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雙峰縣石牛鄉長豐村,動物營養學博士、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鄒立軍(左)在指導村民龔庚祥飼養土雞。
9月28日,細雨濛濛。雙峰縣石牛鄉長豐村白木溝黃金蜜梨產業園,雖然採摘季已過,但園內仍生機盎然:12個標準紅棚雞舍掩映在梨林深處,1600羽清遠土雞和800羽青殼蛋雞正在林間覓食、撒歡。
在村支書李盛良看來,這個產業園是村裡的「聚寶盆」。「我們村的黃金蜜梨皮薄、汁多、味甜,去年首次結果就一炮而紅。今年8月底豐收,產量差不多比去年翻了一番,達到7500餘公斤,沒幾天就賣完了,收入15萬元。梨樹下散養的2400隻土雞年底上市,已被預訂一空,預計能帶來12萬元收益。」
這個「聚寶盆」的設計師,是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駐村幫扶工作隊。
長豐村山多田少,2017年全村258戶10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116人。2018年3月,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幫扶工作隊駐村。經多方調研,並邀請農學專家對當地土壤進行檢測,工作隊決定指導該村種植黃金蜜梨。
發展產業,並非一帆風順。部分村民認為,種植黃金蜜梨投資太大、風險不小。為此,工作隊帶著村幹部、黨員和村民代表,去黃金蜜梨產業成熟的懷化芷江實地考察。
當地紅火的蜜梨產業,讓長豐村村民眼前一亮。2018年冬天,長豐村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立,投資110萬元,引進上萬株蜜梨苗,種植68畝。同時,工作隊給村民分發蜜梨苗,發展庭院經濟。
「蜜梨種植前,芷江的專家專程來到村裡,給大家講授種植技術。果苗種下後,專家每月也會來村裡指導。」合作社股東李和平說。
「為了讓村民儘快看到希望,我們選擇的都是大苗,第二年就可以掛果。」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魯雲生告訴記者,去年8月大苗掛果,4000公斤蜜梨一周售罄,收入8萬元。
去年6月,從事動物營養學研究的鄒立軍博士畢業,成為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
「林中的蟲子是雞最愛吃的食物,雞糞則是天然的有機肥,林中散養土雞,蜜梨會長得更好。」鄒立軍發揮所學之長,鼓勵合作社發展林下養雞產業。
「建立生態、環保、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農牧業,形成人與作物、家畜、土壤的良好循環關係,是未來農業發展趨勢。」鄒立軍對發展林下產業充滿信心。他還配製了用蛋白桑生物發酵的雞飼料,這樣不用抗生素,雞的品質也很好,實現了無抗養殖。
「飼料是用玉米、豆粕、魚粉配製成的純天然穀物飼料,雞在不同生長階段,原料的配比是不同的,科學地配制飼料,既能降低餵養成本,也有助於雞生長。」每天清晨和傍晚,50歲的飼養員張安樂都會給蜜梨產業園裡的土雞餵食,說起養雞頭頭是道。不過,在去年7月前,在鎮上打零工的張安樂還是一名貧困村民,對養雞一竅不通。鄒立軍耗時月餘,把整套飼養技術手把手教給了他。
「我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在合作社養雞,不僅學了飼養技術,每月有2400元錢工錢,養得好年底還能有分紅,並且離家近,能照料家裡的老人。」當上產業園的「雞司令」後,張安樂順利脫貧。
自從村裡來了位「養雞博士」,來向鄒立軍諮詢養雞的村民可不在少數。
45歲的龔庚祥以前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家裡有年邁的母親要照顧,還有3個孩子在念書,經濟壓力很大。
2016年,龔庚祥開始嘗試養雞,並在第二年擴大養殖規模,從數十隻增加到近千隻。「規模擴大後,技術是個難題,育雛、配料、預防疾病等,都得學。」龔庚祥保持著經常看書學習的好習慣,在他的床頭擺放著《雞病快速診斷與防治技術》等書籍,是他從縣城書店淘到的寶貝,書上滿是他用筆劃出來的重點。
「以前我只能自己摸索學習,效率低,現在可隨時打電話找鄒博士請教,而且他還會經常上門來指導,這讓我養雞的底氣更足了。」如今,龔庚祥養殖的土雞有2000多隻,在當地已小有名氣。「經常有附近鄉鎮的村民、縣城的人,專程來我的雞場挑選土雞。」他說。
■記者手記
長效幫扶是「將技術留下」
「幫扶工作隊終究是要撤走的,但建立起來的產業園、村民學會的種養技術,是會留下來的。」在魯雲生看來,這等於是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幫扶並非簡單地給錢給物,將技術留下,變「輸血」為「造血」,以產業幫扶來實現長效穩定脫貧,才是長久之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也是扶貧路上的「真諦」。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讓貧困戶成為產業致富的「技術員」,長豐村的實踐給了大家一個啟示。
(文/潘顯璇 龍騰 圖/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