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變態到「日常施虐狂」:人類為什麼會傷害無辜者?

2020-11-18 騰訊網

編者按:

從概率來說,我們能遇到精神病(變)態者的機會很少,但碰見日常施虐者或成為虐待狂的概率卻高出很多。你可以結合文末利維坦之前的文章來衡量一下自己的人格黑暗指數。

和通常人們的想像不同,日常施虐者往往更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其實仔細想想倒也在情境之中——如果他都無法通過對方感受到那份由他施加而造成的痛苦,或許他也無法從中獲得快樂了。如果說日常施虐是一種適應性的變化,那麼或許你也就不難理解「在動蕩加劇的年代,唯有偏執狂得以倖存」為何會出自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之口了。

1658年,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總結道,人類是宇宙的榮耀和渣滓。

時至今日,情形幾乎一如當年,我們愛,我們憎;我們幫助,我們傷害,我們伸出援手,我們深深捅刀。

有的人出於報復或正當防衛而狠狠攻擊他人,這我們能理解。但是當有人傷害無害的人時,我們就會問:「你怎麼能這樣?」

Google Sites

通常而言,人類做出行動是為了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傷害別人會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痛苦,而我們不喜歡這種感覺。

這暗示著人們傷害無害者有兩個可能的原因——要麼他們感覺不到別人的痛苦,要麼他們喜歡感受別人的痛苦。

人們傷害無害者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仍然認為對方有威脅。有的人不會危及你的軀體或錢包,但仍有可能威脅到你的社會地位。

這有助於解釋某些令人困惑的行為,比如有的人會傷害曾在經濟方面幫助自己的人。

自由社會認為,讓別人受苦就意味著我們傷害了他們。然而,一些哲學家拒絕接受這種觀點。在21世紀,我們還能想像「殘忍即仁慈」這種態度嗎?

虐待狂和精神變態者

從傷害或羞辱他人中獲得快樂的人是虐待狂。虐待狂比正常人更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而且他們享受這一點——至少他們在虐待過程中會一直這樣覺得,但在之後也許會感到不適。

大眾的想像常把虐待狂與嚴刑拷打者、殺人犯聯繫在一起。然而,還有一種不那麼極端,但更為普遍的日常虐待現象。

絕大多數人在折磨其他同類時都會畏懼並退縮,這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將傷害他人的時候,我們也能感同身受地遭受那份痛苦。 Alamy

「日常施虐狂」從傷害他人或欣賞他人受苦中獲得愉悅。他們很可能喜歡血淋淋的電影,覺得打架很刺激,而折磨人很有趣。他們很罕見,但還不夠罕見。大約6%的本科生承認,自己能從傷害他人中獲得愉悅。

「網絡巨魔」(On-line trolls)可能就是日常施虐狂。 Sander van der Werf/Shutterstock

日常施虐狂可能是網絡巨魔或校園惡霸。在角色扮演類的網路遊戲中,他們很可能是破壞別人遊戲體驗的騷擾黨(griefer)。日常施虐狂喜歡暴力的電腦遊戲。他們玩得越多,施虐欲就變得越強。

與虐待狂不同,精神變態者不會僅僅因為他們能從中獲得快感而傷害無害的人(儘管他們可能確實會從中獲得快感)

精神變態者想要得到一定的事物。如果傷害別人能幫助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他們就會這麼做。

他們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太能感到同情、懊悔或恐懼。不僅如此,他們有能力理解別人的感受,但自己卻不會受其感染。

這是一套非常危險的技能。幾千年來,人類已經馴化了自身。這使得我們許多人很難去傷害他人。

很多傷害、折磨或殺害他人的人都會長期受到這一經歷的纏擾。然而,精神變態大概率意味著某人會無緣無故地施加暴力。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遇到的是不是精神變態者。僅僅通過觀察某人的臉孔或者簡單地與他們互動,我們就能做出較為準確的猜測。

不幸的是,精神變態者們知道我們知道這一點。他們通過在穿衣打扮上努力偽裝來予以回擊,試圖給人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並不是所有的精神變態者都是罪犯。 Billion Photos/Shutterstock

謝天謝地的是,大多數人沒有心理變態的性狀。只有0.5%的人被認為是精神變態者。然而,在囚犯中,大約8%的男性和2%的女性是精神變態。

但並非所有的精神變態者都是危險的。反社會的精神變態者可能從毒品或危險的活動中尋求刺激。

然而,親社會型精神變態者通過無畏地追求新奇的念頭來尋求刺激。

由於思想創新塑造了我們的社會,親社會精神變態者可以改變我們所有人的世界。然而,這仍然可能是有好有壞的。

這些性狀是從哪裡來的?

