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易烊千璽獲得了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最佳男主角雙項提名。
沒有一個人,不驚嘆於這少年的天資與成長。
13歲出道紅遍全國,16歲登上春晚舞臺,18歲以專業第一的好成績被中央戲劇學院錄取。
2000年出生的易烊千璽,是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小孩」。
但千璽知曉,是誰牽著自己的手,邁過這20年的路。
是誰願意讓他褪下沉穩,又變回那個稚氣的小男孩。
這就是那個高中輟學打工,卻依然全心全力把他培養成明星的女人——媽媽!
媽媽高中輟學,決心讓兒子成為與眾不同的人
媽媽高中輟學,在時代浪潮下,被捲入南方,放棄了少女的夢想,在深圳車間打工。並認識了如今的丈夫。
學生時代,千璽媽媽最羨慕班上多才多藝的文娛委員,覺得那樣的人生才精彩,當媽後,她下定決心要陪孩子,要讓他與眾不同。
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她每天都打電話跟丈夫討論,決定要用四個字的名字,「這樣才夠特別」。
當年,雙雙打工的父母,很容易讓孩子變成留守兒童。工廠裡,身邊的媽媽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回家孩子不認識我了」。
為了讓千璽可以在愛與陪伴中長大,媽媽暗下決心,要全程參與千璽的成長。
從小,她便堅信自己孩子的與眾不同。家裡收入雖然不高,但媽媽錢都捨不得給自己花,全部投在千璽的才藝培訓上。
而千璽也很優秀,從小就展現出奪目的先天稟賦。
舞蹈課上,才上了2次班,老師便讚不絕口。3個月後,參加全國比賽拿了銀獎回來。
但那時媽媽的心願簡單而可愛:「我想讓千璽成為一名拉丁舞老師,開間舞蹈工作室。我自己呢,就在前臺幫忙打理。」
千璽的性格從小就比較靦腆,很多時候,都是媽媽把孩子往前推的。
和哥哥姐姐們一起上舞蹈課,她會特別叮囑老師,讓千璽站前面一點,「不然他會一直往後縮」。
千璽最初學舞蹈的時候,她甚至也報了同一個班,很多動作她也一邊學、記動作,一邊手把手教給孩子。
這樣的「用力」,最初也讓千璽不解:「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要上這麼多班?」
但媽媽的答案永遠是:你要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風光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辛苦與付出
千璽從小就很有才華,但單有才華,又怎麼夠?當一個人漸漸被無數人寄予厚望,他便開始背負著自己的生活,與世界的眼光。
這之後,小千璽就開始了很辛苦、很辛苦、很辛苦的童年。
▲千璽童年比賽
日程表被排得滿滿當當,不停地在上課、培訓,和路上趕著。
以至於現在長大了,午夜夢回到過去,都是每個星期,從昌平坐公交,一路到市裡上課的日子。
當年,媽媽一個人在北京,沒有任何人脈資源,就一個人在網上搜比賽,摸索著報名,讓千璽的才藝有得到展示的機會。
在一次節目中,主持人問易烊千璽媽媽:「很多人看你,都會覺得你有一個很風光的兒子,你自己怎麼看?」
媽媽在回答時,卻說著說著泛淚了:「應該沒有幾個人經歷過,我和千璽之間的這些東西,真的很辛苦。」
媽媽努力尋找各種演出的機會,接到經紀公司的邀請就去試。
終於到了13歲,一個組合的出道契機,從此改變了孩子的命運,這就是很快紅透半邊天的 TFBOYS。
媽媽的教育,讓他擁有越來越好的底氣
說起來,易烊千璽在TFBOYS組合裡原來是最不起眼的。
但易烊千璽正是憑藉著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選擇,從不被人看好的小孩,一點點的蛻變,變成了越來越好的人。
易烊千璽自律、專注、慢熱、通透、有趣又帶著點稚氣未脫和可愛。
為什麼這個少年能夠做到這樣自律、沉穩?很大程度上,和他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
千璽曾給媽媽寫過一封信:「我知道,小時候你就比現在、過去的我加起來都要累得多。小時候那段最辛苦的日子,您一直陪在我身邊,鼓勵我。我也記得您那時候對我說的話,現在辛苦一點,以後一定就能很幸福。」
▲易烊千璽寫給媽媽的信
正是在媽媽全身心的支持下,千璽學會了堅持,有才而又不失謙遜。
記錄片《我的時代和我》,拍攝記錄下明星易烊千璽的一天:
2017年10月,距離「易烊千璽 17 歲生日會」還有四十多天。就在幾天前,他剛從西班牙拍攝完廣告回來,趕到寧波拍戲。那天晚上22:05,他從《長安十二時辰》劇組下戲;23:10,聲樂老師和他來對生日會唱的歌,千璽一邊咳嗽一邊練習;23:50,聲樂課結束,閉眼睡十分鐘;0:00,拿出《三年高考五年模擬》,補足學科的部分,下一年他就要高考了。
幾乎一直這麼滿滿當當。
每天的行程都排得很滿,也會累到崩潰,突然生出少年氣「我現在就不想幹了」,但是一想到背後的人,又覺得自己不能這樣。
千璽只有20歲,但他的懂事、成熟、隱忍,卻有些讓人心疼。
父母要適當「逼」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堅持
「謝謝你,我親愛的媽媽。不論怎麼樣,我一定一直愛著你。」
千璽一直深深地感激著自己的媽媽,因為他知道,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媽媽的全心付出換來的。
從中,我們也能明白一個道理: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你不逼孩子一把,就永遠不會知道孩子到底能表現得多出色。
也許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逼」出一個易烊千璽,但父母仍然要有狠下心逼孩子一把的勁頭。
「逼」不是目的,「教孩子堅持」才是。
如果讓孩子學習他不喜歡的事物,那是真正意義上的逼迫。
可是在孩子自己選擇的基礎上,「逼」就是讓他能夠堅持,養成良好的習慣。
懂得堅持的孩子,往往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上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特爾曼曾做過一個實驗:對1528名智商在130以上的兒童進行長達50年的成長追蹤。
結果出人意外,這些智力相當的孩子,長大後卻差距懸殊:
有些人功成名就,有些人默默無聞。
有些人光芒萬丈,有些人一身鐵鏽。
造成這一反差的,不是他們的智商,而是某樣重要的品質——堅持。
那些成績顯著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有明確的認知,並且能夠持之以恆地堅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而那些碌碌無為的人,則意志薄弱,消極頹廢,一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
高智商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大多數的普通人?
孩子或許沒有很高的天賦,沒關係。或許沒有很聰明的大腦,沒關係。
只要能夠堅持,在任何一件事上都不輕言放棄,那麼,即使他不能成名成角,不能在某一領域出人頭地,他的人生也不會差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