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評分上雖然比不上《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電影斬獲的9.3的評分,但本片在資深科幻電影迷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稱其為史詩級科幻片也毫不為過。其風格與主流科幻電影不同,小編第一次接觸本片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時隔七年之後,機緣巧合之下,最近又重溫了本片。雖然已經知曉結局,但所感受到的震撼絲毫沒有減弱,對本片想要表現的內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本片是以偽紀錄片的風格展現,前半段紀錄片的元素較重,後半段更注重於故事的發展,於結尾又回到了紀錄片的風格。很多網友詬病本片風格前後雜糅過於雜亂無章,小編這裡不做評論。但小編覺得《第九區》就是《第九區》,可能它確實並不完美,可它卻是影迷心中那部橫空出世、獨一無二的《第九區》。本片由於是偽紀錄片的風格,在影片中大量鏡頭的寫實性也是非常強烈。最令小編有所感觸的是本片對於外星科技和飛船的鏡頭呈現。
沒有花哨的光線特效,寫實的的風格將整個畫面充滿著細節質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關於這些外星武器的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飽含設計人員誠意的完美之作。甚至我們可以找到儲能彈夾、扳機等槍械構件的具體位置。關於外星飛船的鏡頭呈現則體現的是另一種震撼。
沒有使用光線去刻意營造科幻的神秘感,也沒有故弄玄虛刻意對外星科技避而不談,以上幾張圖片仔細觀察,甚至可以觀察到鏡頭中對於具體管道的走向設計也並非隨意為之。箇中細節甚至精確到了類似於排氣風機裝置的排布。這樣的影片風格,雖然全篇並未去刻意營造外星科技的神秘與高級,但從外星飛船可以反重力懸停20年,飛船引擎啟動時的顏色,以及外星槍械的DNA整合技術,都將外星科技的神秘和高維度渲染的淋漓盡致。
影片中關於外星武器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上圖的外星機甲。就影片中依託劇情展現的外形機甲功能來看,其具備自主戰鬥和駕駛員戰鬥兩種戰鬥模式,其同樣整合了DNA技術,脫離外星生命後無法激活,但母船擁有激活權限,其機甲能源供給好像也來自母船。至於母船的能量來源,小編推測有兩方面,一方面不排除外星科技已經突破傳統能源限制,可便攜儲能大規模能源。另一方面能源的補給可能也來自於太陽能。
外星機甲具備遠距離非接觸式DNA識別技術,同時槍械彈藥儲備量巨大,可同時攻擊多個威脅目標。
外星機甲的運動性也有著非常驚人的表現。由於使用的是外星材料,其自身裝甲耐受度無從考證,但從上圖可以看出普通的AKM子彈,也就是我們傳統的7.62mm子彈並不能對其造成損壞,機甲遮擋動作,多半是因為男主對子彈的下意識躲避。
外星裝甲甚至還裝備有小型反裝甲飛彈和頭盔瞄準系統,由於男主並不太會操作這輛機甲,若是有一位外星戰士操縱,其威力可能會更大。
在機甲受到重創後,也有著完善的駕駛員逃生程序,確保駕駛員不會被機甲困住。本片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來審視的話,其實表達的還是殖民與被殖民的複雜關係,其實遠不用外星人降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又哪裡少的了殖民與被殖民,歧視與被歧視。兩個文明的碰撞,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並不罕見,有和平也有衝突。人類文明與外星文明的碰撞又會是怎樣的呢?拋開這些內在的深刻內涵不談,本片僅科幻部分就已經能夠吸引觀者去一探究竟了!說好的三年之後會回來,還會回來嗎?
殺戮與被殺戮,
邪惡與善良,
弱者與強者,
美麗與醜陋,
救援與被救援,
攻守之勢,
從來都是瞬息萬變!
以上內容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裡的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