沒有人真正清楚為什麼有的人會是虐待狂。一些人推測虐待狂是一種適應性改變,幫助我們在狩獵時屠殺動物。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有助於人們獲得權力。

義大利哲學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曾經說過,「是時代,而非人類,製造了混亂」。

與此相一致的是,神經科學表明,施虐欲可能是一種生存策略,在時世愈發艱難時被激發。

當某些食物變得稀缺時,我們的血清素水平就會下降。這種下降讓我們更願意傷害他人,因為此時傷害行為變得更令人愉悅。

歷史上也不乏一些溫和的施虐形式,人們通過虐待處於劣勢地位的人就可以獲得廉價的刺激感。 Alamy

精神變態可能也是一種適應性改變。一些研究已經在更高程度的精神變態與更高的生育能力之間建立了聯繫。

然而,另一些研究卻得到了相反的發現。這可能是因為精神變態者只在惡劣的環境中具有生殖優勢。

誠然,精神變態者能夠在不穩定、競爭激烈的世界中茁壯成長。精神變態者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操縱大師。

他們容易衝動、缺乏恐懼,這令他們願意冒險,攫取短期利益。在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中,心理變態的戈登·蓋柯(Gordon Gekko)賺到了數百萬美元。

然而,儘管精神變態在商業世界可能是一種優勢,它實質上只給男性在領導力方面提供了一點微弱的額外競爭力。

精神變態與創造力之間的聯繫或許也能解釋其存在的原因。數學家埃裡克·溫斯坦(Eric Weinstein)認為,更寬泛的表述是,不合群的人推動了革新

然而,假如你的環境支持創造性思維,那麼不合群與創造力之間的聯繫就不那麼緊密了。

美好的可以是新奇的。

虐待狂和精神變態與其他特質也有聯繫,比如自戀和迷戀權術。這些特質放在一起時,被稱為「人格的黑暗因素」(dark factor of personality),或簡稱為D因素。

這些特質具有中等到大量的遺傳成分。所以有些人也許生來就是這樣的。又或者,D因素很高的父母可能是在虐待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把這些特徵言傳身教給了他們。

同樣地,看到別人以高D因素的表現行事,可能會讓我們自己也學會這樣做。在減少殘忍行為這方面,我們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力量。

恐懼和非人化(dehumanisation)

虐待狂的特徵之一是享受他人的羞辱和傷害。然而,人們常說,正是將人「非人化」令我們變得殘忍。

潛在的受害者被貼上了狗、蝨子或蟑螂的標籤,據說這會使得他人更容易(克服心理障礙)傷害他們。

這是有原因的。研究表明,如果有人打破了社會規範,我們的大腦就會覺得他們的臉不那麼像人類了。

這使得我們能更輕易地懲罰那些違反行為準則的人。

假如我們把某人看作人類,那麼我們就不會傷害他們——這種想法很甜蜜可愛。但它也是一種危險的錯覺。

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認為,我們最惡劣的暴行可能正是不把人「非人化」。

人們之所以會傷害他人,恰恰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對方是人類,是不想承受痛苦、屈辱或蒙恥的人類。

納粹分子在集中營實施大屠殺,非人化地對待並殺害數以百萬計的無辜受害者。 Reuters

例如,納粹黨稱猶太人為害蟲和蝨子,從而將猶太人「非人化」。然而,納粹之所以羞辱、折磨和殺害猶太人,同樣也正是因為他們把猶太人看作是會因遭受這種待遇而受辱、受苦的人類。

好人貶損(Do-gooder derogation)

