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的時候,肚子餓得咕咕叫,只能望梅止渴。
躺在床上翻翻自己的「種草小本本」,有一個名字吸引了本花(惡狼般)的目光——瑪嘉烈。嗯哼,看過食鑑局「澳門遊記」帶著XXL胃,在澳門街頭吃了個通關的小夥伴,一定對這個名字不陌生——瑪嘉烈(港譯「Margaret」),是葡式蛋撻祖師爺,英國人安德魯•斯託(Andrew Stow),的前妻。
不是阿花八卦,但搞清這對夫妻的故事,有助於了解葡式蛋撻的前世今生,所以,下面你將看到,或許是全網最完整的一篇《斯託夫婦的故事》,又名《葡撻誕生記》:
話說,安德魯其實最早不是做蛋撻的,而是一個藥劑師,1979年來到澳門,在一個英法醫藥實驗室任職。可能是澳門融合混雜、中西結合的美食文化,喚醒了這枚「吃貨本貨」的本願。1984年,他和超有商業頭腦的女友瑪嘉烈(注意,女主角出現了)合開了一家健康食品公司。為了更好地經營,安德魯跑去凱悅酒店當了管培生,沒想到對美食超有天賦的他,很快就做到了酒店旗下一家葡式餐廳的高管。因為覺得他太優秀,澳門當地的葡國人還在安德魯的姓氏Stow前冠上了「爵士(Lord)」的頭銜。
1988年,安德魯和瑪嘉烈結婚了,次年,兩人就在澳門路環市區開了家LORD STOW』S BAKERY,直譯其實是「斯託爵士餅店」(因為叫「安德魯」,當地葡國人未必知道,但叫「斯託爵士」,他們一聽就知道是誰了),中文名就寫「安德魯餅店」。說起來,今年還是餅店開業30周年呢~
圖片來自澳門安德魯餅店官網
一開始,餅店只售賣歐包,生意平平。突然安德魯靈光乍現,想到曾經在葡萄牙裡斯本的本貝倫區,吃到過一種傳統點心——pastéis de Belém(貝倫撻,或稱Pastéis de nata,和現在的葡撻有點接近,表面會灑上肉桂粉),覺得「哎喲,不錯哦~」,和他在英國吃的蛋奶餅很像,但又更好吃。如果能複製一下,在店裡售賣,或許效果不錯。
於是他開始摸索,沒有食譜沒關係,藥劑師出身的他並不介意一次次的實驗,他照著回憶中的味道,省去了一些傳統的配料,加入了英式點心的做法,據說前後改了五次配方,最終創造了第一個「葡式蛋撻」。
90年初,這種獨門配方的「安德魯蛋撻」一上市,就幫他的餅店賺足了人氣。他那位厲害的賢內助趁熱打鐵,提議趕緊多開分店,她東奔西走,不久便開出了分店,一邊悉心照料每家店的運營,一邊想盡辦法讓更多人接受安德魯蛋撻。但或許就是那時,兩人的經營理念出現了分歧,安德魯本人並沒有太大野心,更享受簡單、隨心的生活,他覺得激進的妻子已不像妻子,而更像自己生意上的合伙人。兩人矛盾日趨激化,最終於1997年分道揚鑣。
要不說瑪嘉烈是「女中豪傑」呢,雖然離開了安德魯,她依舊致力於把葡撻發揚光大。她帶著安德魯蛋撻的秘方另起爐灶,把自己名下的「安德魯餅店」改名「瑪嘉烈」。據說瑪嘉烈還改良過配方,把濃烈的焦糖減少云云,雖然看起來是在和前夫常唱對臺戲,但總算也是真的有對蛋撻上心,沒有砸了安德魯的招牌。
本局探員在澳門安德魯餅店購買的新鮮出爐的葡撻
沒有了牽絆的瑪嘉烈,把葡撻生意越做越大。坊間傳說,其中最大的一筆,就是在1998年,把瑪嘉烈蛋撻的秘方賣給了KFC。據說,安德魯在得知此事後暴怒,但實際情況,只有他們兩人知道了。反正大家看到的是,離婚後的安德魯,還是會經常來瑪嘉烈店裡嘗嘗味道。而安德魯本人其實也沒有那麼「不求上進」,也從97年開始,將「特許經營店「開到了香港和臺灣,99年,還把部分招牌產品引入日本和菲律賓。
其實要這樣看待這件事,安德魯創造了葡式蛋撻,而瑪嘉烈將它發揚光大。雖然可能不符合安德魯本意,但對於我們這些愛好美食的人來說,如果沒有瑪嘉烈,葡撻可能至今只留在澳門本地,我們想吃還得打個飛的。
不幸的是,2006年,安德魯剛被澳門政府授予一個推動旅遊事業的特別功勳後不久,就因哮喘舊疾復發意外離世。如今的「安德魯餅店」是由他的妹妹和女兒在打理;而瑪嘉烈這邊,則繼續在各地擴張店鋪,現在,也終於來到了魔都!
對於魔都小夥伴來說,肯定不少人的葡撻啟蒙是「莉蓮蛋撻」吧?當年那一句「可能是全上海最好吃的蛋撻」的slogan,讓莉蓮深入人心。說到這裡,你不好奇莉蓮的葡撻師承何處嗎?
