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從臺北到淡水

2021-02-14 山東畫報

       此文的題目是一張CD專輯的名字,歌者是小娟和一幫「山谷裡的居民」。片子中都是耳熟能詳的臺灣校園歌曲,可以看作是當今大陸音樂人對當年臺灣民謠創作者的致敬。之所以提到淡水,因為這裡是臺灣開啟民謠時代的地標之一。

       1976年12月3日,淡水鎮的淡江大學正在舉辦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畢業於這所學校後到西班牙和美國留學的李雙澤回到母校,被臨時安排替突然受傷的胡德夫上臺演唱,他便拿著可口可樂瓶子上了臺。他說,我們無論到哪裡都喝可口可樂,都唱西洋民謠,那我們自己的歌在哪兒呢?我們要「唱自己的歌」。他的呼籲引發強烈反響,第二天,臺灣大學校園爆發了「唱自己的歌」的大規模討論,大家開始筆戰、舌戰,學生開始自己寫歌。這就是臺灣民歌歷史上有名的「淡江事件」和「可口可樂事件」,這也被看作是新歌運動——臺灣校園民謠時代的開始。自此,李雙澤開始獨立創作或與友人合作,共完成了9首歌曲:《心曲》《我知道》《紅毛城》《老鼓手》《愚公移山》《美麗島》《少年中國》《我們的早晨》《送別歌》等9首歌曲。當人們為他的創作而擊掌之時,他卻因救人於1977年9月10日在淡水興化店海濱溺水而亡,年僅28歲。音樂界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在淡水的故居建成了錄音棚,這便是在臺灣頗為知名的淡水動物園錄音棚,很多著名的歌者都到這裡來錄音,遺憾的是一次大火將其燒毀。

        蔡琴有張專輯《機遇》,是音樂劇《淡水小鎮》的原音大碟,她婉約柔美的吟唱配上大段的獨白,在宛若水墨畫般的清雅之中,講述了淡水小鎮上一個年輕女子的尋常生活。她的歌伴著鋼琴,如淡水河中山的倒影,月光下芳草上的顆顆露珠,以及空氣中瀰漫的茉莉花香。尤其音符間的餘音繚繞和「留白」,使我很早以前就對淡水產生無限的遐思。

        與淡水親密接觸的機會終於等到了。淡水位於臺灣最北部,是淡水河的入海口,扼守臺灣北大門。從臺北乘捷運(地鐵)到那兒很方便。車子一路北行,車窗外的建築逐漸稀少,空曠的郊野氣息卻越來越濃。車程半個多小時,淡水站就到了,這也是捷運北部的終點。車站是紅磚牆的寬大站房,站外廣場上是一顆顆南國才有的大榕樹。

        淡水歷史悠久,古時的部落在此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原住民屬凱達格蘭平埔族。很早的時候,大陸的漁民就到此補給,與土著人做易貨貿易。16世紀,西方海權強國逐鹿亞洲,臺灣優越的地理位置,令列強覬覦。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與荷、英、萄對抗,最先佔領北臺灣。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附近的山崗上興建「聖多明哥城」。1641年,荷蘭為防止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截斷,遂驅逐西班牙人並重新築城「安東尼堡」,當地人根據荷蘭人的毛髮特徵取名「紅毛城」。荷蘭人除了鎮撫平埔族,更利用淡水作為港口和中國大陸互市。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徵,驅逐臺灣的荷蘭人,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中國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明鄭降清。《天津條約》之後,淡水港已成為國際通商口岸。

        1862年6月22日正式開關徵稅。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只使淡水成為全臺最大之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臺,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進入商貿的黃金時代,也成為西方文化登陸臺灣的橋頭堡。 日本佔領時期,淡水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本人大力建設基隆港,臺北與基隆間又有鐵路之便,終而取代淡水,除了大陸商船會來此互市之外,其他國家的商船轉移基隆停靠,淡水港從此沒落,當地經濟轉向以附近腹地的農漁業為主,這裡隨之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自20世紀80年代始,隨著臺海局勢的不斷好轉,不僅是歌壇的音樂人,觀光客在小鎮也逐年增多。

