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字如其人,趙孟頫人品如何?書品又如何?

2020-12-20 回鋒收筆

自元代後對趙孟頫的貶抑之評不絕於耳。明代張醜、項穆、傅山,清代馮班、包世臣、康有為等都有專門文字批評趙書,如張醜《清河書畫舫》說:「趙書過為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項穆評其:「子昂之學,上擬陸、顏,骨氣乃弱,酷似其人」;馮班亦云:「趙文敏為人少骨力,故字無雄渾之力」。自明代以來趙孟頫之所以被評「殊乏大節不奪之氣」;「為人少骨力」;「骨氣乃弱,類其為人」皆是因他身為宋朝宗室後裔,出仕元朝所致。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回鋒收筆


至元十六年(1279)趙孟頫二十六歲,宋軍兵敗厓山,陸秀夫負幼帝趙昺投海,南宋滅亡,趙孟頫作為宋室後裔隱居鄉裡與詩書為伴。命運的轉折就發生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趙孟頫隨程鉅夫入仕大都的這一選擇,自此始趙孟頫就背上了「貳臣」的名號。

所謂「貳臣」不同於簡單的一臣身仕二主,它是指一身出仕兩個統治政權,因徵服與被徵服而更迭了的朝代。有研究稱趙孟頫在宋時並未上任為官,但以宗室後裔身份仕元這一點,便使他比一般的「貳臣」更遭後人詬病。但就是這位因「仕元」而使人「遂惡其書」的趙孟頫卻影響了元明清書法的發展,揭開了繼王右軍、顏真卿之後書法歷史的新紀元。盧熊在題跋趙孟頫書法時謂:「根抵鐘王,而出入晉唐,不為近代習尚所窘束,海內書法為之一變。後進鹹宗師之。」明人張醜《南陽法書表》贊曰:「上下千年,縱橫萬裡, 鑑家珍若隋珠,重若拱璧,或稱人文之大觀,或號藝林之巨擘。」這種前後相矛盾的評價現象使「字如其人」的評論標準不斷地引發爭議。

趙孟頫作為元代「復古主義」的倡導者及引領者,續寫了書法史的新篇章這是歷史無法抹殺的,然而其書名總受「人品」問題所累也是不爭的事實。遺民傅山是書史上譴責趙文敏書法最重者,傅山曾臨習趙文敏書法,後隨著明朝的滅亡為表示其政治態度而舍趙,傅山評趙書說:「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教示兒孫「作字先作人」,然傅山又不得不承認「趙確是用心於王右軍者」。甚至這段文字就是傅山本人用趙體寫就。與初入清時不同,步入晚年後的傅山對趙孟頫有了完全相反的認識,青主作詩云:「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異,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趙廝」「管婢」則指趙孟頫與管仲姬夫婦,詩中充滿了對趙氏夫婦的敬佩之情。從傅山的評論中書者清晰看到了另一個時代遺民士人的矛盾心態,從單純欣賞趙孟頫書法的角度來說,傅山是服膺趙書的,其態度發生轉變則是因為國破家亡的環境和心境的變化。為了顯示不與新廷合作的態度而鄙視趙孟頫,推崇顏真卿,以期藉助肯定魯公書法與人格來宣揚自身之忠臣品格,激勵自己恪守遺民的政治立場。晚年的傅山從明王朝覆滅的現實中清醒過來後,最終肯定了趙孟頫的書法藝術。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儘可能地還原當時歷史情境,而不可人云亦云。長期以來南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亡國徵象已非常明顯。而元朝收取江南成定勢後,南宋復興已毫無可能。對於南宋的滅亡,趙孟頫的內心是悲傷的。他曾在作《嶽鄂王墓》中雲「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表達了趙氏痛恨那幫「輕社稷」的南渡君臣辜負人民的期望,致使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而元朝為鞏固政權,幾番派使臣到江南搜訪遺逸,欲起而用之。南宋滅亡八年後,程鉅夫到達江南,此時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已成一個既定的事實。處於宋元易代之際的士人,其歸宿不外乎出仕或退隱兩種。正值壯年的趙孟頫自小受儒家傳統教育,曾自述理想云:「士少而學之於家,蓋欲出而用之於國,使聖賢之澤沛然及於天下」。

