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堅持對師資隊伍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減少評價結果與學術資源配置直接掛鈎。不得將科研項目(基地、平臺)負責人、項目評審專家、高被引論文作者、學術組織負責人等作為人才稱號加以使用、宣傳。<br/><br/> 人才稱號,正是所謂的「帽子」問題。之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破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此次教育部關於規範使用人才稱號的意見,被認為是破「唯帽子」的指導性意見。少設帽子,不再「以帽取人」,將帽子與學術資源配置強行脫鉤,方向固然正確,但也要看到,學術資源配置是常態,少了帽子的分配依據,如何讓人才獲得充分發展,如何讓學術資源更公平優化配置,還有大量細活要做。<br/><br/> 人才帽子與實質利益脫鉤,說起來容易,但卻做起來難。評帽子是需要成本的,更何況不少帽子是權威管理機構評出來的,而且不成文的規矩是,權威管理機構特別是掌握學術資源的機構,很容易用發帽子的方式強化自身權威,從而減少自身的管理成本。所以說破「唯帽子」,某種程度上需要權力機關提高認識,要正確認識自身的權力,抑制靠利益、權力推行管理治理的衝動。首先是少發帽子,再就是讓帽子與學術資源分配真正脫鉤。<br/><br/> 破唯帽子,還要讓帽子傳不出去。當下,隨便一位大學或學術機構的老師,名字下面都有一大堆帽子,說實話因為帽子太多,帽子的含金量往往成疑,然而老師們也很無奈,沒帽子很容易被人當成「混的不好」,或者壓根沒有擠入學術共同體的資源分配圈子。破唯帽子,就要減少帽子曝光度,讓帽子褪去光環,不能再讓帽子成為待價而沽的「硬通貨」。中西部地區高校,已經「苦帽子久矣」,優秀人才剛戴上帽子,因為媒體宣傳的廣而告之,就被東部發達地區挖去,帽子成了人才流失的催化劑。<br/><br/> 唯帽子,實質上也暴露了學術資源分配的懶政。那麼,不唯帽子,學術資源分配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有,但細化功夫少不了,還容易造成爭議乃至內卷。意見說,把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放在首位,突出教育教學成效,強調科學設置評價指標和考核周期,優化評價標準和方式,合理運用綜合評價、分類評價、代表性成果評價、同行評價等方式科學開展評價。但凡是涉及人為的因素,都意味著管理成本增高、主觀因素增加,「重育人」「唯實績」的評價方式,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如何讓青年學者脫穎而出,如何讓細活成為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這些都是細活難題。<br/><br/> 沒有什麼帽子比院士更大,而院士在學術資源配置上的優勢不言而喻,有地方政府搶院士裝點門面並非秘密,是否也會因此影響公平?有人說,客觀的學術成果評價缺失,是造成「唯帽子」的根本原因。那麼,客觀的學術成果評價在哪裡?這些都需要細化落地,現有的學術資源配置機構,能不能自我革新抑制權力衝動?這些難題都亟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