莉蓮是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品牌,沒有像KFC一樣公開葡撻的配方來源,只是多年來一直聲稱「源自澳門」。其實,如果你還記得莉蓮最初版本的蛋撻包裝,再對比安德魯、瑪嘉烈的包裝,不難找到蛛絲馬跡:
莉蓮最早包裝,圖片來自bogaoaa的新浪博客
本局探員在澳門拍攝的兩家蛋撻包裝盒
本著偶爾八卦一下有益身心健康的精神,本花曾經在網上扒到過一位「知情人士「的說法——莉蓮的師傅是安德魯的第一代大徒弟。如果真是的話,那豈不是如今魔都的三大葡撻,其實師出同門?!
如今本尊駕到,不知KFC和我們本土的莉蓮會不會「抖三抖」?畢竟啊,局裡去過澳門的探員都對「瑪嘉烈蛋撻」讚不絕口。
瑪嘉烈
地址:吳中路1599號(萬象城) LG126-127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10:30-21:30
萬象城這家瑪嘉烈是去年夏天開張的,也是目前澳門瑪嘉烈授權開在魔都的唯一一家。這麼說吧,它屬於那種「懂的人自然懂」的店。開業大半年了,並未在什麼美食平臺、營銷號、短視頻平臺上大火過;在美食如雲的萬象城裡,它所在的商鋪位置也比較冷僻,但自從開業,它就一直忙忙碌碌,高峰期至今是需要等位的。
可以看出,它和澳門本地的瑪嘉烈相比,風格大相逕庭。澳門的瑪嘉烈,更像一家咖啡館,一般顧客就點一杯奶茶/咖啡+一個點心,劈劈情操,或者直接排隊買盒蛋撻就走;而魔都這個,就是一家菜品齊全的茶餐廳了,可以解決附近上班族的正餐,很多菜品都是澳門本店所沒有的。
所以阿花今天思路清爽,重點只是蛋撻,其他麼就順便品品,畢竟來都來了,十號線坐到紫藤路也是蠻辛苦的(因為10號線到龍溪路就分成了兩條線,意味著列車間隔時間更長,錯過一班就得一頓好等)。
店面不大,座位緊湊,裝修非常葡式,色彩明快,雖然和澳門本店根本就是兩個風格,但本花倒是蠻喜歡的。
這種蒂凡尼燈(Tiffany Lamp),阿花家裡也有一個。
點單不用看菜單,直接掃餐桌上的二維碼,微信或者支付寶點單(目前微信點單有贈品和積分),很成熟的一套系統。可以看出,負責瑪嘉烈在內地經營的一方非常「會來事兒」。
招牌葡國蛋撻*6 60元
馳名豬扒包 28元
經典蘿蔔牛雜 18元
葡式炸雞翅 12元
冰室絲襪奶茶 15元
手磨杏仁茶 22元
杏仁糕 0元
共計 155元
蛋撻每人限購6隻,杏仁糕是註冊微信會員送的。為了不模糊重點,除了蛋撻以外的其他小吃,本花就僅「快評」一下~
馳名豬扒包
除了蛋撻以外,沒猜錯的話,你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豬扒包了!
黑椒醬流下來的「側臉」,這誰擋得住啊~
放棄淑女形象,務必三層一起咬下去,Emmm~~麵包好評!你看這裂痕,就可以知道它表面被烤得有多脆,而中空則是熱乎乎的蓬鬆感;豬排的味道則像極了牛排,不過筋稍多了點,一口咬不斷,要撕扯一番,是初次約會的話,女生就不要嘗試了。
葡式炸雞翅
非常一般,沒啥好評價。
經典蘿蔔牛雜
好吃的是蘿蔔,酥而不爛,相當入味。這份蘿蔔牛雜18元,下次來,本花就點8元一份的牛雜汁淨蘿蔔!
冰室絲襪奶茶
奶茶在澳門的瑪嘉烈也是點單率超高的。這杯非常絲滑,比很多港奶鋪出品的奶茶要好的地方在於,雖然同樣茶味濃鬱,但喝完不會令人心跳加速。
手磨杏仁茶
如果說點港奶只是例行公事,那麼這麼杏仁茶我倒是有寄予一點小期待,但結果平淡無奇,淡淡的杏仁味,質地偏稀,無功無過。
杏仁糕
微信註冊即送小份杏仁糕,價值5元,批是伐是。可能因為本來沒當回事,所以反而覺得還蠻好吃。稍微偏甜了些,質感一般,便利店出品的水準,隨便吃吃無妨。
招牌葡國蛋撻
重點終於來了!放心,沒涼~
實際吃的時候,本花是先吃的蛋撻,只是寫的時候放到了最後而已。
個人覺得,瑪嘉烈蛋撻最出彩的地方在於撻皮。如果說其他葡撻第一口咬下去,口腔內立即就充滿了蛋奶的香氣,那麼瑪嘉烈葡撻的第一口,是酥皮的口感和味道佔了上風。
層數驚人!特別是新鮮出爐的時候,牙齒無需用力,只要把蛋撻輕輕往嘴裡推進,就能感覺到酥皮和牙齒接觸,一層一層破裂……只有手工製作才能達到這種程度,傳統的做法果然是機器不能超越的!據說這裡的廚師都是在澳門瑪嘉烈本店學習了很久才敢上手的。
不要過分留戀於撻皮,否則芯子的存在感會被削弱,建議第二口一定要大口下去,這樣才不辜負這厚厚的切面。總體來說,瑪嘉烈蛋撻的芯子口味是相對清淡的,甜度和奶味都沒有想像中濃烈,但因為厚度放在那裡,所以滿足感還是很高的!