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抱負,趙孟頫只能依附於新的政權。入仕元朝的趙松雪確實顯露了政治才能,至元二十九年(1292)正月,趙晉升朝列大夫(從四品)出任濟南總管府事。為官濟南的幾年間,趙孟頫秉公審理案件,興辦學校,視察農事,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

楊載記云:「直數人共盜米,其徒自首。公曰:『若置之法,將終身以累廢。』乃盡舍之。」「此豈欲為盜者,或迫於饑寒,或為人詿誤,是以至此!」適逢濟南一帶大旱,趙孟頫還曾到龍洞(洞在今歷城縣柳埠公社境內)祈雨等等,這寫都說明他關心百姓疾苦為百姓造福的願望。而趙孟頫作為亡宋後裔,免不了被蒙古人猜忌和排斥,趙孟頫也深知自己的處境,因而逐漸遠離政治圈投身於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領域,終成元代藝壇之冠冕。時人和後人對趙孟頫仕元的不滿一定程度反映了各自狹隘的封建思想,不能因此完全否認趙孟頫的為人,更不能因為不滿趙孟頫的政治選擇而詆毀他的藝術價值和歷史貢獻。

對此黃惇教授也曾說:「蒙古大汗以鐵蹄徵滅了南宋,趙孟頫作為宋王朝的後裔,則終以優秀的漢文化藝術徵服了大汗的子孫。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中國人,首先思考的是薪火不滅,古法不失,並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力挽頹風,重新建立書法經典的權威和法制,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他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之心嗎?」

正是因為趙孟頫出仕元朝,才有了更廣闊的眼界和胸襟。在他的努力下,元代藝術才能延續傳統根基,沒有因為異族秉政而走向粗獷和野異,而是呈現了一派典雅古樸的風韻。趙孟頫的書畫藝術不止在元代獨豎大旗,在明、清時期也曾因皇帝的喜愛一度風靡朝野,而且享譽海外爭購寶之,甚至影響朝鮮書壇達三百多年之久。清初王時敏題趙孟頫巨幅云:「趙文敏,當至元大德間,風流文採,冠冕一時,畫更高華閎麗,類其為人。」不但對趙孟頫的藝術表示推戴,對其人品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相關焦點