有時候,人們甚至會傷害那些樂於助人的人。想像你正在玩一個經濟遊戲,在這個遊戲中,你和其他玩家有機會投資一支集體基金。

投入的錢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多。而且,該基金將向所有玩家分紅,無論他們是否投資。

在遊戲結束時,你可以為其他玩家的投資金額付錢懲罰他們。要想這樣做,你就得放棄你的一部分收入,你選擇的玩家會隨即被收走一筆錢。簡而言之,你可以心懷惡意。

有些玩家選擇懲罰那些在集體基金中投入很少或根本沒有投入的人。然而,另一些玩家會付出代價來懲罰那些在集體基金中投資比他們多的玩家。

這種行為似乎毫無道理。慷慨的玩家會讓你獲得更多的報酬——你為什麼要勸阻他們?

這種現象被稱為「好人貶損」。世界各地都能觀察到這種現象。在狩獵-採集社會,成功的獵人會因為捕捉到大型動物被批評,儘管他們的捕獲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分到更多的肉。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希拉蕊·柯林頓基於權利保障的主題展開競選,她可能因此遭受了好人貶損。

有些人要很努力才能學會感恩。 fizkes/Shutterstock

好人貶損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具有反主導的傾向。在上述經濟遊戲中,一個不那麼慷慨的參與者可能會覺得,更慷慨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會被其他人視為合作對象。

越是慷慨的人就越有可能成為主導者。正如法國作家伏爾泰所說,完美是優秀的敵人(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

然而,好人貶損還有一個隱藏的利處。一旦我們把那些「好人」從高處拉了下來,我們反而會用更加開放的心態接受他們的信息。

一項研究發現,允許人們表達對素食者的厭惡會導致他們變得不那麼支持吃肉。

射殺信使、將他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或是無法選出信使,可能會有助於他們的信息被接受。

殘酷行為的未來

在電影《爆裂鼓手》(Whiplash)中,一位音樂老師用殘酷的言行來鼓勵他的某位學生成為偉大的鼓手。

我們可能會在面對這種策略時退縮。然而,德國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採認為,我們對於這種殘忍行為的反感已經過於深重了。

Primo GIF

對尼採來說,殘忍的態度讓老師得以從一頓批評中發展出下一頓,而這是為了另一個人好。

人們也可以通過殘忍對待自己,讓自己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尼採認為承受虐待可以培養人們的勇氣、忍耐力和創造力。

我們是否應該更樂於讓別人和自己一起受苦以養成美德?

可以說並非如此。我們現在知道,遭受他人虐待可能會帶來可怕的長期影響,包括對身心健康的損害。

人們也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對自己慈悲(而非虐待自己)的好處有哪些。

人類歷史上充滿了暴力與殘酷的汙點,而且其受害者還是那些並不能構成威脅的弱勢群體。(註:照片中標示牌上的文字是,「殺戮之樹。行刑者就是在這棵樹上毆打兒童的。」) Alamy

不僅如此,我們必須受苦才能成長的想法是值得懷疑的。積極的人生事件,比如墜入愛河、生育小孩和實現重視的目標都可以使人成長。

通過殘酷的言行來教育會招致對權力的濫用和自私的虐待欲。然而,佛教提供了另一種答案:憤怒的慈悲

在這種態度下,我們出於愛與他人對抗,保護他們免受貪婪、仇恨和恐懼的傷害。生活可能是殘酷的,真相可能是殘酷的,但我們可以選擇不成為殘酷的人。

文/Simon McCarthy-Jones

譯/苦山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theconversation.com/from-psychopaths-to-everyday-sadists-why-do-humans-harm-the-harmless-144017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首發;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如侵權,請聯繫本號刪除。