當場覺得,10塊錢一個真的好值!
蛋撻的確沒讓我失望,其他菜品因為沒試太多所以不敢下結論,但就我點的幾個來看,價格和出品還是比較相配的,讓我還挺願意來二刷看看的。
這家店唯一的缺點是離我太遠,要是能每天一個蛋撻……算了,它不在我日常活動範圍內,或許是件好事~
你以為今天的探店就這麼完了?哈哈別急,前面都鋪墊了這麼久了,就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本花現場買了6個蛋撻,僅吃了2個,剩下的快馬加鞭帶回局裡,再順路捎上KFC和莉蓮家的葡撻,讓很可能是「同門師兄弟」的魔都三大葡撻,來個終極PK吧!
一、包裝
和店面裝修一樣,在澳門很簡潔的瑪嘉烈,來到內地之後完全變了樣,用色相當大膽~放飛自我了呢~
二、外形
在店裡就覺得瑪嘉烈的蛋撻好大,果然!不過意外的是,從側面看,莉蓮竟然那麼厚~
三、重量
瑪嘉烈 ▲
莉蓮 ▲
KFC ▲
重量這個參數,或許要配上價格來比較才更有意義——瑪嘉烈11元/個(2個及2個以上10元/個),莉蓮6元/個,KFC 7.5/個(6隻盒裝37.5元)。這麼看莉蓮真的挺良心的,難怪在上海開了那麼久生意還那麼好!
四、酥皮細節
瑪嘉烈 ▲
莉蓮 ▲
KFC ▲
本來想數一下瑪嘉烈的酥皮有幾層,第三次數岔的時候,我放棄了……
說一下吃起來的感覺:瑪嘉烈的評價請翻到前面;KFC的酥皮和瑪嘉烈一樣,也有輕輕一咬就斷裂的酥脆,但是層與層之間幾乎黏在了一起,不夠分明;相較之下,莉蓮的酥皮略有不同,酥是酥的,層次也有,但不是乾淨利落的酥脆,咬下去總會有幾片類似可頌的酥皮,帶點韌勁,一下子咬不斷,倒也沒什麼不好,是另一番滋味~
五、蛋奶細節
瑪嘉烈 ▲
莉蓮 ▲
KFC ▲
驚喜地發現莉蓮蛋奶芯子,在量上完全不輸瑪嘉烈。
甜度:KFC>莉蓮>瑪嘉烈。瑪嘉烈是清甜;KFC奶油味非常重,微妙地位於甜和膩的零界點上,再過分一點點就膩了,但它穩住了,咬一大口的滿足感非常強;莉蓮則介於兩者之間。
這麼說吧,對於平時喝奶茶絕不喝「標準糖」的人來說,莉蓮就足夠了,但是喜歡甜甜香香的奶味的小夥伴,KFC會滿足你。
平心而論,三個都好吃。一定要比較的話,瑪嘉烈到底還是端著她作為「祖師爺」的自重,手工感最強,是有把每一個蛋撻當作精品來製作的。但它有它的問題——目前全上海只有一家店,位置還有點偏,想要吃它,必須特地跑一趟。
從這一點來看,上下班路上很容易就get到的莉蓮和KFC就友好很多了,能滿足一時興起的「蛋撻欲」,味道也不錯。KFC的量產感更強,但質量穩定,稍微冷掉一點吃問題也不大,畢竟本來的定位就是快餐,而且阿花身邊嗜甜的小夥伴對KFC的蛋撻忠誠度相當高。
折中一下,在吃不到瑪嘉烈的情況下,阿花還是會選擇莉蓮,既有餅屋出品的矜持,也算好買,而且這麼多年過去,還能把價格壓制在6元,顯然是盡力了。還是和當年食鑑局測評莉蓮時寫的那句總結一樣:「比它便宜的沒它好吃,比它貴的,也不一定有它好吃。」
當然,魔都這種藏龍臥虎的地方,肯定會有其他好吃的葡撻隱藏在精品小店中,但想發掘到它們,是要講緣分的。而平時想吃葡撻的時候,知道有瑪嘉烈、莉蓮和KFC這三個選擇足矣~
阿花一般不會寫出「都挺好」這種無聊的評價,不過這三個蛋撻是真的「都挺好」。瑪嘉烈的葡撻很強勢,但並不會威脅到其他兩家。究竟怎麼選?就取決於你的口味偏好和路程/時間成本啦~
點 擊 下 列 圖 片,還 可 以 看 這 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