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無界·撐同志反歧視!
我們在祝福別人或者婚禮上經常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來自詩經《邶風·擊鼓》,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實它是一首描寫戰爭的詩。而這句詩並不是指夫妻伉儷,而是指同性戀情。不信來看。
1.這首詩的背景分析
這是一首描述戰爭的詩,那麼,這是哪場戰爭呢?這是一場在歷史上非常小、小得不足道的戰爭。在《春秋》裡面被記錄下來,《左傳》接著把它詳細記錄下來,後來才有了這首詩。
這一場小小的戰爭發生在公元前719年,夏季到秋季,短短不過兩個月。這一場戰爭中就有了這首詩,名叫《擊鼓》。
2.這是一首戰爭的詩歌
全篇用「賦」的手法,敘述一個遠徵南方、不能歸家的將士對戰爭的怨尤之情。
本詩從出徵開始寫起,「擊鼓其鏜,踴躍用兵」,作者沒有直接把出徵的場面展示出來,而是用雷鳴般的聲聲戰鼓點明戰事已起的事實。以「踴躍」二字形容用兵,猶言在戰鼓的激勵下,士兵們積極進行演練,戰爭的緊張氣氛瀰漫其間。
後兩句為什麼說是描寫同性的詩呢?我們重點說。
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寫的是同性戀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大多數人解讀時都會說,這是詩中主人公對妻子立下的誓約:「此生無論生死聚散,我都會握緊你的手,跟你白頭偕老!」
真的是這樣嗎?網友認為這是一句描寫戰友情、同性戀的詩。原因如下:
第一,從詩歌的起承轉合和連續性來說。
前三段都在說戰爭如何如何,到了第四段突然對妻子說,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不合情理。前一段還在說他在尋找戰馬,第四段突然拐彎,但是戰場了妻子在哪裡呀?詩裡並沒有交代。
第二,從本詩抒發感情上來說。
第三段中他要去找他的馬,是因為他有責任,他是連長,戰車連的連長,他還要去找他的戰友,是因為他是軍官,這個是他的工作。他把他們找到了,然後突然就說了這個話。
戰爭讓人常年在外,見不到女人。因此軍營裡有了同性情也很正常。唯一的解釋就是戰友情,同性情,找到了,他對他說的:死生不管,今後還有什麼事情,死也好,生也好,都要相愛,不管是契也好,闊也好,都要相愛。
第三,不止這句詩有,其它詩也有同性戀,後世不承認是為了遮掩和文化傳承。
其實要說這個同性戀,還要從莊姜說起。據說《燕燕》這首詩是莊姜所做,莊姜做這首詩給誰呢?是戴媯。莊姜無後,深宮寂寞,所以她找了個寄託,也是為了政治拉攏,就是這個戴媯。《燕燕》是送別戴媯的詩歌,裡面有句「泣涕如雨」,眼睛裡面流出水叫「泣」,鼻子裡面流出水叫「涕」,「如雨」,哭得哦,大哭,這是抗議,是唯一的辦法了,她沒有其他辦法。
這首詩後期開文章的意思是,古代民風開放,莊姜同性戀,文姜和哥哥私通,夷姜嫁給公公。有同性戀也正常,後世為了文化傳承,有些東西不能說也不能承認。
第四,這首詩是同性戀不是我說的,有史學依據。
同性戀的說法不是詩經女孩說的,三國時候有一個研究《易經》的專家叫王肅,給《易經》做過解釋,也給其他的一些經書做過註解,是有學問的人,是他說的。
王肅就說,他們也要仿效人間夫妻,同居同處,執百年偕老,顯然指的就是這兩個戰士,這個就是同性戀。王肅的這種說法,為什麼會留下來,留到清代都還會有?是因為他很幸運,他的女兒,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媽媽,由於他有這種特殊地位,王肅的一些著作就留下來了,包括他議論《詩經》的這種觀點也保留下來了,到清代都還留著。
通過以上四點分析,其實我們心頭都明白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同說"這兩句它就是寫同性戀的,你認同嗎?反正我已經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