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我非常...

2021-01-09 生物谷

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

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於2015年1月底揭曉,該獎項獲得者之一、國際著名蛋白純化科學家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日前接受了生物谷的採訪。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是瑞典Uppsala大學生物醫藥中心物理和分析化學系退休教授,曾任Pharmacia Biotech(現GE醫療集團生命科學事業部)科學總監和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多所知名大學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名譽教授,每年多次來中國進行技術講座和學術交流。

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獲得"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及獎章

"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設立於2007年,旨在表彰和獎勵在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高水平外籍科技與管理專家。在向生物谷記者陳述此次獲獎心得時,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表達了對中科院和合作夥伴的深沉感謝,並多次提及了其與馬光輝教授和蘇志國教授的長期合作關係。

Janson教授自1994年便與蘇志國教授結識,此後開啟了長達20年的合作。"1994年,我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三屆亞太地區生物工程會議上認識了蘇志國教授,蘇教授當時做了一個非常棒的講報告,我還記得他的講座主題是BIO-SPERATION IN CHINA。標題寫了'IN CHINA',我就在想,他一定為了解整個中國的蛋白質分離技術的發展做了很多研究 。"

"我很喜歡他,會找他聊天,然後就此成為了好朋友,開始了長達20年的合作。"Janson坦言。

此後 Janson教授和蘇志國教授合作開展的研究項目涉及了蛋白質分離純化和純化活性成分研究等細分領域,幾年間其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8篇,重摺疊技術的研究成果也成功的進行了工業成果轉化。

而Janson教授與中科院馬光輝教授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瓊脂糖凝膠分離和生物大分子純化方向,並同樣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共同培養了一批傑出的科學研究者。回顧和馬光輝教授在研究生涯中的合作,Janson教授更是打開了話閘,開始滔滔不絕。

"對此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我感到非常榮幸。這是對我與中科院多年合作研究的高度認可和鼓勵,是對我和馬光輝教授、蘇志國教授長達20年合作的一個認可!" Janson總結道。

說起結識中科院的機緣,Janson教授告訴我們他第一次接觸中科院是在1966年諾貝爾獎得主Arne Tiselius教授的研討會上。當時Tiselius教授對中國科學家的高度評價給當時還是一名博士的Janson教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0年以瑞典科學院教授的身份,Jan-Christer Janson教授在中科院進行了交流研討,自此開始了與中科院的合作。

"希望在未來能夠與更多的科學家進行合作,有更多的交流機會,繼續為中科院的研究貢獻力量,培養更多的學生。"Janson教授對生物谷表達了自己的未來期望 。

Janson教授在談話中表達了自己很熱愛中國。我們了解到,他自1980年起便與中國同行合作帶領團隊突破了B肝疫苗、幹擾素、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等蛋白質藥物產業化的瓶頸並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產品成功用於國內臨床預防與治療,產值達數十億元。他發明的交聯瓊脂糖層析介質和層析柱,大規模應用於國際蛋白質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發表論著124篇,包括經典著作《蛋白質純化》。

"我愛技術,我愛產品,我也非常熱愛中國。"

對於蛋白純化領域的未來,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分析。他認為層析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必然是多模式交換層析(multi-model)。交聯瓊脂糖是一種穩定的材料,其技術發展也很緩慢,短期內出現技術革命的可能性很小。第一代到第二代耗時10年。第二代到第三代耗時20年。第四代也許會需要30年或更久。而多模式交換層析技術,有很大的發展和技術創新空間。由於蛋白自身攜帶電荷,在電荷的結合方面多重模型可以有多種可能。其他的組合可能性包括氫鍵、親疏水性等。在蛋白純化技術領域,Janson教授表達了對GE Healthcare的認可。Janson教授說,GE有非常成熟的技術和產品,他在職期間的實驗室一直用的就是GE出品的ÄKTAPurifier (現升級為ÄKTApure)和各種類型柱子。退休時,他特意保留了幾根Superdex和Resource作為紀念。作為GE的合作夥伴和曾經的用戶,Janson教授始終關注著GE技術的發展,他對現在紅色的ÄKTA系列嘉獎有佳,表示它們既有時尚的外表,又有豐富的內涵,也表揚了GE持續在研發上的投入。