        在淡水旅行,很多年輕人常常租輛單車騎行,而徒步遊淡水更能體味小鎮風情。為了拍片方便,我自然選擇了後者。緊鄰海岸的中正路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界口一段,包括與之相接的三民街、重建街、真理街、清水街一帶風情別樣,是徒步悠遊必到的地方。老街上可見一些保留完好的舊時建築。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即清雍正年間,舊稱媽祖宮,建築採用清中葉典型的二殿二廊式。19世紀時,鎮上的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落成。龍山寺是由渡海來臺的福建泉州客家人籌建,寺內懸掛著光緒皇帝御賜「慈航普渡」匾額。這些寺廟的規模和歷史自然無法與大陸上常見的相比,但閩南獨有的建築風格,以及建築上因多雨而形成的斑駁牆面和黑綠色的青苔,仍令人頓生滄桑之感。

        淡水很像青島,丘陵起伏,道路高高低低。所謂「紅毛城」便位於叢林掩映的半山腰。主要建築是一座方形的城堡,分為上下兩層,地基深,牆壁厚,牆高達10米,加上「外石內磚」的建築手法,極具似的防禦功能。牆外設有四尊嘉慶年間的舊炮臺。英法聯軍攻打大清帝國後,淡水通商,英國向清廷租借「紅毛城」作為領事館之用,此後在此東側增建領事官邸,彰顯英國維多利亞建築風格,有著紅磚、迴廊、斜屋頂的建築外觀,細膩溫婉,那些特有的拱形門和落地紗窗,顯示出地道的英格蘭情調,稀釋了「紅毛城」原來作為軍事機構的強硬風格,使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築形式,在這片由濃密的綠色包圍著的坡地上呈現一種和諧之美。領事館內雖有著相關的文物陳列,但對遊人而言,建築之美,綠色的濃蔭無疑最為誘人。而當地的情侶們則將這裡當做了婚紗攝影的外景地,拍攝時伉儷們的神情是那樣的專注與忘我,全然不顧觀光客的存在。回想起來,捷運淡水車站的建築,便明顯繼承了「紅毛城」的風格,紅色的磚牆,拱券的連廊,成為了淡水的建築標誌。

        與臺北一樣,小吃在淡水早已成為一項特色招牌。濱海的淡水,海鮮河鮮多的不在話下,令老饕、「吃貨」們垂涎。 這裡的「可口魚丸」以鯊魚肉打漿製成,經大骨湯熬煮,「可口」名副其實。用黃魚等小魚肉骨混合打碎製成的魚酥,鈣質含量豐富。「阿婆鐵蛋」雖只有三十多年歷史,卻成為淡水小鎮最知名的小吃之一。所謂「鐵蛋」是滷蛋反覆滷製達七天之久,最後蛋白縮成薄薄的黑色韌皮,氣味香醇。滿街上叫賣的「阿給」,是日語的音譯,即日本魚油豆腐之意。淡水人將粉絲浸過肉汁後,塞入油豆腐內,在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特製的辣椒醬,風味獨具。此外,彈珠汽水、雞蛋冰、枝仔冰、酸梅湯等,都是小鎮的特色美食。

         淡水老街尚有諸多家古董店、民藝品店、咖啡館、服飾店、商店,琳琅滿目的店家讓淡水老街增添了時尚而鮮活的氣息。一家名為「我家木屐店」他處少見,老闆陳其福夫婦2000年初在淡水開起木屐店,客人進店,挑一個中意的木屐底,選一款喜歡的鞋面花色,老闆就在店門口的工作檯上現場製作,只要等候十來分鐘,一雙涼爽、舒適、屬於自己的木屐即刻完成,直到客人試穿合腳滿意再付錢。

         淡水海岸最著名的景致是「淡江夕照」。黃昏時分,或搭乘老渡船,去淡水河對面的八裡左岸,或在小鎮河畔的大榕樹下、漁人碼頭和情人橋上,迎著徐徐的微風,看著落日染紅的河面,搖晃著淡水河海交匯的暮色,體味平日沒有的愜意、浪漫,抑或產生些稍縱即逝的美的感傷。

         臺灣島風雲變幻莫測。我去時剛剛大雨傾盆,而後則是雲霧的翻滾。期許很久的「淡江夕照」沒能看到,但黃昏時淡江天際線上的泛著奇特的不斷變換的天光,仍令生活在內地的我興奮不已,久久不忍離開。夜幕中,我乘小巴士自「漁人碼頭」返回捷運站。車窗外,小鎮的闌珊夜色也如同蔡琴的歌一樣迷人。

