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貼近時代的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創下了收視新高,講述的是當代檢察官維護公平正義和法制統一、查辦貪腐案件的故事。劇中人物,漢東省委常委、京州市市委書記李達康,是一個正義無私、心繫百姓的好官,備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山西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他就是清代名臣孫嘉淦。
·
孫嘉淦畫像
孫嘉淦,是清代興縣城關人,30歲時考取進士,歷任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河東鹽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湖廣總督。在其4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以突出政績和敢於犯顏直諫而蜚聲朝野。在他70歲大壽時,乾隆皇帝御書「清班耆碩」匾賜予他。乾隆十八年(1753年),孫嘉淦薨於吏部尚書任上,終年71歲。皇上聽說後,對大臣說:「朝中少一正人矣!」其子孫孝愉扶柩歸裡時,「銘旌歸送者縞素如雲,朝為之空,彰益門內外,車馬填塞數十裡,皆舉音以過喪」。現代史學家郭象升評說孫嘉淦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孫家遺冢已不在,幾處新墳替舊墳
據有關史料記載,孫嘉淦逝後,葬於興縣城東四公裡處的喬家溝村西南緩坡上,佔地三十畝,墓地設置周全,規模較大。我們準備去喬家溝看看孫嘉淦墓的遺存。
從縣城往東走數公裡,就能看見路北側喬家溝的大牌樓。村裡的十字路口,圍坐著不少老年人。見有生人,紛紛上前詢問。得知記者是想找孫嘉淦的陵墓,一位老者上前,表示可以帶我們去。攀談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孫家後人,名為孫蒼棟,今年67歲了。村裡有來考察孫嘉淦墓地的人,都是他帶領去的。
在村裡的巷道裡三轉兩轉,爬上了一處高地,孫蒼棟老人說,到地方了,這裡就是孫嘉淦的墓地。「啊?!」大家特別意外,這不就是一片玉米地嗎?這塊地往上是一座小學,往南則是零星的幾座房屋,西邊有幾座新墳。孫蒼棟說,這裡是風水寶地,近些年,村裡有老人離世都選擇這裡做墓地。除此便沒有別的了,看不到任何當年孫嘉淦陵墓的遺蹟,連一塊碑石也沒有。孫蒼棟老人用方言講述著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對孫嘉淦墓的損毀嚴重,把孫家的家譜都燒光了。後來,趕上農業學大寨,治溝平地、整修梯田,原來的墓園就成了村民的耕地,直到現在的模樣。
在喬家溝的收穫甚微,眾人悵然離去。好在又找到一位專門研究孫嘉淦的專家,他叫牛寨中。牛寨中退休前在興縣縣委新聞部門工作,當過檔案史志館館長。接觸的史料多了,他也對當地歷史人物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深入研究,共發表文章、著作800餘萬字。對於孫嘉淦,從著作到奏摺、從祭文到碑石,沒有人比他了解的更多了。他曾無數次考察過孫嘉淦隱居的石猴山商雨溝,以及喬家溝的孫嘉淦墓地。懷著對這位大人物的崇敬之情,他寫下了專著《山西清代第一名臣——孫嘉淦》。見到牛寨中時,二話不說,他就滔滔不絕地給大夥講起了孫嘉淦的故事。
