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成首個大區域一百米級高精度立體土壤圖

2020-12-20 光明日報

本報浙江麗水12月18日電(記者詹媛)什麼樣的土壤和氣候種出來的柑橘最好吃?什麼樣的溫度、溼度和日照開採的春茶最優質?以往,農產品種植只能靠經驗,難以進行精細、可準確測度的標準化操作,這使得農產品質量難以把控,好不好完全靠天。但這樣「靠天吃飯」的情況將會得到改變,在18日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指導、生態經濟數位化工程(麗水)研究院主辦的「2020生態價值數位化國家高峰論壇」上,該院副院長王金祥發布了我國首個大區域100米級高精度立體土壤圖。

據他介紹,這個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建成的高精度數位化土壤圖在100米級的精度範圍將麗水市的土壤分成22344個多邊形,根據氮磷鉀含量、微量元素分布等特性劃分出了97個土壤種類,可供開展農作物生長模擬、農村產業規劃、流域面源汙染負荷估算、洪澇災害預測和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精細化管理。

據介紹,目前這個立體土壤圖匯聚了三類基礎數據,分別是全國、浙江省、麗水市及其各縣(區)609個採樣點的土壤普查數據;麗水市測土配方肥11587個採樣點的測量數據;麗水市1區8市(縣)18個試點鄉鎮91個採樣點的檢測數據。這些檢測數據測度了土壤黏粒含量、酸鹼度、物理特性、有機質、氮磷鉀含量、微量元素分布等特徵,分別來自土壤深度0至20釐米、20至30釐米、30至70釐米和大於70釐米的位置。

與此同時,該院還在麗水建立了全國第一個90米級的氣象數據圖。依託這些土壤、氣象精細化數字系統,精確測度農特產品質量的「農作物優品指數」也在同步開發,目前已推出麗水茶葉氣候、茶葉土壤優品指數和麗水甜橘柚氣候、土壤指數等。據了解,依託這些數位化系統和優品指數,在對土壤生態數據進行可視化展示和綜合分析的同時,可為土壤、氣候環境精確匹配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幫助農戶甄選種植可達到最好口感的農特產品。

王金祥表示,這些數字系統既能方便政府做農作物產業規劃決策、幫助農戶進行前瞻性的種植規劃和精準的生產管理,同時也能保證收穫的農特產品品質最優良,從而增加農戶收入,推動農業向智能化、精細化轉型升級。

目前,依託這些數字系統開發的手機端管理軟體也已上線,可為農業種植戶、個體農戶以及農業企業提供土壤、作物推薦以及農產品供需信息對接等服務。

據了解,麗水市是我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2019年,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發《關於支持浙江麗水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意見》,要求麗水市在建立價值核算評估應用機制、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創新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等方面深入開展探索,此次發布的大區域100米級高精度立體土壤圖等成果就是運用信息化、數位化手段,創新性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項目。