相關焦點

  • 流浪到臺北淡水
    流浪到臺北淡水   為著生活,流浪到臺北淡水可以想像,淡水在過去是很偏遠的地方。然而曾幾何時,城市變遷,從臺北搭乘捷運淡水線,半個多小時便來到最後一站,走出閘門,就是淡水最熱鬧的地區。  也正因為如此便捷,甚至令人有種錯覺,以為淡水就在臺北。一般遊客來到臺北,多半也會撥出半天時間,搭捷運到淡水走走。然而實際上,淡水雖然納入臺北捷運系統,卻已經是屬於新北市的範圍。
  • [音樂與舞蹈精粹]第549期:民謠專輯《臺北到淡水》
    民謠專輯《臺北到淡水》是民謠樂隊「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於2010年5月7日發行的音樂專輯,共收錄15首歌曲,由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擔任製作人。因為臺北和淡水都是中國臺灣民歌的發源地,該專輯是「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的心靈旅程,也是中國臺灣民歌的旅程,所以專輯取名《從臺北到淡水》。2009年,「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參與了紀念中國臺灣921地震十周年的演出,他們借這個機會去到了淡水。
  • 臺灣印象之臺北+淡水
    男1號狠deidei地說:不要到我們這裡破壞公物好不好?! 開往淡水的路上開始飄雨,雖然早就知道看不到漁人碼頭唯美的夕陽,但我還是有小小的失落。男1號作為一個地道的臺北人,煞有介事地講述每一條我們經過的路的名稱和來歷,但還是無法回答我若干莫名其妙的問題,我於是叫他假臺北人。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強調:沒有人可以回答你這些怪怪的問題,我是真臺北人!路上的車很少,車裡的音樂如果好聽一些,也有roadtrip的調調~~
  • 【行走】周末到臺北逛市集!
    地址:臺北市師大路39巷創新育成中心前廣場(師大夜市入口)交通:搭乘捷運至臺電大樓站步行即到時間:周五、六、日17:30—22:30 華山町1914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山劇場交通:搭乘捷運至忠孝新生站或善導寺站步行即到時間:周六、日13:00—19:00 西門紅樓創意市集
  • 臺灣人文自由行小攻略 臺北篇(二)
    (谷歌地圖被牆太久,很多朋友用不慣了,習慣的朋友當然用谷歌地圖更好)上一次的《臺北篇(一)》介紹了【臺北車站以北1500米內】最具代表的人文景點,今天就來說說【臺北車站以南】的典型人文景點。歡迎提出來~我們一起做導覽~我的臺灣人文自由行主要包括的文章如下:臺灣人文自由行你要了解的七件事——已發布(點擊可訪問)石頭臺灣自由行(人文類)小攻略-臺北車站篇(上):當代藝術館、大稻埕地區、寧夏夜市等——已發布(點擊可訪問)石頭臺灣自由行(人文類)小攻略-臺北車站篇(中):228公園、臺北市立博物館、總統府、西門町、中正紀念堂等
  • 懶散人的臺北·淡水·基隆·礁溪紀行 | 偷得浮生5日閒
    值得一提的是,酒店地理位置很好,出門右轉走幾步就是捷運松江南京站,所以出行也變得非常便捷。每次住酒店,我都會在Google地圖上找找附近可以閒逛或喝茶小憩的地方,下面幾處推薦你們去拍照打卡。從臺北到淡水,最快捷便利的方式是搭乘捷運,只需半小時即可到達,不過因為參加了旅行團,我們就直接坐私家小巴過去。
  • 不要誤會,淡水是臺北的一個小鎮,會玩的都去一日遊了
    說到淡水,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水資源,不過不要誤會,我們今天說的淡水是臺北的一個小鎮,名叫淡水小鎮,之前我們介紹臺北野柳地質公園的時候提到過這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淡水比較陌生,一般也不會把它列入旅行清單裡面,如果你要在臺北玩小眾,那麼這裡可以參考。
  • 【專題歸納】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人文地理
    與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對容易,但內容具有「廣」、 「散」、「雜」的特點,系統性、條理性較差,學習時很難抓住重點和主幹。人文地理以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為主線,其考查的主幹知識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人類活動空間布局的區位分析、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 2.理解基本原理,緊密聯繫實際 理論聯繫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論證實際問題的綜合學習能力是近幾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
  • 幸福邊玩邊拍——臺北、淡水婚紗旅拍篇
    臺北,淡水時臺灣自由行遊客的首選地,在喧囂的都市中有哪些適合拍攝婚紗照的景點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處知名和小眾的美景拍攝地!