█ 孫嘉淦研究專家牛寨中講述孫嘉淦的故事
為治官員吃空餉,主動削減養廉銀
孫嘉淦的老家山西,有一個河東鹽池,位於運城市南中條山下,是中國著名的內陸鹽湖。古代中國,鹽鐵官營,管理河東鹽池的官叫河東鹽政。這是一個肥缺,大都由封疆大吏兼任。雍正稱帝後,河東鹽政由陝甘總督年羹堯兼任,但由於其忙於西陲軍務,無暇顧及鹽池,以致積弊叢生,亟待整肅。
朝廷因孫嘉淦為人正派、為官清廉,便委他以河東鹽政。到任後,孫嘉淦發現在鹽政的大小吏胥中,連最低位的官都要藏貨納髒,剋扣鹽丁。有的軍政要員,在別處居官,卻在此處領取養廉銀,而且這種情況非常多。孫嘉淦親臨基層考察,踏實幹練地解決鹽池內部管理混亂的痼疾。
他查明河東鹽池徵收的公務管錢等銀兩,共十萬四千兩。年羹堯將其中五萬兩上繳國庫充餉,再留五萬四千兩為養廉公費之用。孫嘉淦將公務款登記冊的案底找來,核算一年中的公務用款所需,結果認為「養廉銀實在是太多了」。雖說河東鹽池是一個工資待遇很不錯的地方,但卻高得出奇了。比如,一個鹽政的工資,就要比朝中的三品大員的年薪多出三四倍。於是,孫嘉淦削減鹽政的年薪,首先從自己開刀,將一年的養廉銀一萬三千兩減去五千兩,說是「留八千兩盡可足用」,運司(鹽運使)養廉銀一萬兩,「亦實屬浮多」,也減去四千兩;運同(鹽官)養廉銀三千兩適中,則不需要削減。
新編歷史晉劇《孫嘉淦》
孫嘉淦在查閱帳冊時還發現,西安將軍、寧夏將軍、四川副都統等很多官員與鹽池並無關係,但也要領取養廉銀,實屬違制。同樣對此項養廉費用進行削減。省出來的錢,加上歲銀五千兩,一共可充公兩萬兩。為防止「挪移侵蝕之弊」,孫嘉淦整頓鹽池財務,建章立制,取消了私設多年的「小金庫」。牛寨中說,孫嘉淦在署理河東鹽池,不拘泥,不固守,所出政令符合實情,順乎民意,保障民生、促進鹽業的發展。同時,他廉潔不愛錢,名副其實,鹽官們人人敬之,河東民眾人人稱頌。
執法如山斷冤獄,難定懸案終釋決
孫嘉淦做刑部侍郎、刑部尚書,堅持執法如山,以寬糾猛。
有一次,河南鄭州發生一宗奸盜命案,郭家莊郭元曽之妻常氏,被人入室輪姦。事發後,經縣、州、府,審確定案,八名人犯判了死罪,但家人不服,上訴刑部。朝廷派欽差再審後,認為在押人等應無罪釋放。此案一時難以定案,皇上欲再派欽差斷理。許多王公大臣知道此案棘手,都怕這倒黴的差事落到自己頭上,低頭斜目,不敢出聲。這時,孫嘉淦出班請奏,表示願擔此任。於是,皇上便命孫嘉淦出任欽差,赴河南斷案。
受命前往河南斷案,孫嘉淦並沒帶眾多府役同行,只帶了兩名聽差,扮作商人。到了河南境內,他不直抵府州衙門,而是四處察訪,了解案情底細。經過一段時間的訪問,基本掌握了案情的來龍去脈,他才進了府衙,即命鄭州知州陳廷謨把所有涉案人犯帶上堂來候審。
人犯一一稟明原委,孫嘉淦按供考究,察言觀色,並施巧計,斷定常氏指認兇手一事存在疑點。再經過多番閱卷,審案,他認為此案盜無獲贓,奸無憑據,僅以口供,不能認定,最終確認所有在押犯皆非真兇。「此案真兇尚須另行緝拿,不可使無故之人李代桃僵。」於是,一聲令下,盡皆釋放。絕望無辜的死囚,見孫嘉淦突然將他們釋放,禁不住欣喜若狂,在堂前磕頭謝恩,有的人甚至將頭都磕破了。
對於案中涉嫌瀆職的官員陳廷謨等,孫嘉淦也一一奏請皇上予以懲處。歷時20日,終使議案審確,便回京繳旨。孫嘉淦明斷疑案,不僅河南民間頌揚,就連許多朝臣元老也不得不佩服。
車載磚頭回鄉裡,一塊磚頭一兩銀
