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好閨蜜當伴娘,是許多女生的人生願望清單之一。
為了當好伴娘,她們坐飛機轉大巴再轉摩的,來到一個從沒聽過名字的小鎮,這是新郎的家鄉。
在那一天,她們穿著潔白的紗裙,光彩照人到被誤以為是新娘;
為最好的朋友捧著花束,看著曾經多年的好姐妹走向帶給她幸福的男人;
這是完美的一天,直到那群陌生男人虎視眈眈地圍了上來……
他們說要鬧伴娘,要「畫老鱉」,說要這是「傳統習俗」,大喜的日子可別煞了風景。
當然,伴娘的喊叫、紗裙的撕裂、裸露出來的皮膚被墨水塗抹,不算煞風景——沒鬧成伴娘才算。
在西方象徵著純潔的伴娘,為什麼在中國成了被鬧的對象,有的鬧到婚都結不成,有的鬧到伴娘自殺、鬧者坐牢。
這一切不但讓人憤怒,而且迷惑:鬧伴娘真的是傳統習俗?還是吃飽了撐的、色慾薰心呢?
鬧伴娘不是傳統習俗
說到「鬧伴娘」,近年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包貝爾的那場婚禮。
2016年,包貝爾夫婦在峇里島大婚。現場照片顯示,包括韓庚、杜海濤、王祖藍等人在內的伴郎團要把伴娘柳巖扔進泳池裡——幸好另一位伴娘賈玲護住柳巖,才沒有讓他們得逞。
好好地來參加一場婚禮,卻要被一群人扔下水,誰也沒有想到吧 / 微博@TangVision
事件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之後,首先站出來道歉的反而是被鬧的伴娘柳巖。
有很多人同情柳巖,但也有人覺得:這沒什麼嘛,作為傳統習俗的鬧伴娘不就是如此嗎,開開玩笑,圖個熱鬧喜慶。
所以在某些人看來,把身著紗裙的柳巖丟進水裡,然後一群男人圍觀她因為水浸而半透明的衣服、因為撕扯而裸露的皮膚,屬於「開開玩笑」——那這些人真是幽默大師。
既然是「傳統習俗」,那就肯定有某種「古法」鬧伴娘,比如所謂「畫老鱉」,即抓住伴娘、用墨水在其身上塗抹「老鱉」等圖案。
你也無法想像穿的人模人樣的男性,會把調戲伴娘當一件樂事,當然,這已經是找的圖片中相對不辣眼睛的了 / 嗶哩嗶哩博主@何人不曾是少年
2005年12月,河南濟源市的一名伴娘,在婚禮上被賓客用黑色鞋油和色素在腹部畫了一隻老鱉。這名「靈魂畫手」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並賠償精神損失費1.5萬元[1]。
許多鬧伴娘的人似乎都執迷於「身體彩繪」藝術。2007年,鄭州有4名青年在一場婚禮上扒光伴娘衣服後,用雞蛋液塗抹其隱私部位。當地法院給了他們四人3至5年的刑期,以便他們在牢裡好好鑽研[1]。
到了這種地步,鬧伴娘已經很難再說是圖個喜慶了,但披著「傳統習俗」的外衣,還有更過分的事情。
比如2011年發生在西安的一宗強姦伴娘案。5名平均年齡20歲的男青年,在婚禮上鬧完伴娘還不知足,結束後提出送伴娘回家,在途中挾持伴娘到其中一人家中並實施強姦。
嫌犯後來說「想著強姦不算事」,潛臺詞不就是「抱歉,玩笑開大了」[2]?
