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浪軍事報導,在珠海航展上,中國展出的一款14.5mm超級大狙。雖然14.5mm大狙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早在坦克誕生之初,還沒有反坦克火箭筒時,人們就開始琢磨一款能鑿穿坦克裝甲的槍了。
雖然當時的槍彈都是全威力彈,但想擊穿裝甲還是非常困難的,就算德軍的穿甲彈,也只是初期有效,英軍將坦克裝甲升級後,穿甲彈就無所作為了。想要更好的穿甲能力,只能提高槍械口徑,多裝藥,重彈頭。德軍一不做二不休,推出了一款1918式反坦克步槍。這種反坦克槍口徑13.2毫米,採用單發裝填發射,距離150米能擊穿25毫米的裝甲。但是這種大口徑反坦克槍的後坐力太大了,士兵往往難以承受。
圖為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
到了二戰時期,面對德軍長驅直入的鋼鐵洪流,缺乏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箭筒的蘇軍,又把目光投向了大口徑反坦克槍上。二戰中蘇軍主要使用兩種型號的反坦克步槍:PTRD-41「捷格加廖夫」反坦克步槍和PTRS-41「西蒙諾夫」反坦克步槍,它們的口徑均為14.5mm。但這種14.5mm彈藥,可比德軍的13.2mm威力大多了,因為這種子彈是蘇聯用23mm機炮的炮彈為原型,縮小口徑,換裝了14.5mm的彈頭得到的。
後來,蘇聯又在這種彈藥基礎上,造出了BS-41 AP-1「衝壓碳鎢芯」穿甲彈,穿甲厚度提高到了40mm。到了戰後,世界主戰坦克裝甲越來越厚,反坦克槍的口徑也發展到了極限,畢竟14.5反坦克槍槍管的長度和威力,也不遜色於一些小口徑機關炮,這個級別也基本是單兵承受的極限。
所以,反坦克槍徹底離開了歷史舞臺,但14.5mm這種子彈卻依然活躍在戰爭中,原因也很簡單,穿甲能力太好,雖然打坦克困難,但打打裝甲車、直升機、雷達、飛彈等設備甚至工事掩體還是很香的,也可以用來在遠距離上殺傷敵方作戰人員,能輕鬆打穿防彈玻璃、防彈背心。
圖為中國m99型12.7毫米反器材步槍
面對這一場反器材步槍競賽,中國自然也不落後,推出了14.5mm反器材步槍,該槍全長1.6米,其中槍管長度達到了1.2米,取消了自動機構,只能單發裝填子彈。14.5mm子彈產生的後坐力實在太大,該槍採取了一系列減小後坐力的設計:首先是採用了類似匈牙利GM3的槍管後座設計,子彈發射後,槍管壓縮彈簧後座,這樣可以用彈簧吸收後座能量,增加精度並減小後坐。槍口也安裝了高效制退器,也可以減小後坐力;而打了孔的橡膠槍託則可以吸收剩餘的後坐力。這種反器材步槍的槍管浮置,被散熱筒包裹,散熱筒上布滿圓孔,可以幫助槍管高效散熱,兩腳架也固定在了散熱筒上,並不接觸槍管。
另外,面對躲在建築物中的敵人,這種穿牆裂石的反器材步槍,也能輕易擊穿磚石結構牆體殺傷內部目標,這簡直是城市作戰中遠距離反狙擊手的利器。據了解,這款14.5mm大狙亮相以來,目前已經賣出了600支以上,可見,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不只是中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