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財新網發布消息稱,針對「注水劇」現象,廣電總局正在研究相關應對措施並向行業徵求意見,擬針對劇集集數的上線做出限制,上限為40集。
目前這項規定仍在徵求意見中。
隨後,#總局擬規定劇集不能超過40集#的詞條很快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每日經濟新聞、騰訊《一線》記者均求證確認了該消息的真實性,「正在論證,會限制,但不會一刀切」。
這也是「限薪令」「限古令」之後,又一次以行政手段幹預影視市場運轉的政策命令,之前已有苗頭。
兩個月前,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聶辰席到廣電總局電視劇司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調研。
就強調「針對注水劇、宮鬥劇、翻拍劇、演員高片酬等問題,深入挖掘瓶頸癥結,始終保持高壓」。
當時,這則消息在行業內引起不小震動,留下一隻「沒落地的靴子」。
現在,這隻靴子恐怕要落地了。
今天我們就好好聊聊「限集令」,以及它真正實施會對行業帶來的影響。
「限集令」出現原因,「注水劇」盛行。
近些年影視劇注水行為越來越嚴重,觀眾深受其害。
《香蜜沉沉燼如霜》前期因劇情和人物設定吸收了不少熱度,但後期因為回憶閃回過多,配角戲份過重,將47集的內容擴充到63集,受到不少網友的吐槽和抵制。
《扶搖》、《深夜食堂》、《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將58同城、御泥坊等品牌廣告頻繁插入臺詞和劇情中。
懸疑探險題材網劇《沙海》擴充了原作中未出現的張日山戲份,引發原著粉吐槽。
暑期熱播的《親愛的,熱愛的》前期也陷入了劇情注水、閃回太多的詬病之中。
現在,影視劇注水已經從最開始的簡單粗暴增加無用對話、無用場景,發展成增加配角戲份,頻繁插入口播,利用剪輯強行拉長時長等手段了。
滲透到剪輯編排、內容創作、收益回報等各個方面。
對於明明可以從頭到尾保持高水準,仍要踩著「節奏」見縫插針地注水,究其根本原因,一個字「錢」,兩個字「利益」。
國家政策要求一部電視劇最多只能同時在兩家上星頻道播出,而 「按集論價」的平臺採購方式意味著收益與集數成正比。
電視臺或視頻網站購買版權劇支付給製片方的錢是「集數*單集價格」。
而參與劇集製作的演職人員費用則以打包的方式進行結算,是相對固定的支出,不受集數影響。
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多拍一集就能多掙一集的錢,在演員片酬不斷拔高、電視製作成本直線上升的環境下,製片方也不得不考慮如何才能回本。
至於平臺方來說,相關的話題和宣傳效果需要一定的時間發酵才能到位,所以,平臺方自然願意看到劇集變長,帶來更多的收視、流量,以及更好的廣告投資。
我們都知道之前那些經典的電視劇,比如承包了每年暑假的《還珠格格》第一部只有24集。
央視版《西遊記》為25集。
涵蓋了戰爭、婚姻、宅鬥、宮廷等元素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只有短短的20集。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最早要求30集以上的就是廣告商提的需求。
因為好的劇有長尾效應,收視的曲線一般到30集以後才會比較穩定。
所以平臺往往會根據前期的播出效果,來對後期播出的內容進行重新分集,這就是最早的注水。
雖然這種手段前幾年屢試不爽。
開頭節奏緊湊,儘可能地吸引觀眾,到了中後段開始注水拉長劇情,留存下來的觀眾就不得不接受追更。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不買單了,開始倍速觀看,只看個人cut,更甚者追一半就不追了,等全都播完挑幾集看個大結局就得了。
市場上爛劇越來越多,觀眾更不買單,劣幣驅逐良幣,政府出手了。
早在2009年,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就已經將「限集令」在央視施行,共3條,以口頭傳達的方式進行。
1. 不能播出30集以上篇幅的電視劇。
2. 不能播出已經播過的電視劇續集。
3. 要對經典改編翻拍劇慎重對待。
對照近期總局釋放的信號不難發現,10年前的央視是試驗田,現在要大規模推廣了。
如果這次的「限集令」真的在行業內推廣,勢必會對供產購銷產生一系列影響。
一、製片方高毛利時代一去不復返。
之前,一部劇的售賣價格最高可達到10億+。
而現在,按照40集的劇集上限來算,一集採購價為800萬,那麼一部劇最高只能賣到3.2億元。
二、全明星陣容將成為歷史。
參照「限薪令」標準,按照頂級演員最高單部限價5000萬的片酬來說,3.2億的售賣價格對於全明星陣容仍是入不敷出的,甚至男女主人公都無法同時啟用頭部演員。
可以預見,1-2個明星(流量)主演+老戲骨抬轎的組合,之後可能成為常態,風險需警惕。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腰部演員大量出頭,那些演技不錯的,定價合理的年輕演員們要有出頭之日了。
三、臺播劇的播出模式將發生變化。
「限集令」可能會讓長劇走上「偽季播」的道路,一部劇強行分拆成多季進行播出,這也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一種選擇。
因為一旦首季撲街,後續的劇集發行勢必會受到牽連,造成積壓,進而賠錢,產生資源浪費。
四、劇集售賣模式發生變化,從單集定價變成打包售賣。
之前,《人民日報》就發文強調,「當前電視劇按集論價的銷售模式為「注水」劇贏得一定生存空間。
但『丟質保量』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不僅很難保證電視劇製作方回收成本,更可能因不尊重觀眾而折戟沉沙。」
目前,「限集令」還沒形成紅頭文件下達,但「脫水」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了。
如此看來,「乾貨劇」離出世不再遙遠。
當然,製片方也不要恐慌,不會一刀切的,「限古令」出臺後,《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等劇不也是與觀眾見面了嗎。
好文推薦
1.紫微 ||《哪吒》40億票房,它獨自瓜分10億,電影「錢途無量」
2.紫微 || 劉慈欣又一經典名作,《超新星紀元》科幻電影項目正式啟動!
3.紫微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9月電影就這些能看!
4.紫微 || 《小歡喜》之後,下一個爆火的國產劇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