牛寨中繼續說道,晚年的孫嘉淦自覺年事已高,精力不濟,再三乞求退休。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上準許年已65歲的孫嘉淦告老還鄉。
離京時,孫嘉淦讓家人將家裡的雜物收拾打包,又叫人上街僱了十輛馬車,把堆置的磚頭全部裝入箱內,浩浩蕩蕩地走出府第,上路返鄉。
一路上,人們爭相觀看,都咂舌道:「到底是朝廷重臣,看這聲勢有多威風啊!」隨即,就有奸佞之人稟報乾隆,說孫嘉淦貪贓,私蓄了幾十箱金銀財寶。乾隆一聽便信以為真,十分生氣,當即命人截堵孫嘉淦和他的馬車隊。孫嘉淦走上金殿,皇帝問:「孫嘉淦,你一貫為官清廉,何以攢了幾十箱金銀財寶?」孫嘉淦奏道:「臣為官三十餘年,朝廷的俸祿用於日常開銷,所剩無幾。箱子裡除了皇上的一千兩賞銀,都是些破磚爛瓦,並無多少金銀。皇上若不信,請親自驗看。」乾隆命人將箱子抬來,當場查驗,裡面裝的竟真的全是磚頭。
眾人都傻了眼,連乾隆也發呆了,說:「孫愛卿,你告老還鄉,馱這些廢磚頭何用?」
孫嘉淦回答道:「臣做官多年,並未攢多少家私。如今兩手空空返鄉,百姓以為朝廷不體恤臣下,嘲笑臣為官窩囊。臣這樣做,一者為給皇上爭點光彩,二者可將磚運回老家,給土窯洞掛個磚面,臣住進去安度晚年。而這些來自皇城的磚,也可留個念想。」
乾隆聽後深為感動,便立刻降旨:見一馱磚頭,給一馱銀子,卸下磚頭,裝上銀子。若這樣算,孫嘉淦的箱子裡的磚頭能換十幾萬兩銀子。
孫嘉淦連連搖頭說:「不可,不可!朝廷一草一木,均屬國家,不能隨意花費。臣用不了那十幾萬兩銀子,臣以為有一塊磚頭,給一兩銀子便足夠了。」最終,孫嘉淦馬車上共清點出五千塊磚頭,朝廷便賞給他五千兩銀子。孫嘉淦「磚頭換銀子」,因禍得福,這個故事在京城傳為佳話。
蘇鑫波/文 劉眾民/圖
探訪孫嘉淦的家鄉——興縣
喬家溝村
孫蒼棟給我們講述孫嘉淦的故事。
孫家後人孫三兒。
孫嘉淦母親陵墓的殘碑。
喬家溝村的民居
孫嘉淦(1683年-1753年),字錫公,號懿齋,別號靜軒,是清代興縣城關人。少時家貧,且樵且讀,30歲時考取進士,歷任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河東鹽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湖廣總督,經歷康雍乾三朝。在其4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以突出政績和敢於犯顏直諫而蜚聲朝野。乾隆十八年(1753年),孫嘉淦薨於吏部尚書任上,終年71歲。皇上聽說後,對大臣說:「朝中少一正人矣!」現代史學家郭象升評說孫嘉淦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孫嘉淦之兄孫鴻淦、弟孫揚淦均為進士,被譽為「一門三進士」。其子孫孝愉以蔭生授刑部主事,官至直隸按察使。
孫家家族龐大,在老家興縣縣城的府第眾多,不過如今其宅第基本不復存在。早些年在修建晉綏烈士陵園時發現了孫嘉淦母親陵墓的殘碑,上面字跡模糊,滿目滄桑。縣城有一處舊四合院,四面都是窯洞,有人說這是孫嘉淦旁系親戚家的宅院。孫嘉淦兄弟真正的宅院已經沒有了。孫嘉淦的陵寢原在縣城東的喬家溝村,現已成為一片耕地。喬家溝村裡有一大半人姓孫,上至黃髮老者,下至垂髫小兒,都知道村裡過去有個名人。但對於孫嘉淦,只有老人們腦海裡模糊不清的,從更老的人那裡聽來的故事。
來源:三晉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