相關焦點

  • 怪醫、施虐狂與美國病痛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要想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更仔細地看看上面的評論節選,它用一個假想的醫生形象來喚起當時困擾美國人的一個真實的道德問題: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對待他人的痛苦。西特格裡夫斯醫生的姓氏——讓人聯想到一個坐在墳墓上的形象——而這和這位醫生其人十分合襯,他痴迷於重傷的傷口,並因此對他的傷患的身體和精神感受麻木不仁。
  • 在戰慄中成長:對驚悚電影的精神分析,太精闢了
    面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為什麼會有人樂此不疲?都是哪些人在精神上大快朵頤?它滿足了怎樣的心理?不同的人都做了怎樣的回答?精神 分析 批評是如何看待這個 問題 的?從中可以見出它們怎樣的優點和缺陷?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首先,為什麼要看恐怖片?看過電影《閃靈》的人,一般會有一種極其特殊的心理體驗:難以言表的恐怖。
  • 高階渣男的一半魅力,是變態感給的
    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這麼愛「變態」?1、假面的魅力   擁有變態型人格的人,往往有一些反社會的人格傾向,缺乏同理心、對他人情感感知力低下等,因此,他們如需在正常社會中生存,就需要塑造出一個正常的面具,用以扮演正常人來應對日常生活。
  • 天生變態並自帶殺手基因的腦神經學家---《天生變態狂》
    冷血癲狂的連環殺手~背負了極端命案的精神分裂患者~也可能是和你擦肩而過不起眼的路人甲~但是,應該很難有人想像一個研究心理變態的腦神經學家本身就是一個心理變態吧...這仿佛是恐怖電影或者懸疑美劇裡才有的情節~但,這確實是真實的案例,這個人叫吉姆·法隆,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專注神經學,主要研究人類大腦,在美劇《犯罪心理》第五季中,他還上去客串了一把,本色出演了自己!
  • 《冬日計劃》無辜者數量是什麼意思 無辜者數量含義解答
    導 讀 【九遊攻略】冬日計劃無辜者數量需要注意什麼?
  • 精神變態日記周幾更新?精神變態日記主要故事劇情簡介
    《精神變態日記》講述了男主自殺失憶之後,因為撿到一本日記本,誤以為自己是變態,而降自己向變態方面發展的故事,電視劇的男一和男二也是相當的好嗑呢!精神變態日記韓劇什麼時候更新  周三、周四。  好久沒有看韓劇了,今天為大家介紹一部在播《精神變態日記》,這部劇也是變態當男主,被指是可以喝《他人即地獄》相媲美的作品,不過和他人即地獄相比,這對要好嗑一點,網友表示一頭小捲毛的男主真的是太可愛了!
  • 墮落天使:這些影片中警察為什麼會變壞
    1971年8月14日,為探究環境、制度和身份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我驚恐地發現,」津巴多在實驗報告裡寫道,「我也會變成最殘忍的警衛,或是最軟弱的囚犯,對自己的無力充滿仇恨:未得許可,我不能吃、不能睡,甚至不能去上廁所。」在一定的情境下,好人也會犯下令人髮指的暴行,這就是「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在不知不覺中蛻變為魔鬼。
  • 李準基韓劇《邪惡之花》回歸,高階渣男的一半魅力,是變態感給的
    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這麼愛「變態」?法國哲學家瑪麗-法郎士·阿茲布魯克在《謊言》一書中分析了人類為何說謊,其中有一種說謊心理是基於「自我保護」。即當外界環境讓人感到不安全或他人詢問了你並不想回答的問題時,人類會選擇說謊來保護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試想一下日常生活中,誰沒有說過謊呢?
  • 精神變態狂不為人知的5件事
    提到精神變態狂,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欠缺感情、小時候喜歡虐待動物,長大後對社會有害的人。但是,精神變態狂不見得都是如此,下面就來介紹關於精神變態狂的5件不為人知的事。2 精神變態不等於異常影視作品中常把精神變態狂塑造成連環殺手。雖說連環殺手確實多為變態狂,但在患有精神變態的人中只佔極少數。普通人中有約有1%是精神變態狂,他們往往更擅長工作。因欠缺不安與恐懼的感情,性情更穩重。
  • 為什麼我沒有成為殺人犯?​| 一個心理變態者的自白