目前很多公司都在使用其他材料作為填料的基架,例如矽。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認為,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嘗試,蛋白分離方面,瓊脂依然是最好的材料,聚二乙烯顆粒和瓊脂糖組合還會廣泛使用很久。其它一些硬的基架雖然流速高一些,但可能對蛋白的構象構成影響。

對於中國蛋白純化和科學研究方面的發展,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說,雖然現在普遍認為中國的原創技術少,但是中國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他們都在努力的奮鬥著,並且中國政府對科研有著很大的支持,目前國際上中國的科研地位正在逐步上升,諸多原因都會吸引更多的國外優秀科學家與中國合作,學術的交流與進步會促進科研的快步發展,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合作也會迎來更廣闊的空間。(生物谷Bioon.com)

 

Jan-Christer Janson教授

國際著名生物分離科學家,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教授、瑞典烏普薩拉皇家科學院院士。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師承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Arne Tiselius教授和Jerker Porath教授。瑞典Uppsala大學生物醫藥中心物理和分析化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任Pharmacia Biotech(現GE醫療集團聲明科學部)科學總監和首席科學家。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涉及:

蛋白色譜凝膠介質和凝膠柱的研發;微生物、植物以及動物來源的酶和其它蛋白質的純化方法和性質研究;包涵體蛋白體外復性;大腸桿菌系統中體外轉錄和翻譯;用於傳統中草藥中活性成分的分離與純化的色譜介質的研發;傳統中草藥萃取物中活性成分的分離與純化。其主編的專著《Protein Purification》是目前世界上蛋白質分離純化的權威著作。