  • 人品與書品——書法品評標準的儒家倫理對歐、虞書法評價的影響
    聲畫者,君子小人所以動情乎」書法與人的精神世界相聯繫,從書法中可以看到書法家的君子之風,人格之美。書法藝術必須表現人的情志、懷抱、才性、寄託,並以此為書旨。古代書家所謂書如其學、其才,主要指如其儒學之深淺高下,他們以君子風範為理想人格範型,以仁義道德為核心價值觀念,以文質彬彬、美善統一為最高目標。
  • 「奸臣」嚴嵩,書法充滿浩然正氣,「字如其人」不可靠
    「奸臣」二字為其考語,典籍裡、舞臺上、屏幕中,他是兇狠貪婪的化身,令千夫所指。本文無意對嚴嵩的一生作出如何的評價,這裡旨在說明的是嚴嵩研究中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即嚴嵩的書法藝術,以及在「奸臣史學」流布的情況下,嚴嵩的書法作品遭受以人廢字的「禮遇」之事。為什麼「字如其人」的說法屢屢落空?
  • 對「字如其人」之說怎麼看?
    字如其人"這句千古名言,之所以流傳長盛不衰,說明它本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和積極意義。但又要辯證理解,特別是具體到個體的人不能一概而論。比如,都說"書聖」王羲之、"唐四家」書法好、人品高,真有道理;那蔡京、秦檜、嚴嵩人品差,書法也不錯,怎麼解釋?書法美的本質,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人品的外化與表現。蘇軾《論書》中說,"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世之小人字書雖工,而其神情終有睢忓側媚之態"。
  • 此三人堪稱書法大家,由於人品太差,成口誅筆伐大奸臣,字因人廢
    中國歷代書法評價稱:書如其人,有「心正則筆正」之說,認為書品和人品是血肉相連的整體,密不可分,即書法是人品的外在體現,人品是書法的內涵延伸。所以,要求人品歷來要高於書品,整個中國數千年的書法評價中,追求的就是人品與書品的高度統一。
  • 如何評價趙孟頫的書法,有人說風流妍美,有人說充滿「奴性」
    人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中,有三位是唐代書法家,趙孟頫是唯一入選的元代書家。寫過毛筆字的人都知道,現代人學習書法,大多從楷書或者隸書入手。如果學習楷書,趙孟頫的字風流漂亮,是很好的學習範本。
  • 趙孟頫書法講解u盤
    元朝最高的統治者忽必烈厚贊其才氣英邁,神採煥發,如神仙中人」;元仁宗評價他,出身高貴、長相帥氣、博學多聞、操行純正、書畫一絕等等,一連給了七個好評
  • 宋之問五首詩:「詩品」與「人品」割裂的經典反例
    「字如其人」「詩如其人」似乎是一種定論。然而,事實上總有例外情況存在。以詩品而論,宋之問的詩屬上品。以人品而論,宋之問道德品質屬下品。宋之問的趨炎附勢、奪詩殺人等故事,讓他的人品遭人唾棄,但他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等詩句,卻是情真意切、美輪美奐,讓後人嘆服。這種「詩品」與「人品」割裂的典型反例,不但令詩評家頭疼,也讓後世讀者糾結。是該「因人棄詩」還是「因詩取人」?或者是「詩作的歸詩作,人品的歸人品」?
  • 範曾為人如何?李敖評價其:人品差又做作,楊振寧卻誇他百年一遇
    作家李敖評其字:「如帳房先生一樣,完全顯得做作」。對於其畫,李敖也毫不客氣地評論為「千篇一律,絲毫沒有特點可言」。有很多網友更是直言,其字有一種屈顏媚世,字字顯現出自高自傲,目中無人的態勢。僅僅是書畫上面的爭議,倒也說明不了什麼。
  • 陳雲同志10幅書法手跡欣賞,端莊樸實雄健渾厚,書友:字如其人
    陳雲 陳雲同志的書法剛勁有力,乾淨利落;字體如詩如畫,卓越界宏達,工度適中。形神俱老。他的字字給人一種坦蕩率真之感,不加絲毫雕琢; 字如其人,風如其骨,謙謙君子,光明磊落。陳雲同志的書法書法含蓄而端莊,還不避諱的說,他的書法功力深厚不輸當代大家。從陳雲的諸多的書法手跡可以看出,他的字端方嚴謹,筋骨在內,偶露崢嶸,絕不逾矩。如果說字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格,那麼陳雲的字,正是體現了他嚴謹的處事風格,文韜武略,睿智從容,心懷坦蕩、胸懷天下的氣概。
  • 這位正部級官員,書法大氣磅礴,堪稱「字如其人」的典範
    在書法界,一直都盛傳著這樣四個字:字如其人。「字如其人」的意思是,從一個人寫的字裡,能看出這個人的人品如何,一身正氣的人,寫的字自然是剛勁有力、銀鉤鐵畫,而那些優柔寡斷、心術不正之人,也能從他們的字中,看出一二。
