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客人》讓人們認識了西班牙懸疑片,但是這部同樣燒腦且評分很高的西班牙電影《黑暗面》卻相對低調。這部豆瓣評分8.2分的電影跟《迷霧》《致命ID》相似,整個故事僅僅發生一個房子裡面,但低成本小格局的片子卻給人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震撼。
身體上的震撼是驚悚帶來的冷汗,心理上的震撼是因為這是一部講人性的電影,它對於男女的劣根性進行了深入挖掘。本文將從三個主角所代表的三個維度來解讀這部電影背後所呈現的人性黑暗面。
亞德裡安是一個有著「小提琴表演藝術家」「暖男」「多情」等標籤的男人,在外人眼裡他是個紳士,但他的黑暗面是「習慣性不忠」。在女友貝倫消失後的2天內,亞德裡安表現出了悲痛欲絕;但也僅僅是兩天後,他就迎來了新的女友法比安娜。亞德裡安在玩一場感情遊戲:跨越一段感情羈絆,對他只需要兩天。亞德裡安的行為,直接造成了前女友貝倫和現女友法比安娜之間的悲劇結局,諷刺的是,這位紳士卻全程只是一個「局外人」。
婚姻治療師Esther peel指出,習慣性不忠的人大致分為兩類。第一種是處於強迫性的渴望而出軌,這種人需要不斷的「蜜月期」或性刺激來滿足自己對性和愛的渴望。第二種是把出軌當作解決生活中其他問題的一種手段和負面表達。
亞德裡安則是兩種因素的「集大成者」。首先,亞德裡安是典型的「孔雀型人格」,他憑藉著自己的外貌和才華,熱衷於吸引異性的注意力,享受成為大眾情人的感覺。他需要通過吸引的伴侶的數量來證明自己的魅力,這種對於性刺激需求的持續性最終帶來的是「強迫性的渴望」:新的感情就像高山滾石,一旦開始,再也停不下來了。
此外,亞德裡安把這種性刺激當作迴避問題的方式。當貝倫消失的時候,亞德裡安在搜救的過程中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而只是借酒發作,結果就是在酒吧認識了新的女友法比安娜。
亞德裡安的黑暗面造成了兩個女性的輪番悲劇。貝倫和法比安娜接連陷入這場愛情遊戲裡不能自拔,付出了自我毀滅的代價;而亞德裡安仍是那個風流倜儻的藝術家。
亞德裡安處於一段經不起考驗的感情,但是貝倫卻執意去考驗這段感情,主動將亞德裡安的黑暗面挖掘出來,這也是造成了貝倫悲劇的一大原因。
我們可以去考驗愛情嗎?答案是愛情或許經得起考驗,但不要輕易去做這件事情。考驗是一場遊戲,這個遊戲的最終指向是對人性的考驗。若考驗人性,結果通常很難令人滿意的。
東野奎吾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生活中,很多人總覺得別人會出軌,但是自己的老公/老婆除外。一項調查表明,人們認為自己伴侶以外的人出軌的概率是42%,而自己的伴侶出軌的概率只有5%。而婚姻的真相是,每對夫妻一輩子都有100次掐死對方的衝動。神仙眷侶似「錢鍾書楊絳」「賴聲川丁乃竺」不是沒有,但根據正態分布,他們只是鳳毛麟角。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出軌是動物的天性。在全球僅佔4%左右的一夫一妻制的物種裡,出軌和欲望也很常見,比如狐狸的習慣性出軌。從人類的發展史上看,一夫一妻制遠沒有出軌或者擁有多個性夥伴的歷史來的長久。
翻譯家傅雷曾經說過: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
電影的結尾,法比安娜被關進了密室,成為了另外一個貝倫。這個結局似乎在傳遞一個概念:在考驗愛情的遊戲中,沒有人能最後勝出。
法比安娜的故事可以概括成一句話:一個灰姑娘假扮公主進入王子的生活卻不願從夢中醒來。在新家裡,法比安娜在床上跳來跳去,用原女主人的牙刷刷牙,她無限好奇的模樣,就如同一個闖入了童話樂園的孩子。
愛情是現有完美生活的護身符,讓她面對一個困在密室裡面可能死亡的女人的時候,選擇了犧牲她人的生命來保住現有的生活。當法比安娜輕輕地對著鏡子說一聲對不起的時候,觀眾倒吸一口冷氣:貝倫有可能再也從密室裡面出不來了。法比安娜的黑暗面正是因為她在愛情裡面極度缺乏安全感,這導致了她將愛情置於生命之上。
畢淑敏說:探究明白你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看清心靈上引起不安的雜念是什麼。當不安全感又出現的時候,你就可以保持清醒的覺知,就能不再受制於不安全感而退縮或者去依賴。
對法比安娜來說,這種不安全感來自與伴侶的差距過大。當差距越大,想要維持平衡, 人性中的黑暗面也會被放大。剛開始弱勢的一方可能通過各種小把戲留住對方,到後來這種黑暗面卻要以犧牲他人的性命為代價。
現實生活中,好的感情不是王子來救灰姑娘,而是公主和王子走向彼此。「沙子抓的越緊流的越快」,同樣的,依靠他人給到自己的安全感他人也可以隨時拿走。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法比安娜需要打破繼續藉助外界因素滿足自己內在的需求和安全感的想法。當不安全感出現的時候,才可以保持清醒的覺知,勇敢去打造一段健康的感情關係。
不成熟的價值觀讓法比安娜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她失去了這份安全感。愛情裡安全感的缺失,打開法比安娜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沒有成功的自我建構,感情中容易失去自我,完美的感情也可能是海市蜃樓。