很多人拿「傳統習俗」來為鬧伴娘辯護,認為不經鬧的伴娘煞風景,不吉利。實際上,鬧伴娘根本不是傳統習俗。
現在婚禮上的「伴娘」實際上是西式婚禮中的「bridesmaid」,而非傳統中式婚禮中的伴娘。
女生們對伴娘的想像絕對是姐妹們手牽手在一起,而不是被陌生男人們團團圍住 / pixabay
西式婚禮在近代傳入中國時,程式中的「groomsmen」和「bridesmaid」,被翻譯成了「伴郎」、「伴娘」或者「男/女儐相」,實際上是舊瓶裝新酒,和傳統的伴郎伴娘完全是兩回事。
而現在的鬧伴娘實際上是近二三十年來,中西結合的新創造。
中式西式婚禮,都沒人鬧伴娘
有人會說,古代也有伴娘啊,這怎麼能說不是「傳統文化」呢?
但問題是,古代「伴娘」,跟我們今天婚禮儀式上的伴娘,完全不一樣。
傳統中式婚禮程序繁複,各地不同:迎親在什麼時辰開始,新娘怎麼做準備,新郎來了咋辦……剛出閨房的新娘哪裡記得住。
因此才催生了伴娘的角色:請有過婚嫁經驗、熟悉禮儀程序的女性,在婚禮過程中一路陪伴新娘,保障婚禮不出錯[3]。
2015年08月22日,北京,傳統中式婚禮的習俗要注意許多地方,比如手的位置,時間等
比如在遼寧遼陽,伴娘要領著新娘腳踩特製的「兀凳」才能進新郎家門。拜完天地之後,伴娘還要領著新娘經歷「踩紅氈」、「抱寶瓶」、「跨馬鞍子」等一系列程序[4]。
在浙江溫州,伴娘領新娘下轎時要為她撐傘,過「火堂」,之後才是拜天地、入洞房[5]。
潮汕的伴娘更不簡單,引領新娘的每一道程序都要吟一首四句詩,因此還形成了一套《伴娘詩》[6]。
能夠完成這些任務的人,必須得是精通婚嫁禮儀的已婚女性。潮汕的伴娘因為吟詩而難度增大,習慣請經驗老到的中老年女性[6]。
而現代婚禮的伴娘,最基本的要求是未婚。
據說這一習俗源自古代西方人對婚姻的迷信,認為新婚夫婦容易遭受惡魔的傷害,因此需要未婚少女的力量來保衛他們[7]。
西式婚禮的伴娘雖然也要承擔捧花束之類的任務,但並不是新娘的引導者和儀式的執行者。
通常,伴娘團裡還會有至少一名十來歲的小伴娘,職責也只是陪伴新娘走進教堂,相當簡單。
香港演員阿嬌的婚禮當然要找還未出嫁又情同姐妹的阿sa來當伴娘。請最好的姐妹來當伴娘,不是讓陌生人調戲的 / 微博@迷影情報局
中國的傳統「伴娘」(實際上很多地方是叫「喜娘」、「喜婆」、「陪媽」),早已在婚禮習俗變化後退出了歷史舞臺。
各地方志記載,隨著晚清民國的移風易俗,婚禮逐漸趨於簡單,簡約易行、一日可畢的西式婚禮吸引越來越多的推行者[11][12]。
1948年,著名華僑麥錫舟之子與外交家蔣廷黻之女聯姻。伴娘是新婚夫婦各自的姐妹,圖為新娘與伴娘合照 /《中美周報》第274期
工業化和城市化也讓人們很難再採用繁複的舊俗。一位民國時在上海工作的工人就曾說:「我們較窮的工人大多都是周日結婚,周一就去上班了。[13]」
婚禮儀式精簡,更有司儀來指導新人們每一步應該做什麼,自然就不再需要一個已婚阿姨來陪伴著新娘。真正是「傳統習俗」的伴娘,早就消失了。
我們今天所說的伴娘,基本都從西式婚禮演變而來,最重要的是,西式婚禮的伴娘象徵著純潔。她們跟婚鬧根本就毫無關係。
在民國時期,伴娘就已經是這種形象:新娘的未婚親友穿著紗裙,手捧鮮花,既是時尚潮流,也彰顯著自己的「文明開化」。
因此民國的畫報上,也經常會登載新婚夫婦和伴娘的美照。
1939年的雜誌上,一幅伴娘照片 / 《沙漠畫報》
可以看到,此時的伴娘已經和舊伴娘大相逕庭了。伴娘成了上流社會的美麗象徵,代表著結婚雙方的西化、開明,也能襯託出其財富和社會地位。
而對於這種婚禮與如此伴娘,誰敢去鬧?
