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部動畫電影,有些人說它是國漫崛起的曙光,有些人說它是部標準的爛片。從上映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年多的時間,在討論國創的作品時,依然還是會有人將它拿出來當作評判好壞作品的參照,這部作品便是國漫大電影《大魚海棠》。
這部醞釀了十二年之久的作品在上映前期可謂是萬眾矚目,但上映之後,卻引來了各種聲音。
最終,《大魚海棠》以5.65億的票房落幕。對於一部製作成本三千多萬的動漫電影來說,再結合之前《大聖歸來》的票房來看,五億多的票房可以說剛剛好過了及格線。
之後,《大魚海棠》又獲得了安納西提名、金雞獎最佳美術片提名、第五屆「十大華語電影」、動漫金龍獎、達佩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等等獎項。
單從票房成績和獲獎記錄來看,《大魚海棠》應該是一部合格的國漫,怎麼也和「爛片」扯不上關係,但是豆瓣6.9分的評分,以及鋪天蓋地的罵聲讓《大魚海棠》口碑直接下跌。
那麼《大魚海棠》為什麼評價會如此兩極分化?
其實再好的電影也避免不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爭議對於動漫行業本身反而是一種前進的動力,所以在評價一部電影的時候,應該多一些理性與客觀。《大魚海棠》還是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它並沒有那麼不堪,一起來看看它的「得與失」。
01《大魚海棠》之「得」
【1】製作質量可圈可點
在3D製作普及的今天,仿佛不是3D就稱不上大片。《大魚海棠》採用了2D加3D的方式進行製作。3D技術對於影片製作方來說是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讓觀眾獲得更好的代入感,而另一方面對於製作方各方面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人力、物力、財力缺一不可。
而《大魚海棠》走的並非是全3D的路線,在主要角色上使用了2D動畫,場景和部分配角使用了3D製作,既保留了一些大場面,又在經費上得以控制。
每一幀都可以當作壁紙,每一幀都富含著細節。大到森林、大海、星空,小到幽徑、小橋、燈火,單從畫風上來看,實在是找不出什麼槽點。
如果硬要從畫風上挑出一問題的話,那就是,從畫風上來看,的確可以看到一些宮崎駿作品的影子。
在原聲音樂上來看,日本作曲家吉田潔為《大魚海棠》製作了38首背景音樂,很多人可能對吉田潔不太熟悉,細田守的《穿越時空的少女》中的音樂也是由吉田潔製作。吉田潔的背景音樂為《大魚海棠》增添了不少亮點。
【2】《大魚海棠》對於中華傳統元素的運用值得褒獎
《大魚海棠》之所以會被一部分人稱為國漫崛起的曙光,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大魚海棠》中幾乎每個細節都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運用。
影片的核心引用了《莊子》中的最著名的首篇《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基於《逍遙遊》構建了《大魚海棠》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生死輪迴這樣的東方哲學理念在作品中凸顯得淋漓盡致。作品中也不乏一些民俗的元素,比如說成人禮上的一些儀式,都是基於中華文化上創作出來的。
包括影片中出現的一些奇珍異獸也是引用《山海經》中對於動物的一些描寫。甚至還有《詩經》、《搜神記》等古書的痕跡。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神之圍樓場景原型是福建的客家土樓。為了能夠還原客家土樓的全貌,導演梁旋與張春曾經帶著主創工作人員對土樓進行多次採風。
大到山川河流,小到陶笛、麻將、服飾上的細節等等,無一例外都凸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角色命名上,主角椿、鯤、湫、靈婆、鹿神、帝江等名字都有著值得深究的含義。比如說椿本身就是一種樹木,而主角椿的能力便是掌管海棠花的生長。而像靈婆這樣的設定,則引用了道家中主管生死輪迴的設定。如果將每一個角色都單獨拿出來進行剖析,可以發現非常多的獨有的含義。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運用,《大魚海棠》是值得褒獎的。
就像央美院長範迪安曾經如此談論國漫發展:
中國動漫藝術在主題和風格上都要走出中國道路,要吸收外來經驗,也要挖掘本土資源。在我們數千年的美術傳統中,既有文人的藝術,更有非常豐富的民間藝術。
【3】《大魚海棠》的創新精神值得學習
對於《大魚海棠》的劇情,也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部分,有些人認為《大魚海棠》不過是在消費情懷,引用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只是來作為作品的包裝,帶有一定的營銷性。
