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前段時間剛你們介紹過的恐怖經典,《陰風陣陣》?
70年代,《陰風陣陣》為當時盛極一時的「鉛黃電影」做了一次平反。
《陰風陣陣》
在當時,「鉛黃電影」是暴力、血腥、情色和廉價的代名詞,而且片中的女性通常作為被觀看的主體,要經歷一系列恐怖血腥之事。
《陰風陣陣》作為鉛黃電影的集大成者,卻以其極高的形式美感讓人們看到了鉛黃電影的藝術性以及這一類型在影史中的一席之地。
但八九十年代,鉛黃電影漸漸衰落,描繪殺人狂魔的懸疑片不少,但都鮮有如鉛黃時期那般風格化的作品出現。
但在去年的坎城,《刺心》出現了。
《刺心》
我以為,這是鉛黃電影在本世紀最好的回魂方式。
《刺心》是一部什麼類型的片子?太難介紹了。
情色片?
女主角安娜是一名情色片導演,片中無數肉體令人目眩神迷。
LGBT片?
安娜所拍攝的不是普通情色片,而是GV,並且她本人也是一名les。
或者懸疑片?
參與安娜GV的男演員,竟然一個接一個地被殺害了……
抑或愛情片?
搞不清楚就對了,這恰好正是鉛黃電影的本核了:混類型,但風格化。
它可以集血腥、懸疑、情色於一體,同時以高度的風格化和情感統一性自成一體。
這難道不也正是LGBT的本核?
多樣的、流動的、開放的。
同時,女性在《刺心》中不再作為被凝視和觀看的主體了。
女主角作為一名GV導演,她反而成為了觀看男性和凝視男性的主體。
《刺心》的導演說,他並沒有刻意找到鉛黃電影這一形式,而是自然而然就這樣拍,這也恰恰是他想表達的LGBT內核和鉛黃電影一起默契的共振。
我想,我們可以用這幾個字來打開《刺心》這部電影。
關鍵詞1:鳥。
本片共發生了四樁命案。
第一個是一位金髮少年。
當他躺在床上準備享受愉悅時——鳥變成了刀。
情色現場陡然變成兇案現場。
隨後第二個男人被殺了,同樣是同性戀,同樣是女主角組裡的演員。
接著是第三個、第四個……
一時間人心惶惶,沒人再敢參與女主角的影片拍攝。
但女主角卻反而由此獲得靈感,她要以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這樁謀殺案為題材,拍攝一部影片。
名字就叫《同性戀殺手》。
「鳥」無疑是片中最重要的符號,沒有之一。
因為每次兇案發生,都會在兇案現場找到一根黑色的羽毛。
這隻瞎眼的黑鳥同兇手形影相隨,是「死亡」的同義詞。
每次黑鳥一出現,即預示著兇案的發生。
同時,黑色的鳥是什麼?
是黑色的男性器官,也是兇手的黑色兇器。
上一秒,GV男演員剛張嘴迎接,下一秒,嘴中之物就變成刀刃穿破了咽喉直通後腦勺。
極其驚悚。
鳥,是死亡,是性,它們異體同構。
關鍵詞2:正,負。
如果我們把「正」理解為現實,那麼「負」就是電影。
現實是什麼?
是一個les女導演由於身邊的殺人事件獲得靈感,開始了影片《同性戀殺手》的拍攝。
但與此同時,她也試圖通過這部電影來挽回她的愛人,因為她的愛人同時也是影片的剪輯師。
她們的愛情通過電影聯結在一起。
但同時和愛情與電影相連的,還有死亡。
參演過女導演GV的男演員們一個接一個地被殺,要不就是在「享受愉悅」的過程中被害,要不就是在參演影片的過程中。
愛與死亡以這麼驚悚的方式緊密相連。
那電影是什麼?
電影是現實的某種延續——
電影開場,金髮少年被殺。
後來女主角接到警方打來的電話,隨即去警局接受調查。
做筆錄的警官稍顯怪異:一個是樣貌古怪的老頭,另一個則是容貌姣好的少年。
鏡頭轉到下一場,劇組的另一個演員正在接受警察的詢問。
警察也找到他了。
對峙的雙方、緊張的氣氛、面相不善的警察……無疑比前一場警局戲更具戲劇張力和真實感。
正當我們開始為這位演員的處境感到緊張時,我們突然注意到人物在說什麼——
「警察這一工作能夠挑起你的性慾,對吧?」
「美人兒,你都饑渴難耐了吧。」
不對勁,這都在說些啥?
然後警察開始伸展起他在桌下的腳,慢慢朝對方的下身移動……
挑逗、撫摸、抖動。
一切開始朝著不可思議的方向發展。
當一切達到高潮時,攝影機開始慢慢往後露出全景——
「Cut!」
原來這是一個GV拍攝現場!
兩場警局戲之間不動聲色的連接,觀眾仍沉浸在上一場戲的刺激中,但現實與電影的置換已經悄然無聲地進行了。
厲害吧?