  • 趙孟頫與管道升的夫妻情
    能看完的都是真愛。嗯~《元史》引楊載話,稱(趙)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人以為知言云。今日,知孟頫者,必提管道升,提管道升必提《我儂曲》,到此,必然要聊一聊趙孟頫納妾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模式與卓文君、司馬相如類似。
  • 都說字如其人,那劉德華同意嗎?
    所謂字如其人,是通過一個人寫的字,可以側面反映他的一部分性格,人格特質,比如我,字被父親說是馬瘦毛長,性格註定不穩重。 當今人人皆是鍵盤俠,那字如其人還適用嗎?你我皆凡人,找個不是凡人的人看看。這字能否讓你回想起鄰家女孩—17歲
  • 趙孟頫"軟骨頭"?
    父親的早死催生了趙孟頫的早熟,使其比一般貴族子弟更早體驗了人生的苦境。史書上說,趙孟頫的父親去世時,他的生母丘夫人曾對兒子說過這樣一番話:「汝幼孤,不能自強於學問,終無以成人,吾世則亦已矣。」話音剛落,泣下沾襟,從此趙孟頫「由是刻厲,晝夜不休」。事實正是這樣,在慈母的嚴厲督促下,天資上乘的趙孟頫精研學業和藝事,青年時代,即和同鄉七名才士被人稱為「吳興八俊」,聲名遠播。
  • 林心如寫字自嘲「醜萌」,趙麗穎字跡似小學生,真的是字如其人?
    執筆:歐陽比文老一輩人常說,「字如其人」,說的是從一個人的字跡上,就能看出他的性格來,八九不離十。因此囑咐孩子一定要好好學寫字,字體端正,人也「方正」。在娛樂圈,明星的字跡也常被拿出來比較和調侃,到底誰寫的好呢?
  • 趙孟頫的書法好在哪?
    同時,趙孟頫也意識到伴君如伴虎,低人一等的南人身份+前朝皇室後代的敏感,他在政治上的抱負不可能得到真正施展,於是申請外放並得到批准,遠離政治漩渦中心,不失為明哲保身的上策。未署年月,元貞二年八月趙孟頫返吳興,一直在江南休病直到大德二年應召赴京,從行蹤推算應當寫於這段時期。大德元年他寫過一篇《吳興重修觀堂記》,因此也有學者將這件作品的時間定為當年。受益,是趙友張謙的字。
  • 字如其人的謙謙君子潘粵明
    熟悉潘粵明的人,都知道他的前妻是董潔。他們兩是從2005年的時候,因雙方合作拍攝電視劇《紅衣坊》與潘粵明結識,在劇中兩人扮演一對幾經曲折的情侶。然後2006年1月的時候,兩人確立了戀愛關係。他拿出了自己畫的印花短袖T恤,這裡面的每一幅畫,都有一顆愛心。記者看到這一情況,自然想了解下這其中的故事。潘粵明幸福的向記者說道,這是他與他愛人相識那會,董潔送給他的。直到現在,離了這麼久了。潘粵明的微信頭像,還是當年他畫給董潔的畫。在離婚風波後,這整整的八年時間,董潔都不讓他去見兒子頂頂,錯過兒子的童年。
  • 蔡京這麼好的字,都敗給了人品!
    不管如何,為什麼最終是蔡襄而不是蔡京?不言自明,蔡襄因德高而藝彰,蔡京因人品低劣而遭醜詆。雖然不能因蔡京的奸詐和佞幸而完全否定其書法成就,但由此可以看出,大眾與歷史是有判斷和選擇的標準。有一次蔡京與米芾聊天,蔡京問米芾:「當今書法什麼人最好?」米芾回答說:「從唐朝晚期的柳公權之後,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問:「其次呢?」米芾說:「當然是我。」由此可見一斑。蔡京題宋徽宗趙佶《聽琴圖》局部放大
  • 歷史「三維」透析趙孟頫《與郭右之二帖卷》熟翻熱炒的市值
    甚至還有一些精明的網友開始計算起這兩通帖其中均分到一個字,單字價值會不會真的應合了《史記 呂不韋列傳》中「一字者予千金」的重諾!另外,還由此引發了一波波質疑,就在該書法作品成交的第二天,一些人開始參照書法作品放出的照片來挑」瑕疵「,直指其為贗品,稱「假得可笑」。原因正是因為大家覺得這份書法作品的拍賣價格高的離譜,因此懷疑這會不會是一場有預謀的名家藏品炒作事件!
  • 重溫|曾翔臨古:趙孟頫《近來吳門帖》
    今次重溫的是曾翔老師於2017年10月臨寫的趙孟頫《近來吳門帖》,曾老師認為:「趙孟頫的字裡有一種皇家的富貴氣象,相對來說,字裡的矛盾少,寫得較平正。
  • 書法真能如其人嗎?曾經東床坦腹的王羲之,真實的性格卻騙了我們
    學書法,字如其人是老師經常教導我們的一句話,人正則字正。字的好壞真的與人品有關係嗎?這可真的不一定。大奸臣蔡京的書法就不錯,還有董其昌,這些人的人品都不怎麼樣,卻寫了一筆好字。由此可見字的好賴與人品沒有必然關係。一直以來,書聖王羲之的字以平和飄逸聞名於世。加之王羲之東床坦腹,不拘小節的故事。在我們的印象中深深種下了這樣的印象,王羲之是一個心胸坦蕩、瀟灑飄逸的書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