對大多數人來說,需要在「重要他人」的陪伴下完成第一次自我構建,這個「重要他人」是通常父母。容易失去自我的人是往往是從小生命中缺少「重要他人」,他們當中有些幸運的人可以在伴侶中找到這種「重要他人」的需求,但可遇不可求。
深受豔照門所害的阿嬌在採訪中披露,當時的自己非常不想失去陳冠希,所以在陳冠希提出拍攝的時候沒有拒絕。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在親密關係中保持了較低的姿態,漸漸失去了自我。阿嬌從小父母離婚,在她生活中沒有「重要他人」的參與,以至於在後來的感情中從來都是被動受傷的一方。但是令人惋惜的是,陳冠希,賴弘國都沒有成為阿嬌的重要他人,阿嬌於前不久正式宣布離婚。
此外,感情中需要自我建構,跟投資中「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是一個道理。若生活中除了感情沒有更多值得投入的事情的時候,更加容易激發出感情中的陰暗面。
親密關係的本質,是一個人和自己的關係。我們要學習的是,在別人不能滿足你的時候,你自己是否可以去滿足自己,自己的價值同樣能夠獨立體現。
費洛姆曾經在《愛的藝術》中說過: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在電影中,法比安娜和貝倫永遠都是在鏡子的兩面,沒有同時出現過。若法比安娜就像是鏡子中的貝倫,若不能夠實現自我建構,這種感情中的黑暗面是會隨時出現的。
貝倫是所有男人眼中的完美女友,心地善良,有自己的事業,願意支持丈夫的事業遠赴外地。而經歷生死的絕望,激發了貝倫的黑暗面,這個過程總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剛開始被關密室的絕望,被法比安娜發現的希望,法比安娜不救的徹底絕望,和最後黑暗面被激發後的絕地反擊。在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心理落差後,貝倫終於明白只能靠自己。為了活命,貝倫將來救自己的法比安娜砸暈,關進了密室,這時貝倫的求生欲達到頂峰,但是她本性中黑暗的一面也首次超過了本身的善良。
對於面臨生死時人性的考驗,常常是很多藝術作品的主題,最近很火的《飢餓站臺》就是一個例子。在最頂層的人面對吃不盡的美食,不但狼吞虎咽而且極盡浪費,儘管這意味著他將下面200個站臺的人們將要吃的食物的總和糟蹋,原因是他們很可能馬上就被分配到底層站臺面臨餓死;中層的人從開始嫌棄別人吃剩下東西,到放棄尊嚴爭先恐後去吃上一層人吃剩的殘渣,這個轉變只需經歷一天;而在下層的人沒有食物,想要活下來只能殺掉自己的夥伴來求生存。
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人的動物本能會佔據高地,而「人性早已不像人性」。這時候用簡單的二元法評判一個人行為的是非對錯不再合適,當人發現自己只是普通動物的一種,會自然將後天習得的高級修養忽略掉,利用黑暗面的力量讓自己活下來,這才是本能。
求生本能一旦被激發,人性的黑暗面將會以最快的速度暴露出來。
電影中,貝倫、亞德裡安、法比安娜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好人」,他們不會主動去做任何事情去傷害別人,也都願意去為了別人付出和犧牲。觀眾能從電影媒介的「鏡像作用」中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而黑暗面只是他們在某一刻做出的瞬間決定。這種善良和黑暗的轉換,並不違和。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提到:卑鄙與高尚,邪惡與善良,仇恨與熱愛,可以並存於同一顆心靈中。
人性本善,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會跟社會和諧相處的把戲。不到萬不得已,人們有足夠的修養不去展露自己的黑暗面。這種是自我意識的建立,人花費一生的時間也只為形成完美的自我意識。
這也正是人害怕死亡這個無盡黑暗的原因:死亡會摧毀「自我」,死亡意味著自我主體意識要消失。但若要活著,人性的黑暗面仍會以某種形式相伴相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時刻展露黑暗面,所以人們就設計了各種遊戲。在現代的網路遊戲當中,最流行的從來都是各種場景的「殺人遊戲」,本質上正是因為這可以滿足人的黑暗面 - 殺戮本性。所以,現在哪怕一個小孩子也不會畏懼去玩這樣一款遊戲。
路西法效應裡說:「個人的性情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讓好人幹出可怕的事情。」
人是將善良和黑暗兼顧的完美的高級動物。善良盡頭,迎來黑暗;黑暗盡現,不復善良。
懸疑電影不少,探討人性的電影也很多,但二者完美的結合《黑暗面》卻是獨樹一幟。在這一段三角戀中,人們各懷鬼胎;在這一座房子裡,卻有不見天日的一個黑暗空間;在這場求生遊戲中,人們的黑暗面盡顯。黑暗面從來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若沒有了黑暗,也就沒有了光亮;同樣的,若是黑暗盡顯,也就沒有了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