導演完全把「現實」和「電影」,把「真實」和「虛幻」做了一次置換。
這樣的置換還不止一次。
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定時常感到疑惑:
為什麼片中的現實場景拍得像假的,GV中的場景則顯得那麼真實?
影片中的GV場景顯得頗有「自然主義」的味道
的確,影片中的現實給人以夢幻感,充斥著紅藍兩色的人造光源,猶如置身於鉛黃電影之中。
虛假的電影拍攝現場卻反倒擁有一種極度逼真的現實感。
《刺心》中的現實場景
導演在說什麼?
是不是在挑戰現實與電影,真實與虛幻的交界?
更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片中以閃回的方式不斷出現一些沒有具體意義的黑白負片。
有時候是兩個男孩,他們面對面,他們相互親吻。
有時候是一隻偷窺的眼睛,或者一把火焰。
這些負片裡有什麼?似乎是某個夢境,讓我們把它捋一下——
樹林深處,小屋,兩個男孩在一起親吻,另一雙眼睛在偷窺,闖入,割掉男孩的陽具,小屋在火焰中燃燒……
於是它好像對應了現實中的某種真實——
女主角順著那根神秘的黑色羽毛,發現一個塵封的案件:
一個父親在叢林深處發現了他的兒子和另一個男孩,在一場大火之後,男孩死了,而兒子消失無蹤。
所以,那個連環殺人兇手他那黑色的面具,黑色的陽具,黑色的鳥兒,根本不是巧合——
是被大火毀容了的臉,是被父親割斷了的陽具,是隱匿在叢林深處中只會在將死之人身邊出現的黑鳥。
把一切都拆解開來,是多簡單好懂的一個故事。
曾經是受害者的同性戀少年,是如今成為加害者的同性戀殺手。
曾經,「同性戀」是他抹不去的一個恥辱,如今,「同性戀」成為他殺人時尋找的目標。
但故事越是簡單,導演就越值得佩服,一個簡單的故事被他講述得如此迷人和玄妙。
片中的真實以哪種形式呈現?黑白負片。
負片是什麼?
負片是經拍攝和加工後,得到的影像其明暗正好與被攝物相反,其色彩則為被攝物的補色,一般都被叫做」底片」的膠片。
我們將「負片」理解為影像的背面,相反面。
導演又做了一次置換。
負片呈現的是某種真實和殘酷,銀幕上的影片則呈現出某種虛假與和諧。
現實中是父親無法忍受孩子是同性戀,因而作出一系列血腥和毀滅的事件。
在影片中,卻幻化為一個亂倫的場景——
父親在小屋中發現兒子和另一個男孩,但他沒有發怒,也沒有拿起刀。
而是開始親吻兒子……
隨後三人放火燒毀了房屋,攜手跳起了舞。
呈現於銀幕上的這不可思議的美好場景,這究竟是一種無情的諷刺,還是一個美好的願景?
這部虛假的亂倫影片究竟是女主角的夢境、通靈、想像。
還是殺手看見了這一以自己的經歷為藍本,卻加以美化的影像,隨後動了殺機?
又一層迷案。
多精彩的文本。
最後一個關鍵詞:電影院。
《刺心》中多次出現巴黎情色電影院這一場景,這無疑是一個迷人的地方:多少兇案和風流韻事在銀幕之光下暗流湧動,銀幕上下,都是肉體的纏繞。
導演讓非常重要的一場戲在電影院,甚至就在銀幕正前方進行:兇手被殺。
兇手挾持著人質走到銀幕正前方,而此時銀幕上正在放映的便是女主角拍攝的《同性戀殺手》。
兇手走到了以他的經歷為題材的電影面前。
現實從影像背後走出,走到了影像的正前方。
而影像剛好預示了現實:
電影的結局是兇手最後被殺死,而此刻發生在銀幕前的正是眾人朝著兇手進行圍攻。
更妙的是,只要我們抬頭一看,便會發現此時銀幕上正播放在SM的一幕。
SM的本質是什麼,是性和暴力。
而銀幕前的現實正在發生著什麼?是關於性的暴力。
但這一暴力不是不是因為性,而是為了殺死阻礙他們獲取性愛權利的暴力。
用暴力殺死暴力。
一群在色情影院中觀看情色影片《同性戀殺手》的同性戀者們,在銀幕前殺死了一個以他們為殺戮目標的同性戀殺手。
絕妙的影像表達。
他們為了不再成為受害者,而選擇成為加害者;他們為了獲取自己正當的關於性的權利和自由,殺死了一個認為這種權利和自由是罪惡的「同類」。
絕妙的文本。
導演究竟是在宣揚愛,還是在諷刺這種自認為是正義的正義?
導演究竟是相信影像,還是相信現實?
這究竟是一部懸疑電影,鉛黃電影,LGBT電影,還是一部愛情電影?
你說呢?
我覺得這才是《刺心》最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