  • 臺灣淡水——愈淡愈濃鬱!
    ⬆️四季皆宜,秋季最佳淡水,是一個小鎮,孕育著人文地理淡水,一個很容易讓人記住的名字,是著名歌星周杰倫的故鄉,也是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的取景之地。淡水原名「滬尾」是臺灣最古老的鄉鎮和港口之一。明末清初,沿海漁民到臺灣海峽捕魚時,經常到這一帶修船補網,補充淡水,因而取名「淡水」。
  • 做一日臺北愛書人,書店悠然漫步之旅
    誠品,讓讀書永遠不打烊 臺灣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說世界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很多香港人去臺灣只是為去一趟誠品;臺北被世界認為是「最佳居住城市」的原因之一也是這裡有書香滿溢的誠品;臺灣觀光局在香港的電視廣告中,甚至專門加了誠品書店的片斷。可以說,這十多年來,誠品已經成為臺灣文化提升的標準,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
  • 淡水——愈淡愈濃鬱!
    ⬆️四季皆宜,秋季最佳淡水,是一個小鎮,孕育著人文地理
  • 臺北,太美!
    在周末市集上,可以淘到各種手作和文創,不定期還有音樂表演。,從鼎泰豐的小籠包到冰館的芒果冰。濃濃的小資情調,低調優雅的人文氣質,是青田街獨特的印記。淡水老街直走就能到淡江中學》,他最愛的電影是《不能說的秘密》,夢想是畢業後和我去臺灣環島旅行,去看淡水中學,去淡水的海邊吹海風... ...
  • 是什麼樣的臺北成就了如此清澈的陳綺貞?
    「有人在嗎,臺北某個地方。」      這麼多年過去了,陳綺貞一直沒有變。      感覺她還是那個身穿白色裙子,熱衷於騎著小小的機車,嘟嘟嘟地到各處旅行的少女。      聽她的歌,感受她的聲音,就像環遊了全世界。
  • 周杰倫的淡水
    有了上一日教訓,無論如何也不能太晚出門,更何況,今天要去淡水。年灣的朋友說,淡水可以找到臺北過去的痕跡。立即動了好奇心要去看個究竟。「我們那個年代談戀愛,都是去淡水的漁人碼頭看日落。」年長的臺北人這樣回憶。
  • 淡水老街
    臺灣淡水最擾攘的一條街,乃是集美食、小吃、老街為一身的中正路,近年來更因不少古董店及民藝品店進駐,也營造出民俗色彩與懷舊風味。    淡水河畔,是美麗的代名詞,更是營造浪漫風情之地,這裡河畔風光幽美、歷史人文特色豐富,素有「東方威尼斯」美名,白天、黑夜,甚至一年四季均呈現不同的面貌丰姿。位於這美麗河畔旁的淡水老街,是北臺灣最具特色的老街之一;而老街上數家老字號美食,則是淡水最具盛名的地方之所在。
  •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山東卷:打造16座城市亮麗名片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記者 餘璐)11月8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記者節媒體開放日上了解到,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最新出版的《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山東省城市分卷,為16座城市打造了一張張特色鮮明的亮麗城市名片。目前,山東省16個城市分卷的電子書已陸續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線。
  • 臺北旅行攻略
    然後我們一共5個人一輛車就上了陽明山頂,聊天聊到日出的點,無奈這邊霧太大再加上方向不對就沒看成日出,可是夜景也還不錯,早上空氣也好。下山時候我們又突然決定去淡水看日出,哈哈哈就這樣辛苦我們的劉同學一直在開車給我們當司機,而我們在車上睡到了淡水。
  • 【仲利行記·企劃】陌生的都市,熟悉的人文
    總的來說,臺灣雖不似北京大氣、不似上海繁華,卻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留有我們日益遺失的人文、習俗與情懷…既陌生,又熟悉…後期同仁若想去臺北,站在大陸人的角度,以下推薦:若想去臺北老街,相較於艋胛更推薦大稻埕;若想去看士兵換崗,忠烈祠比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更有儀式感;若想看中華文物,北京故宮偏在建築,北京故宮偏在文物
  • 這樣行走,才能真正讀懂人文臺北
    臺北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文化想像裡,是偶像劇中你儂我儂的小清新,是KTV裡不斷點播的歌曲,是劇本裡的古早鄉情,是從來沒有去過但卻熟悉無比的地方。臺北是最適合散步的城市之一,一路穿街走巷,以最美的節奏,才能看盡一座城的風華。而蘊含其中的深意,群學書院與你慢慢聊。2015年11月13日-18日,與我們一起,深度理解不一樣的人文臺灣、藝術臺灣、創意臺灣、禪意臺灣、產業臺灣吧。詳情點擊及報名,敬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