    為什麼有人能對自己的枕邊人下毒手?他們為什麼不會害怕、內疚,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十年來成就最大的神經科學家詹姆斯•法隆沉迷於研究心理變態者的腦部結構。諷刺的是,就當他以為自己找到了破解變態心理的鑰匙時,他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腦部結構跟心理變態罪犯的一模一樣。
  • 企鵝娘吐槽:為什麼日本的痴漢和變態數量這麼多?
    可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數據也只佔到實際發生事件的17%而已。這也意味著有83%的案件並沒有被通報。這麼算起來,日本每年遭遇性暴力的人就達到了7萬人之多。那麼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狀態呢?一些學者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性暴力在日本屬於「親告罪」的範疇,也就意味著被害者必須報警,並且在承受巨大精神壓力的情況下,配合警察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查。而很多警察還會問諸如「你真的不是自願的嗎?」
  • 《玉子》變態的人類還要從變態的角度來描繪
    變態的人類還是要從變態的角度來描繪,如果描繪方式太美好,那引起的情感一定是有限的,可能僅僅只能停留在同情層面上,而不能像雪國列車那樣引起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也是奉俊昊沒有辦法,畢竟保護動物這樣一個主題想要怎麼血腥邪惡的去刻畫也很難。這部電影裡面奉俊昊依然保持著他中立的觀點,不承認任何一方是錯誤的。
  • 奧特曼也會傷害人類,黑暗迪迦是惡魔,還有一個專傷自己人間體!
    奧特曼並非都是好人,這一點大家是知道的,甚至有些正義的奧特曼也會傷害人類呢。
  • 為什麼有的人會製造殘忍?人類與惡的距離並不太遠
    這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幕,我相信那三個孩子這麼做並沒有惡意,只是出於「好玩」。但這一幕讓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在特殊的場景下,兒童會覺得,對方的恐懼、尖叫、沮喪可以變得「很好玩」?因此,我們可以不去講述那些案件細節,但依然有必要去理解這種行為。
  • 竊探日音網變態漢的日常
    在她身上根本不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對於他來說,只不過是一些不舒服的感覺。那個小孩子哭只不過沒有其他方法去表達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很同意樓上的說法。11歲會知道痛苦是什麼。望著那個男人準備對她幹什麼,所有絕望和驚恐都會反映在她的臉上。噢,我很想做愛。(英文不好,用翻譯機寫)」另一名網友補充道。「我也很同意!操大歲數的小孩會比較好。
  • T-Bag:我們為什麼會喜歡一個變態
    年幼時的T-Bag其實是非常無辜的,然後他也會像那群孩子一樣,會像曾經復活節時的我一樣,笑著,露出缺失的兩個門牙,表面上看上去一切都很好、很正常,可是那時他的內心是在想:為什麼?為什麼父親你要這樣對我(劇中他的父親曾在童年強姦他)。我覺得,能演好T-Bag的最重要一點,或許就是,我能切身感受到這個傢伙的「痛」。
  • 《冬日計劃》新手入門指南 無辜者數量注意事項分享
    導 讀 《冬日計劃》中無辜者的數量是好人陣營需要清楚的,因為不清楚數量的話好人會有概率被當成狼打,那麼分辨無辜者需要注意什麼呢?
  • 為什麼人類會有「屁股毛(肛毛)」?
    不得不說,即使到了今日,科技發達到每個人都擁有一臺能放進口袋的超級電腦;送機器人去火星,甚至將整個表面收歸版圖為人類所用。但我們還是不是很清楚為什麼人類的屁股有毛,你或許也不會太驚訝於目前並沒有大量的研究,專注於解釋「為什麼」屁股有毛。
  • 虐貓、虐狗的變態心理:從缺愛到報復社會
    那麼,有些人為何會做出這樣兇殘的行為呢?虐待動物事件背後有沒有更深層的心理原因?01蓄意虐待動物事件愈加猖獗,為什麼呢最近,我接診了一位才7歲的小孩子,他把一隻小狗扔向空中好幾次,並對它大聲尖叫,直到小狗摔倒在地,不能動彈。這時,狗媽媽來了,這個小孩子才跑開。
  • 為什麼母貓在交配時,叫聲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什麼不同?
    人類作為最高級、最具智慧的生物,不同於植物的安靜無爭,也不同於動物的兇狠無情,人是有心的,會傷心難過,會開心快樂,不安於現狀又喜歡平淡安穩的生活,有感情、憐憫心、夢想,是豐富的生命體。人類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員,互相制約又互相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