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招聘季,今年求職者遭遇的一些「奇葩」試題登上熱搜。有企業人力部門負責人表示,大題量、怪題目並非刻意為難。專家表示,與求職者的初始專業技能相比,一些用人單位更看重綜合素質與應變能力。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招聘季。「找工作」和「招聘」兩大主題有了別樣的意味。上半年,一些企業不時傳出裁員、降薪消息,跳槽、「就業難」成為職場人士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線下交流受阻、部分製造業企業用工出現結構性短缺,「招聘難」也擺在了不少企業面前。
在此背景下,一些崗位競爭更加激烈,許多單位的招聘形式和考核內容更加開放。這讓一些「另類」的招聘試題受到了求職者的質疑。近來,有求職者在網上吐槽,今年的筆試和面試中,出現了許多「奇葩」問題和考點,相關話題一度登上熱搜。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採訪了遭遇「奇葩」招聘的求職者、部分企業人力部門負責人以及人力資源專家,探究「奇葩」試題背後的問題以及求職中的那些事。
「奇葩」的題目,無奈的考生
今年國慶節前,來自北京某高校金融學院的許同學參加了的某國有銀行的筆試。據他介紹,該單位招聘門檻一向很高,輪次多、難度大。許同學對此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今年的考題,仍然超出了他的想像。
「三層矩陣、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不定積分、高等數學、太陽系天體學原理、原子量子數、洛朗級數展示、計算機題、線性代數……」許同學回憶道,考題範圍十分廣泛,並且在40分鐘內,考生需要完成30道英語單選、5篇長閱讀。
考試結束後,許同學和參加考試的同學們進行復盤,金融綜合類考試時間均為180分鐘,考題有297道,平均約36秒做一道題。「有些很奇葩,感覺和要應聘工作的關聯度不大。」
狄托是西安某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應屆畢業生,不久前,他在參加一家公司最終面試時,得到的題目是:如果準備了4杯水,卻來了5位領導,應該如何分配?
狄托透露,多數同去的應聘者回答按職位高低分配,職位最低的領導就不給了。而這些人都被淘汰了。「我說應該把水都倒了,讓領導批評我,而不是覺得公司招待不周。」最終,狄托通過了面試,但他認為這種題目不應該出現。
還有一些女性求職者表示,婚戀與生育等與專業無關問題反覆出現在她們的求職路上。
24歲的周梅是天津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的碩士生,今年她投了37份簡歷,在BOSS直聘上溝通了269次。「在HR眼裡,24歲可能是一個結婚、生孩子的階段,幾乎每次面試我都會被問到『是否結婚』『打算什麼時候要孩子』等問題。」周梅希望HR們能更多關注她的專業技術,現實情況讓她無奈。
刁鑽的問題,企業想要什麼答案?
「目前一些大型企業的筆試試題會委託給專業的出題機構,結合企業的文化、特色、需求等方面命題,還有一些企業會參考公務員考試標準出題。」某國企人事部負責大學生招聘工作的卜鐸表示,近年來,招聘市場日漸規範,試題設計也更加專業。
「一些招聘考試,設計的試題量大、求職者做不完,這並不是刻意為難大家。主要是看大家知識面的廣度以及探索每個人知識能力的邊界在哪裡,對所有人都一樣。」卜鐸介紹說,這種大題量已經成為一種招聘風格。
對於面試中的一些「另類」問題,北京一家外企HR陳先生表示:「有的面試官喜歡出奇葩的問題,來考驗求職者的臨場發揮能力,打破他們原有的完美狀態,暴露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來看看他們究竟能做到哪一步。」
「問題越是刁鑽,理想中的答案也就往往會超出常理。」陳先生表示,現在不少企業和崗位要求求職者能跳出常理框架,大膽天馬行空,發散思維。因此,求職者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問題本身背後的含義,而不是先考慮回答的答案要如何的完美。
找工作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找工作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年的題目也很難。」北京理工大學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劉平青認為,近年來,就業市場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構,教給求職者一些固定的解題作答套路,參加過培訓的學生思路較為相似。企業出一些另類題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篩選出真正能力出眾的人。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趙鍇表示:「現實中,一些單位、崗位對於畢業生的初始專業技能要求並不是很高,他們需要的是綜合素質高的通用型人才,具備溝通、應變能力,擁有廣博的知識面。因此,一些招聘試題會顯得與專業關係不大。」
對於面試中的刁鑽問題,專家認為,求職者也需要理性看待。「有人把人情世故貶義化了,但學會跟人打交道很重要,禮貌待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劉平青介紹說,現在年輕人個性突出,但有的人並不擅長與人相處,為此學校甚至需要專門開設「溝通與人生」課。
對於針對女性求職者的婚戀、生育等與崗位勝任能力無關的問題,趙鍇表示,根據國家勞動法平等僱傭的原則,求職者可拒絕回答這些問題。對於一些明顯涉及性別歧視的問題,求職者可以進行申訴,甚至可以通過法律渠道去維權。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