相關焦點

  • 中國建成首個大區域一百米級高精度立體土壤圖
    但這樣「靠天吃飯」的情況將會得到改變,在18日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指導、生態經濟數位化工程(麗水)研究院主辦的「2020生態價值數位化國家高峰論壇」上,該院副院長王金祥發布了我國首個大區域100米級高精度立體土壤圖。
  • 建成邊境全景影像高精度空間基準,強化掌控
    但是近日,我軍西部戰區卻開了「地圖掛」,建成了西部地區首個邊境全景影像高精度空間基準,讓我們也獲得了開掛般的優勢!因此本次我軍事實上是做出了整個西部邊境的基於遙感影像的三維地理信息和聯合態勢預知的3D全景影像,並且得到了統一的坐標系標準來標示地形地貌、時間空間,用測繪導航隊副隊長王延斌的話來說,就是「製造了一把多功能高精度的尺子,來標識遙感影像和其他地理數據的坐標」,其精度可以達到釐米級,其實就是一種高精度的軍事地理信息系統。
  •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 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中國膚色」 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色號! 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提供了我國第一個標準一致、詳細的土壤顏色視圖,是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照。他們取回的一抔抔土,建成了我國土壤系統分類基層分類單元土系及土係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本月初,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生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全國土壤顏色三維分布圖,該研究成果於月初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上。
  • 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雄雞版圖「新膚色」
    原標題:首幅土壤顏色地圖描繪雄雞版圖「新膚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生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全國土壤顏色三維分布圖,該地圖是我國第一個標準一致、詳細的土壤顏色視圖,為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提供關鍵參照。
  • 官方公布北鬥定位精度:平均2.34米、最高釐米級
    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北鬥三號實現了自主可控,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攻克了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500多種器部件突破國產化研製,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2017年11月起,兩年半的時間高密度發射了18箭30星,建成40餘個地面站,快速形成星地一體化運行能力。
  • 我國成功發射高分十四號衛星 可高效獲取高精度立體影像
    本報北京12月6日電 (餘建斌、朱霄雄)12月6日11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高分十四號衛星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立體測繪衛星,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生產數字高程模型、數字表面模型和數字正射影像圖等產品,將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基礎地理信息保障。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4次飛行。
  • 南方電網建成120座北鬥地基增強站 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精度可達...
    羊城晚報訊 記者馬燦、通訊員沈甸報導:22日,記者從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了解到,隨著珠海供電局110千伏定家灣站北鬥基站的順利建成,120座覆蓋全省的北鬥地基增強站(以下簡稱「CORS基站」),為面向廣東電網提供高精度定位信息奠定了基礎,也為電網地質災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北戴河新區建成全市首個鄉鎮級黨員組織生活館
    北戴河新區建成全市首個鄉鎮級黨員組織生活館 2020-12-22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部邊境地理有了「尺子」,釐米級精度!
    我國西部漫長的邊境線由於受複雜地形和惡劣氣候影響,許多地方人跡罕至,造成這一區域準確的地理和環境數據信息長期缺失。為填補這一空白,西部戰區某保障隊歷時兩年多的時間,深入邊境一線進行勘察、測繪和數據信息採集,建成了西部地區首個邊境全景影像高精度空間基準,為抗災減災、工程建設、空間規劃、西部大開發和
  • 我國已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2個
    據專家測算,目前,我國已建成的海洋牧場每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19億元、生態效益604億元,年固碳量19.4萬噸,削減氮16844噸、磷1684噸。另據統計,通過海洋牧場與海上觀光旅遊、休閒海釣等相結合,年可接納遊客超過1600萬人次。
  • 全文|國新辦就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情況舉行發布會
    北鬥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是功能強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二是性能指標先進。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亞太地區性能更優。
  • 我國「手握王牌」三個地級市推出米字型高鐵樞紐,媲美武漢和鄭州
    高鐵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幾乎每個城市都能看到,畢竟乘坐很方便,時間也很快,吸引了高度的關注,現在很多中心城市都能看到自己的高鐵樞紐,線路也很多,最大的贏家應該是武漢和鄭州,畢竟米型高鐵樞紐已經形成,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國三個地級市推出米型高鐵樞紐,堪比武漢和鄭州,你怎麼想呢?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布消息表示,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以及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
  • 堅持前沿探索,千尋位置布局面向未來的高精度定位技術
    目前,高精度定位技術走過了四個發展階段。面向未來,無論在沙漠還是海洋,是否有4G/5G網絡覆蓋,亦或是室外、室內,都有一張統一基準、精確感知、高度協同的高精度時空網絡。第一代:單基站RTK技術GPS、北鬥等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極大方便了人們了解自己的時空信息,但光靠衛星導航系統,精度還遠遠不夠。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記者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和今年年底即將發射的
  • 天地接軌,以北鬥高精度護航高鐵速度
    天地接軌,以北鬥高精度護航高鐵速度 央視網報來源:光明網 2018年04月13日 13:03 A-A+ 該技術基於北鬥兼容GNSS衛星定位和慣導技術組合的監測及檢測技術系統,在費用節約一半的情況下,效率較原有技術提升一個數量級,將大大提升我國高鐵運營養護保障能力。  「什麼是北鬥精度?我們的要求是快速靜態定位精度必須達到毫米級。」過靜珺教授說「高鐵要發展,軌檢技術也必須跟上這個步伐。我們原來的檢測技術是德國進口的,耗時耗力。我就想我能不能用北鬥技術幫上忙。」
  • 陝西成全國首個整網支持全星座全頻率北鬥導航定位服務省份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陝西省第四測繪工程院)了解到,待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完成,陝西將成為全國首個整網支持全星座、全頻率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的省份,填補衛星導航定位全國「一張網」在我國中心區域的空白。
  • 雅萬高鐵50米鋼軌首航發往印尼 中國高鐵出海開啟新篇章
    11月28日,8790噸50米高鐵鋼軌從廣西防城港發往印度尼西亞。(中鐵物資集團供圖)人民網北京11月30日電(寇傑)近日,8790噸50米高鐵鋼軌從廣西防城港發往印度尼西亞。此次發運是國內首次向海外市場大批量出口50米鋼軌,標誌著我國定尺鋼軌走向世界舞臺,為雅萬高鐵後續的架梁鋪軌等奠定了堅實基礎。「此次鋼軌發運項目總供貨量3.79萬噸,首發8790噸,開創了鐵路領域製造產品『走出去』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