但是個人認為《大魚海棠》還是創新居多。
縱觀其他國漫大電影,《大聖歸來》是基於《西遊記》改編,《白蛇緣起》是基於《白蛇傳》改編,《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基於《封神演義》改編。國創似乎一直都在消費經典作品的情懷。比起其他國漫,《大魚海棠》相對還是比較創新的。
起碼在電影還未上映之前,《大魚海棠》的故事梗概、角色名字等就已經讓百萬人嗷嗷待哺,這說明絕大部分人對於這部作品的劇情還是期待的。
而人們的期待往往來源於未知,而未知,來源於創新。
02《大魚海棠》之「失」
【1】備受吐槽的「三角戀」劇情,源於缺乏對大格局的把控力
有不少觀眾在看這部動漫電影的時候,都會將它當作一部愛情劇來看,但其實梁旋導演並不想要將愛情這一元素當作主題,他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人的追求和守護的東西。
主題立意是一部電影的根本,但是很顯然《大魚海棠》對於主題的把控還很稚嫩,演著演著就跑偏了。
看似宏大的世界觀,但是由於人物關係過於簡單,導致了椿、鯤、湫的「三角戀」關係成為了最為突出的劇情。如果你將《大魚海棠》當作一部愛情電影來看,你會發現整部動漫滿滿的都是槽點。
主角椿的人設很容易被吐槽成「渣女」,為了喜歡的人,可以拋棄家人,拋棄養育了自己的村子。為了喜歡的人,可以將湫當作備胎,心安理得地接受湫的幫助,而湫得到的不過是椿派發的「好人卡」。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椿從最初的叛逆,到最終捨棄自己化作海棠樹,重演「女媧補天」橋段,拯救村子的時候,你又會覺得椿的人設也沒有糟糕。
把《大魚海棠》當作「椿的報恩」似乎更能讓人接受。但畢竟電影最終的評判還是要由觀眾決定,有不少觀眾第一想到的就是瑪麗蘇愛情劇。甚至將《天氣之子》這部純粹的愛情電影拿來和《大魚海棠》相比較。
《大魚海棠》的世界觀設定的確很龐大,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從活著的人,到死後的人……這樣龐大的格局,連導演自己也無法駕馭,導致了影片落下了「假大空」的詬病。
【2】強行引經據典,卻沒有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前文提到《大魚海棠》引用了非常多的傳統文化元素。但是在這些傳統元素中,可以發揮出真正的作用少之又少。
比如說登場不夠一分鐘的祝融、嫘祖、赤松子、后土、蓐收、鹿神等等,僅僅只是為了「濫竽充數」而引經據典。
這些角色多數都淪為了點綴的符號,包括主角之一的鯤。
在影片開始之初,《大魚海棠》引用了《逍遙遊》的經典故事,讓人不禁對接下來的劇情包含期待,但到最後才發現,作為貫穿整部作品核心的《逍遙遊》,真正的作用,竟然只是一個人名。這樣的設定也是讓人無法接受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大魚海棠》對其的運用僅僅只是停留在了表層,這樣的引用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膚淺。
就像《光明日報》對《大魚海棠》如此評價:「《大魚海棠》與「最優秀國產動畫電影」失之交臂的原因,影片立意的「中國風」停留在美術審美的層面,劇情與人物都沒有最完美地體現出東方哲學。」
03從《大魚海棠》的「得失」,看國漫的「大躍進」及平常心
之所以說是《大魚海棠》的「得失」,是因為它也是中國動畫行業的「得失」。
《大魚海棠》飽受爭議是個不爭的事實。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每一部作品都有表達看法的權利,這些都是作品本身無法左右的。爭議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這些爭議中,不思進取。
在這些爭議中我們得到了什麼,需要改進什麼,我們失去了什麼,需要摒棄什麼,這些都是每一個動漫主創者乃至愛好者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說國漫崛起,它確實是在進步,但要說真正的崛起,國漫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國漫不可能一躍趕超日漫歐美漫。「大躍進」的思維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對待國漫的發展,身為動漫愛好者的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以更加理性、客觀的心態去看待每一部國創作品。
《大魚海棠》是有續集計劃的,開放性的結局給了《大魚海棠》進步的機會。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大魚海棠》可以給予大眾更多的驚喜。這不僅是對《大魚海棠》的憧憬,也是對國漫美好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