莉的信讓人潸然淚下:即使走到最後,她也要保持自己一貫的優雅髮型,穿著自己最喜歡的淡藍色雪紡長裙。
她對女兒說,你的人生將會是一趟歷險。由於時代和選擇的局限,她將自己所沒有經歷的生活,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
四
《廣告狂人》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讓人共情,人物關係的發展也遵循邏輯,而不是僅僅出於逆轉劇情的需要。
唐英俊瀟灑,女人紛紛拜倒在他格裡高利·派克式的西裝之下,這是他外貌帶來的特權——韋納也承認這點。
戲份僅次於唐的佩吉,視角極為重要,因為劇集一開始,她作為新入公司的秘書,是一個「旁觀者」,觀眾跟著她,進入這個世界。
劇集對這個世界極具文學性的細膩描摹,很可能會將部分觀眾擋在門外,但一旦踏入這個門檻,它會讓你無法自拔,同時優雅地保留它的詩意。
每一集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章節,看似沒有關聯,甚至帶有實驗性質,但整整七季後,當觀眾回看時才意識到,他們所傾心關注的人物經歷了多大的變化:
唐和梅根的第二次婚姻似乎讓他煥然一新,但他又重複著過去——和鄰居妻子出軌,因為重複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佩吉在事業上緩步提升,造型(包括其他女性角色)也隨時間而變化,但她的愛情難以尋覓。
瓊雖然渴望愛情,但她接受了自己是一個以事業為重的女強人。
觀眾最討厭的皮特,卻是韋納傾注了很多心血的角色,觀眾討厭他的自私自大,但這正是因為他最像我們自己。在Burger Chef餐廳吃飯的時候,他儼然已是唐和佩吉家族的一員。
羅傑·斯特林,也許是劇中最大智若愚的角色,他繼承家業縱情聲色,他天真而又世故,浪漫又不失幽默,更像一個完美伴侶。
他的樂天和唐形成了鮮明對比。但他並非完全不負責任的人,當他想要從社區裡解救避世的女兒時,身為父親的責任感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有他在意的東西,他比唐更清楚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
唐對女性窮盡追逐,但他跟佩吉、瓊兩人卻維持著微妙的柏拉圖式關係。
唐是佩吉的導師、秘密的守護者,佩吉對唐也從仰視到視為朋友甚至競爭者,兩人在對方那裡獲得一種深刻的、知己般的撫慰,這種關係在全劇乃至生活中絕無僅有,故彌足珍貴。
唐對於瓊向捷豹老闆出賣色相憤怒而不解,但現實有它自己的邏輯維度,即使後來瓊投票要把唐驅逐出合伙人隊伍,也非常合乎現實情理,因為唐已經讓她賠了很多錢。
雖然這個情節被觀眾厭惡,因為他們一直很喜歡瓊這個角色,不願意相信她會做出如此舉動,但韋納說,這正是《廣告狂人》的訴求,讓現實自己說話。
如今的廣告行業已不能與60年代同日而語,即使在《廣告狂人》中,廣告的形式也完成了從文字到圖片到電視廣告分鏡頭的變化,單純的廣告公司正面臨嚴峻挑戰,因為商業巨頭都開始內設廣告部門。
劇終的可口可樂廣告,是那個時代廣告業的至高輝煌,同時也昭示著時代的落幕。無數個唐·德雷柏,以及無數個佩吉·奧爾森,將重複《廣告狂人》中發生在麥迪遜大道的故事,而《廣告狂人》則將不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