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理財周刊
如果觀察一下我們周邊的炒股高手或者那些真正能持續地從股市中賺錢的人,他們最顯著的共同點就是肯學習、肯花時間研究。新一代股民普遍是80後、90後,他們受教育程度高,如果有正確的理念,將在投資之路上少走彎路。
知識準備
進入投資市場最為重要的知識儲備是樹立有效的投資理念。
基本上有兩類主流的投資理念:一類是巴菲特、芒格的價值投資理念,側重於基本面分析,相信市場總會有定價出錯的機會,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能力圈」)等待這些機會出現,然後下大注(「集中投資」)。
另一類則是「追隨市場」的投資理念,即「市場總是對的」,側重於技術分析,相信股價已經反映出一切。
事實上,在具體選擇一隻股票,並決策買入點、賣出點時,兩種投資理念往往是交融在一起使用的。
投資股票和我們買任何一件商品是一樣的,首先要知道它值多少錢。這就涉及到股票「估值」的概念,而要進行合理的估值就要參考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
除了上市公司在公告中應披露的信息外,投資者還可以利用研究機構的研報、專業媒體報導等多方位的資源,來考察、評估手中這隻股票到底值多少錢。
心理準備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最大的貢獻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
事實上,很多投資大師本身也是心理學大師,例如巴菲特的良師益友理查芒格。他在匯聚他一生智慧的專著《窮理查寶典》中專門有一章講「人類誤判心理學」,歸納了25種人類最常見的意識傾向,這些人性的弱點往往是投資失敗的罪魁禍首。
例如:對壞消息先天厭惡的傾向(芒格稱之為「波斯信使」綜合症)、損失厭惡傾向、過度樂觀的傾向等。
股市總是在「製造泡沫—泡沫破裂」的模式中運行,也在不斷地考驗著一個人是否足夠理性。如果投資者總是隨大流,缺乏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獨立判斷,就很可能會淪為「韭菜」。
選擇最熟悉的股票
1990年,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在哈佛商學院發表了一篇演講,被視為體現了他最為全面的投資理念。他當時講到投資的四大原則,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知道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你應該能夠在2分鐘或者更短的時間之內向一個12歲的孩子解釋你購買一隻股票的原因。如果你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你購買這隻股票的唯一原因是因為覺得它的價格將上漲,那麼你不應該買入。」
彼得林奇為此舉了一個例子:「有些散戶在化工行業工作,有些則在造紙行業就業。他們比我提前9個月獲悉化工行業的景氣狀況變化,他們能最先知道氯出現了短缺。」最後,他告誡投資者:「你只需要專注某個領域,購買你熟悉的本地公司就可以了。」
實際上,在「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這件事上,散戶是有優勢的。很多散戶都是各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都有很多上市公司。他們對於這些上市公司的理解以及行業變化趨勢的捕捉上,具有先天的優勢。
當然,如果投資者對行業不熟悉,第一隻股票也可以買估值低的高派息股,如銀行股中的「工商銀行」「招商銀行」,這種投資方式也比較穩健。(作者:劉暢;圖/全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