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的題目是一張CD專輯的名字,歌者是小娟和一幫「山谷裡的居民」。片子中都是耳熟能詳的臺灣校園歌曲,可以看作是當今大陸音樂人對當年臺灣民謠創作者的致敬。之所以提到淡水,因為這裡是臺灣開啟民謠時代的地標之一。
1976年12月3日,淡水鎮的淡江大學正在舉辦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畢業於這所學校後到西班牙和美國留學的李雙澤回到母校,被臨時安排替突然受傷的胡德夫上臺演唱,他便拿著可口可樂瓶子上了臺。他說,我們無論到哪裡都喝可口可樂,都唱西洋民謠,那我們自己的歌在哪兒呢?我們要「唱自己的歌」。他的呼籲引發強烈反響,第二天,臺灣大學校園爆發了「唱自己的歌」的大規模討論,大家開始筆戰、舌戰,學生開始自己寫歌。這就是臺灣民歌歷史上有名的「淡江事件」和「可口可樂事件」,這也被看作是新歌運動——臺灣校園民謠時代的開始。自此,李雙澤開始獨立創作或與友人合作,共完成了9首歌曲:《心曲》《我知道》《紅毛城》《老鼓手》《愚公移山》《美麗島》《少年中國》《我們的早晨》《送別歌》等9首歌曲。當人們為他的創作而擊掌之時,他卻因救人於1977年9月10日在淡水興化店海濱溺水而亡,年僅28歲。音樂界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在淡水的故居建成了錄音棚,這便是在臺灣頗為知名的淡水動物園錄音棚,很多著名的歌者都到這裡來錄音,遺憾的是一次大火將其燒毀。
蔡琴有張專輯《機遇》,是音樂劇《淡水小鎮》的原音大碟,她婉約柔美的吟唱配上大段的獨白,在宛若水墨畫般的清雅之中,講述了淡水小鎮上一個年輕女子的尋常生活。她的歌伴著鋼琴,如淡水河中山的倒影,月光下芳草上的顆顆露珠,以及空氣中瀰漫的茉莉花香。尤其音符間的餘音繚繞和「留白」,使我很早以前就對淡水產生無限的遐思。
與淡水親密接觸的機會終於等到了。淡水位於臺灣最北部,是淡水河的入海口,扼守臺灣北大門。從臺北乘捷運(地鐵)到那兒很方便。車子一路北行,車窗外的建築逐漸稀少,空曠的郊野氣息卻越來越濃。車程半個多小時,淡水站就到了,這也是捷運北部的終點。車站是紅磚牆的寬大站房,站外廣場上是一顆顆南國才有的大榕樹。
淡水歷史悠久,古時的部落在此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原住民屬凱達格蘭平埔族。很早的時候,大陸的漁民就到此補給,與土著人做易貨貿易。16世紀,西方海權強國逐鹿亞洲,臺灣優越的地理位置,令列強覬覦。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與荷、英、萄對抗,最先佔領北臺灣。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附近的山崗上興建「聖多明哥城」。1641年,荷蘭為防止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截斷,遂驅逐西班牙人並重新築城「安東尼堡」,當地人根據荷蘭人的毛髮特徵取名「紅毛城」。荷蘭人除了鎮撫平埔族,更利用淡水作為港口和中國大陸互市。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徵,驅逐臺灣的荷蘭人,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中國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明鄭降清。《天津條約》之後,淡水港已成為國際通商口岸。
1862年6月22日正式開關徵稅。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只使淡水成為全臺最大之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臺,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進入商貿的黃金時代,也成為西方文化登陸臺灣的橋頭堡。 日本佔領時期,淡水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本人大力建設基隆港,臺北與基隆間又有鐵路之便,終而取代淡水,除了大陸商船會來此互市之外,其他國家的商船轉移基隆停靠,淡水港從此沒落,當地經濟轉向以附近腹地的農漁業為主,這裡隨之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自20世紀80年代始,隨著臺海局勢的不斷好轉,不僅是歌壇的音樂人,觀光客在小鎮也逐年增多。