相關焦點

  • 萬色城集團攜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Jan-Christer Janson研發新品
    2017年9月21日,由萬色城集團主辦的「攜手共贏 築夢未來」萬色城·貝瑞森戰略合作啟動儀式暨新品發布會在杭州舉辦。蛋白質分離純化領域國際著名教授、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Jan-Christer Janson、瑞典工程物理學博士Gabriella、瑞典Uppsala大學博士後和訪問學者顧銘女士等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來到現場 ,參與此次新品發布。
  • 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產品頭號粉絲:微信支付、支付寶我都在用
    論壇上,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激烈的時期,中國應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加強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儲備。參加這次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大學校長分論壇的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認為,高校作為鼓勵和倡導原創性研究的沃土,應該第一時間響應國家對科技創新的號召,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高校人才的創新活力。
  • ...頂尖科學家論壇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論壇上,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激烈的時期,中國應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加強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儲備。參加這次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大學校長分論壇的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認為,高校作為鼓勵和倡導原創性研究的沃土,應該第一時間響應國家對科技創新的號召,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高校人才的創新活力。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當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講出"bilibili Cheers"這句B站名言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震驚了! 目睹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自如地講出B站暗號的小夥伴們。
  • 諾貝爾獎得主、皇家院士、IEEE Fellow……CCF-GAIR 2019 震撼來襲
    研究方向是計算機系統結構,在國際會議期刊發表了 40 餘篇論文,多次受邀擔任 ASPLOS、ISCA、MICRO、SC 等國際頂級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研製的相關技術已經在華為、阿里、Intel 等國內外企業應用,多次獲企業合作貢獻獎,如入選華為 2015 年全球合作五個代表成果寫入其年報、獲阿里巴巴最佳合作項目獎等。
  • 海歸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何進博士榮獲 金鷗獎中國2019年度科技...
    2020年1月6日,第五屆全球CEO新年峰會暨2019度創業金鷗獎公益盛典在北京亞洲大酒店隆重召開,海歸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何進博士在超級中國芯工程項目上榮獲金鷗獎中國2019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獎項,北京大學何進教授同時也是Index Bank全球數據中心首席科學家。
  • 中科院與華為工作會談:繼續緊密合作探索科技前沿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近日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CEO任正非舉行工作會談時表示,中科院與華為公司有著廣泛深厚的合作基礎,已經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並產出了有顯示度的成果,希望雙方繼續緊密合作,探索科技前沿。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新冠病毒的疫苗接種保護率最高70%左右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特聘研究員、2016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與比利時科學家盧克·塔爾維共同獲頒2019年度「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圖源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據斯克利普斯研究所4月中旬公布的消息,它已經建成了一個由科學實驗室組成的國際合作網絡,這樣就可以在對抗新冠肺炎的大流行疾病進程中,使用擁有超過14000個分子的ReFRAME篩選庫來篩選和開發抗病毒化合物。
  • 上海科技功臣獎獲得者田禾:秉持科技強國初心
    1962年出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田禾如是說。19日,他被授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科技功臣獎。田禾是1978級的大學生,在他看來,科技強國的初心貫穿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學習當中。田禾主要從事精細化工尤其是功能染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教授訪華交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教授訪華交流 應我協作機構「環境治理和可持續性科學研究所」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中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單位的邀請,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教授(Elinor Ostrom
  • 5位諾獎得主攜手江蘇夏至極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近視患者「尋...
    1月13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特穆特.米歇爾(Hartmut Michel)教授應邀來寧,對江蘇夏至極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參觀訪問,雙方就眼科領域的生物學發展進行了深度交流。據了解,他是與該公司深度合作的第5位諾獎得主。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獨家對話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科學家...
    來源/WLF人物小傳餘金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特聘研究員。 他開創了碳 - 氫鍵催化和官能團化的新方 法,有利於開發各種多功能、新穎和有益的化合物,並因此獲得 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
  • 「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諾獎...
    來看看諾獎得主們都說了啥? 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科學家須跨國界合作,其他領域競爭不要發生在科學界 據縱相新聞,11月1日上午,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接受了媒體採訪。
  • 法國諾貝爾獎得主霍夫曼教授訪問國科大
    6月13日下午,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活動之一,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朱爾斯·霍夫曼教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作了題為「先天免疫:從昆蟲到人類」的學術報告。副校長吳嶽良主持報告,並為霍夫曼教授頒發國科大「名譽教授」證書。
  • 專訪|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教授:DFA設計獎——為亞洲而設計
    進行了專訪,請他特別聊聊香港設計中心的旗艦項目——DFA設計獎的方方面面,在此我們特別與您分享此次專訪。蔣素霞:嚴教授,您好!非常高興您接受我的採訪!請問DFA設計獎成立於哪一年?成立的宗旨和目的是什麼?主要面向哪些區域和人群?是否屬於全球性大獎?嚴志明:DFA設計獎成立於2003年,今年已踏入第18年。
  • 浙江慈谿中學校友出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2020年12月25日下午,中科院上海分院召開新一屆領導班子宣布大會。在新一屆領導班子中,慈谿中學90屆校友胡金波任上海分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滬區黨委副書記。胡金波,1973年出生於慈谿市崇壽鎮相公殿村,在崇壽完成了小學、初中學業。
  • 中科院院士蘇國輝教授應邀到醫學部作學術報告
    新聞網訊 12月21日上午,醫學部邀請中科院院士蘇國輝教授作題目為《抗抑鬱非藥物的研發/從基礎到臨床》學術報告。青島大學原副校長,腦科學與疾病研究院院長謝俊霞教授主持報告會,醫學部部長姜宏、科研管理與國際合作辦公室主任王胤和學部師生100餘人聆聽了報告。
  • 美國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頭號粉絲:喜歡微信支付、支付寶
    中國公司的微信、支付寶不僅讓國人覺得方便,也圈粉外國人了,包括諾獎得主。央視報導,日前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昨天(30日)在上海開幕,這次會議邀請了全球174位頂級科學家與會,探討全球科學發展等問題。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由此,諾獎得主與青年學者的林道聚會成為一年一度的傳統。如今,61年過去,到過林道的諾獎得主有430人,青年學者人數2.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