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最近很苦惱。
她老家在皖北農村,爸媽快70歲了,以前還能出去打工掙點錢,現在身體不行了,只能待在家裡。
所以她就和家中的姐弟商量,以後每人每月都出點錢,讓他們在家裡養老。
但是,姐姐說孩子上私立學校學費貴手裡,現在沒錢;弟弟說,每個月發完工資就剩不了多少。
她氣得要死。
其實,她自己也有兩個孩子,還有房貸,生活壓力也很大。
看到這樣的事情,你是什麼感覺呢?
你說,這家兒女真不孝順,自己的爹娘都不管;
你說,三個孩子家養不起一個老人?說白了就是不孝!
你又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過那位姐弟倆太過分了!
嗯,說的都對。但是,如果上面這樣的事情有很多,而且是一個普遍現象呢?
那這就不是簡單的孝與不孝的問題了。什麼問題呢?
我今天給你推薦一部電影,或許能夠給你帶來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這部電影名字叫《喜喪》。
首先要說的是,很多人沒看過這電影,因為它只在2016年第十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上展映過,沒有在電影院公映。
為了便於你思考,我先把這個故事簡單給你講一遍。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
郭林氏,是一位86歲的農村老人,她和孫子(留守兒童)住在破舊的老屋裡。
她有六個孩子,由於很早就成了寡婦,所以養大他們很不容易,好在現在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她經常拜菩薩,每次的祈禱詞是,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
因為郭林氏一次意外摔倒,讓孩子們第一次聚在一起。
大家都很忙,沒時間照顧老人,怎麼辦?
最終,他們決定每家出點錢,讓老母親住養老院。
(在農村,有兒女,卻要住養老院?我們先不討論,繼續看故事。)
起先郭林氏不答應,但是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她無奈之下點頭同意。
孩子們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養老院人滿為患,沒有床位,倒是有一位老人一直重病,只要她去世了,郭林氏就能住進去。
那就等吧,於是孩子們等啊等。
但是,郭林氏又一次意外摔倒,讓孩子們第二次聚在一起,怎麼辦?
一番爭吵過後,為了方便照顧,他們決定讓老母親到每一家住一段時間,等養老院有空位了再搬過去。
嗯,這個辦法看起來不錯。但是,接下來就是一幕幕人間悲劇。
郭林氏首先去的是二兒子家。
此時二兒子家有一個難題,就是人太多沒地方住。
實際上,二兒子一直惦記著林郭氏的老房子,他想等老人住進養老院,自己就可以搬進老房子,好給自己的兒子騰地方。
所以,二兒媳婦就不停地抱怨,說各種怪話。
郭林氏自然心知肚明,知道自己不受人待見,所以,她很自覺的要搬走,在搬走的時候,還把老房子的鑰匙給了二兒子。
(唉,忍不住插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郭林氏第二站去的是三兒子家。
三兒子家裡的情況倒是不錯,住的樓房還有小轎車開,家裡就一個女兒,所以負擔小。
但是三兒媳挺膈應人,她嫌棄郭林氏髒。
從老人進門開始,先是被安置在鋪了白布的沙發鋪上,然後行李被放進了儲物間,其他包括拖鞋、被褥、碗筷,都是單獨的,不和其他人放一起。
總之,凡是老人碰過、用過的東西,都會被扔掉,或者重點清理。
最氣人的一幕是,郭林氏自己洗了手帕,然後放在沙發扶手上晾曬,但是三兒媳竟然用鑷子夾起來扔到陽臺上。
這一切老人都看在眼裡,她也沒說什麼,都忍了。
可巧不巧,小孫女此時離家出走了。
於是三媳婦直接開罵,說都怨郭林氏。
當時的場景是,郭林氏跪在菩薩像面前祈禱,三媳婦就站在郭林氏面前開罵。
唉,沒辦法,郭林氏只能搬走。
郭林氏第三站去的是小女兒家。
小女兒家的生活很不好,一家人擠在一間小房子裡,郭林氏來了之後,兒媳只能睡在長椅上。
但是畢竟是女兒,很貼心,所以對老母親很照顧。女兒和孫媳婦經常幫郭林氏洗澡換洗衣服,甚至女婿還買肉招待她。
但是,好景不長,郭林氏有一天突然中風得了「笑病」。
(從始至終兒女們可能都不知道這是病)
孩子們第三次聚在一起,怎麼辦?
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二兒媳婦說:在誰家有病,誰給看。
這話一出,場面一下就炸了,因為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兒女們開始竟然大打出手。
最後,郭林氏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
可問題是,鑰匙早就給了二兒子,二兒子和二兒媳婦已經住在那裡了。
沒辦法,他們就把郭林氏安排在雜物間,每天只給點吃的,其他什麼都不管。
郭林氏感覺這也不是辦法,所以,天天問二兒子養老院來信了嗎?
同時每天雷打不動拜菩薩,祈禱孩子們平平安安。
由於郭林氏中風得了「笑病」,總是時不時的笑,所以二兒媳婦又開始抱怨,甚至直接辱罵郭林氏,最後還把她的菩薩像摔碎了。
可憐的郭林氏,最終被二兒子兩口子架進了牛棚,並最後死在了那裡。
(容許我沉默三分鐘)
郭林氏的死,是一種解脫,不僅是她自己,兒女們也解脫了,還剩了養老院的錢。
孩子們第四次聚在一起,怎麼辦?
他們決定給老母親辦一個喜喪。
(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80歲以上,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百度百科)
是不是感覺很諷刺?說實話,我自己看完首先覺得很扎心。
加上我也是來自農村,身邊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感覺這片很現實,拍出了很多農村老年人的現實處境。
我個人認為,雖然這部電影為了劇情需要,拍得有些刻意,但是不影響它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
電影《喜喪》豆瓣電影網上口碑很好,評分也很高,獲得了8.6分,網友不吝好評。
值得一說的是,該片導演兼編劇叫張濤,名不經傳,而這部電影裡的演員,全是素人,沒有一個是專業的。
但是,這部影片在2016年入圍第十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獲得了最佳劇情片獎, 而張濤也獲得最佳導演獎。
然而,即便如此,這部電影除了在電影展展映過,並沒有在電影院公映,所以相對來說,這部電影看過的人很少。
有人說,《喜喪》拍出了國人人性中最醜陋的一面,因為片中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有,幾乎是普遍現象。
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展現了一位母親的偉大。
著名導演王家衛,在西寧影展上就直接讚揚說:
「1953年,小津安二郎拍出《東京物語》,全世界看到了一位非常有尊嚴的父親,今年,一位中國的導演回應了他,中國母親非常堅強。」
還有人說,這部電影反映是中國當下關於「老人生存」的問題。
「養兒防老」還靠不靠的住?農村養老院條件太差,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
或許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電影《喜喪》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反思空間。
總的來說,《喜喪》是一部很不錯的現實主義優秀作品,它撕開了當下現實中令人心碎的部分,震撼人心的同時,也給予了那些困境中的人,一絲絲安慰。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喜喪》拍出了農村老人的悲慘處境,口碑很好卻沒有公映,你看了嗎?
最後,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