在淡水旅行,很多年輕人常常租輛單車騎行,而徒步遊淡水更能體味小鎮風情。為了拍片方便,我自然選擇了後者。緊鄰海岸的中正路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界口一段,包括與之相接的三民街、重建街、真理街、清水街一帶風情別樣,是徒步悠遊必到的地方。老街上可見一些保留完好的舊時建築。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即清雍正年間,舊稱媽祖宮,建築採用清中葉典型的二殿二廊式。19世紀時,鎮上的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落成。龍山寺是由渡海來臺的福建泉州客家人籌建,寺內懸掛著光緒皇帝御賜「慈航普渡」匾額。這些寺廟的規模和歷史自然無法與大陸上常見的相比,但閩南獨有的建築風格,以及建築上因多雨而形成的斑駁牆面和黑綠色的青苔,仍令人頓生滄桑之感。
淡水很像青島,丘陵起伏,道路高高低低。所謂「紅毛城」便位於叢林掩映的半山腰。主要建築是一座方形的城堡,分為上下兩層,地基深,牆壁厚,牆高達10米,加上「外石內磚」的建築手法,極具似的防禦功能。牆外設有四尊嘉慶年間的舊炮臺。英法聯軍攻打大清帝國後,淡水通商,英國向清廷租借「紅毛城」作為領事館之用,此後在此東側增建領事官邸,彰顯英國維多利亞建築風格,有著紅磚、迴廊、斜屋頂的建築外觀,細膩溫婉,那些特有的拱形門和落地紗窗,顯示出地道的英格蘭情調,稀釋了「紅毛城」原來作為軍事機構的強硬風格,使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築形式,在這片由濃密的綠色包圍著的坡地上呈現一種和諧之美。領事館內雖有著相關的文物陳列,但對遊人而言,建築之美,綠色的濃蔭無疑最為誘人。而當地的情侶們則將這裡當做了婚紗攝影的外景地,拍攝時伉儷們的神情是那樣的專注與忘我,全然不顧觀光客的存在。回想起來,捷運淡水車站的建築,便明顯繼承了「紅毛城」的風格,紅色的磚牆,拱券的連廊,成為了淡水的建築標誌。
與臺北一樣,小吃在淡水早已成為一項特色招牌。濱海的淡水,海鮮河鮮多的不在話下,令老饕、「吃貨」們垂涎。 這裡的「可口魚丸」以鯊魚肉打漿製成,經大骨湯熬煮,「可口」名副其實。用黃魚等小魚肉骨混合打碎製成的魚酥,鈣質含量豐富。「阿婆鐵蛋」雖只有三十多年歷史,卻成為淡水小鎮最知名的小吃之一。所謂「鐵蛋」是滷蛋反覆滷製達七天之久,最後蛋白縮成薄薄的黑色韌皮,氣味香醇。滿街上叫賣的「阿給」,是日語的音譯,即日本魚油豆腐之意。淡水人將粉絲浸過肉汁後,塞入油豆腐內,在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特製的辣椒醬,風味獨具。此外,彈珠汽水、雞蛋冰、枝仔冰、酸梅湯等,都是小鎮的特色美食。
淡水老街尚有諸多家古董店、民藝品店、咖啡館、服飾店、商店,琳琅滿目的店家讓淡水老街增添了時尚而鮮活的氣息。一家名為「我家木屐店」他處少見,老闆陳其福夫婦2000年初在淡水開起木屐店,客人進店,挑一個中意的木屐底,選一款喜歡的鞋面花色,老闆就在店門口的工作檯上現場製作,只要等候十來分鐘,一雙涼爽、舒適、屬於自己的木屐即刻完成,直到客人試穿合腳滿意再付錢。
淡水海岸最著名的景致是「淡江夕照」。黃昏時分,或搭乘老渡船,去淡水河對面的八裡左岸,或在小鎮河畔的大榕樹下、漁人碼頭和情人橋上,迎著徐徐的微風,看著落日染紅的河面,搖晃著淡水河海交匯的暮色,體味平日沒有的愜意、浪漫,抑或產生些稍縱即逝的美的感傷。
臺灣島風雲變幻莫測。我去時剛剛大雨傾盆,而後則是雲霧的翻滾。期許很久的「淡江夕照」沒能看到,但黃昏時淡江天際線上的泛著奇特的不斷變換的天光,仍令生活在內地的我興奮不已,久久不忍離開。夜幕中,我乘小巴士自「漁人碼頭」返回捷運站。車窗外,小鎮的闌珊夜色也如同蔡琴的歌一樣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