因此,到了民國西式婚禮廣泛流行時,也沒有什麼「鬧伴娘」的習俗。
用舊鬧法,鬧新伴娘
現在這種臭名昭著的鬧伴娘,實際上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後,西風再次東漸之下的中西結合:
中式婚禮的鋪張和狂歡,人們對舊式伴娘的記憶,被移植到了西式婚禮的伴娘身上。
在80年代以前,西式婚禮被視作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自然不會有伴娘的存在。
到風氣漸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可以講究婚禮排場時,伴娘才重新出現。
1994年,《三亞晨報》的一篇文章提到:「近年來,在婚嫁喜事中,不少人變過去的鬧洞房為鬧伴娘,並有愈演愈烈之勢。[14]」
可見,鬧洞房或許是持續已久的舊俗,但是鬧伴娘卻得等到有一定經濟實力、辦得了西式婚禮的時代才能出現,這並非傳統習俗,而是新生事物。
電影《喜宴》中就生動再現了鬧洞房這一習俗,並精闢地說道:這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 《喜宴》
比如2001年,山東青州的一場婚禮中,賓客用鬧洞房的「打夯」——把新郎新娘拋起來摔到床墊上,來對付伴娘。結果發生意外,鬧得伴娘落了個七級傷殘[15]。
而「租伴娘」更體現出這種禮俗的中西結合:即要洋氣,但又沒有合適的未婚親友,只能租。
1998年,南昌就已經有了出租伴娘的新聞[16]。2001年,南京有婚慶公司推出專業的伴郎伴娘出租服務。
據說這些專業人員「對南京的各種風俗都比較了解」,可以為新郎、新娘出謀劃策、打好圓場,避免尷尬。
近年來,很多人也開始青睞程序複雜的中式婚禮。但即便是中式婚禮,也沒有「鬧伴娘」的習俗 / 微博@追星手記
其中一位伴娘劉小姐說,這份工作「非常累」,要能喝酒,還要能巧妙應付客人提出的種種刁鑽要求[17]。
可以看到,這裡的伴娘已經不是引領婚禮的舊伴娘,也和單純捧花的西方伴娘不一樣。
披著西式婚禮的皮,骨子裡仍然是傳統婚禮的熱鬧鋪張、討好賓客的思維,才會催生出這種能喝酒、能打圓場的伴娘。
2003年,河南洛陽市。汝陽縣,鄉村鬧洞房,伴娘受欺負,還拿新娘子來取樂
按照傳統習俗,婚禮往往在新郎的家鄉舉行。很多時候,伴娘對於當地來說是外人,能倚靠的只有新娘本人。
而伴郎、賓客卻往往是新郎一邊的親友、同鄉,欺負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少女,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一位網友曾經講述自己親見的鬧伴娘案例:新娘嫁到一個城鄉結合部,請自己兩個妹妹過去當伴娘。結果一群男青年趁娘家人在隔壁院子的時候,非禮了兩名伴娘。
新娘一怒之下和娘家人直接回家,婚也沒有結成。
這位網友還提到新娘對著新郎的怒吼:我說讓你妹來當伴娘,你咋死活不願意呢[18]!
可見,雖然有人喜歡用「三日之內無大小」的「傳統說法」來解釋鬧伴娘,但並不存在「無大小」——新郎方的男人理所應當高於新娘方的女人,婚禮可以弄哭甚至弄傷伴娘,就是不能掃了這群老爺的興。
YouTube博主 @中國式婚禮
因此,鬧伴娘的鍋,「傳統習俗」不背,農村也不背。
無論是偏遠鄉村,還是包貝爾婚禮所在的峇里島,無論是村中無賴還是光鮮明星,都共享著鬧伴娘的「樂趣」。
但真正讓他們這麼做的,絕對不是「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