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真正的遠方,絕大多數人永遠沒有機會到達的遠方,特別是頭戴藍色貝雷帽,臂佩國旗,以國家之名,身赴險地,為世界和平出徵,是維和戰友們一生中都難忘的特別時刻。
——Col.LEON
今天夏天最火的事兒,《戰狼2》肯定算是一樁。電影上映前,讀書君看了點映場,吳京當時對票房還挺忐忑,截止目前,《戰狼2》票房已突破42億,還躋身世界票房百名榜。
如同所有現象級電影一樣,《戰狼2》裡面的各種細節都引起廣泛的熱議。其中,電影背景,呈現了一個與日常生活很有距離的海外環境——社會動蕩、恐怖襲擊、非洲肆虐的病毒,以及海外中國人的生存狀況、大使館撤僑(即便電影主角是非現役軍人)等等。
這不禁會引起大家的好奇「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是新聞中,正在非洲賴比瑞亞執行任務的中國維和警察防暴隊戰士們,喊話吳京"現實比電影更燃"。
藉此,我們採訪了一位前駐非洲維和中校Col.LEON,他在2011年至2015年,兩次在中東和非洲執行任務,我們從《戰狼2》電影那幾個熱議的話題聊起,更談談電影之外,他曾經和戰友們在高危環境的真實的生活狀態。
此前,Col.LEON也給有故事的人寫過很多相關稿件,我們將部分附在文末。
▌Col.LEON與《戰狼2》同款戰機
Col.LEON,退役中校,曾任部隊營隊主官、機關參謀、軍校教員,兩次在中東和非洲執行維和任務,擔任聯合國任務區部門領導職務,現在一家大型上市企業從事管理工作。(其個人微信公眾號:海外力量 Id:haiwai-liliang) 訪談、整理 | 唐糖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不適合用於維和部隊
1 有故事的人:看過《戰狼2》,其背景的非洲戰亂的情景。作為曾經駐非官兵,你和你周圍的戰友,如何看這部片子?
Col.LEON:每一句流行語、燃爆的口號,都是撩撥到了某種社會情緒。《戰狼2》這麼火,也是將那種大眾那種內含於心,但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捕捉到、表達出來了。有些場景很熟悉,感覺很親切。
沒有同過去戰友交流過對電影的看法,但也有個別戰友在朋友圈裡發表看法,總體是比較肯定,但也有技術控對其中軍事細節寫文章解讀,或表達不同意見。例如,有朋友寫文章論證,電影裡旋翼無人機不可能搭載武器連續射擊。
2 有故事的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最近特別燃的一句話,在你們執行任務中,還有哪些類似這樣的話呢?
Col.LEON:我是單獨執行任務,成建制維和部隊誓詞口號運用比較多,常見的有"忠誠履行使命,維護世界和平。"
據我所知,沒有成建制部隊使用這句口號。這句話確實比較提勁。我大約十多年前在網絡上注意到這句話,當時在有些論壇很流行。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的上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雖然這句話"很燃",但個人理解:這句話不適合用於部隊,特別是維和部隊誓詞口號。這是由軍隊、維和部隊的宗旨性質、使命任務和當今國際國家政治外交形勢政策決定的。
部隊比較流行的一個口號:首戰用我,用我必勝!退役軍人常講:若有戰,召必回!
3 有故事的人:針對片中大使館撤僑的事件,你親歷過或聽戰友提過撤僑事件嗎,真實的場景是怎樣的?你們和大使館在工作上是如何對接的呢?
Col.LEON:沒有親歷過過撤僑。但中東時,聽一名旅居海外多年的中國人講:2011年3月份中國政府從利比亞大規模撤僑時,斯裡蘭卡、孟加拉等國無力組織本國人員撤退,斯、孟等國在利務工人員只能紛紛跑到中國使館求助。
在非洲執行任務時,又逢葉門內亂,中國葉門撤僑。當時正好有一葉門下屬,他家人都在葉門國內,但戰火阻隔,有國不能回,有家不能顧。我在下面部隊出差,他發簡訊給我,說心裡很難過。後來還拿出女兒,房子的照片,女兒只有幾歲,很可愛,房子有三層樓。還有一些被炸的殘垣斷壁,血肉橫飛,橫屍街頭的照片給我看。作為男人,家人受到威脅時,無法去保護家人;作為軍人,國家受到侵略時,無法持槍去戰鬥。我理解他的悲憤心情。
也許"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沒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國家",在那種場景下,理解更深刻吧。
維和部隊和人員直接受聯合國任務區指揮,但組織上大使館對我們有直接領導關係,有政治和安全上的關心與要求。
4 有故事的人:中國維和警察防暴隊戰士們,喊話吳京"現實比電影更燃",你怎麼看?
Col.LEON:戰士們表達的是一種壯志豪情吧,有點類似於"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外國軍人對我講:"中國是大國,你不用害怕。"
「也許我們仍在吃韓戰的『紅利』」
5 有故事的人:退役回來近兩年,再想起那段時光,腦海第一反應出現的是什麼畫面?
Col.LEON:哈,現在第一反應,想起了大漠、黃沙、轟鳴的直升機,一皮卡超載的政府反軍士兵在玩漂移。
剛回來那段時間,經常想起當時的戰友同事,那是一段快樂時光,當時同很多國家的軍官、警察、文職人員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有點詞窮,想不出一個詞來精確地描述。但想起了一句歌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還有給曾經的維和報告擬的題目——"槍炮爭鳴遠,書生意氣盡"。
6 有故事的人:你主要是做維和哪方面的工作?就你個人的情況而言,剛開始,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Col.LEON:在中東是負責組織任務區各國部隊的培訓和演練,在非洲是負責協調戰區裡政府軍和非政府軍的停火事宜,當時辦公室有政府軍代表和兩個派別的反政府軍代表。
聯合國任務區各崗位的職責都是公開透明的,但這個問題比較專業。我儘可能用較少的話把這個問題講通俗、講清楚。
▌反政府軍士兵宣布放下武器加入和平前程。儀式現場,士兵們都很興奮,口號、歡呼聲排山倒海,後來更開著皮卡玩起了漂移
聯合國任務區使命,通常是維持和平,這就是維和部隊"維和"兩字的由來。既然是維持和平,一般是衝突方已經籤訂和平協議。但由於這種和平往往很脆弱,需要聯合國作為第三方來監督協議遵守。聯合國還要組織收繳有關人員武器,以實現真正停火。出於人道主義和補償,也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會給上繳武器人員發放錢和糧食,並組織培訓,以使他們重返社會。
我當時擔任戰區停火委員會主任,負責上述有關工作。至於同政府軍和反政府軍代表打交道,倒是有一些故事,當時還寫過一篇文章,以後也許會發出來。個人剛開始時,最大困難是語言,對工作流程的不熟悉和當時上司的傲慢。
7 有故事的人:"中國"、"中國人"、"中國軍人"等,這些名詞,在國外意味著什麼?你所到達的地區,當地人或外國軍人對中國的認識大致是什麼樣的?有什麼不可思議的"想像"和"誤解"嗎?
Col.LEON:中國,也許意味著經濟奇蹟。很多非洲軍官的理想是退役後到中國做生意。2012年在中東時,到處特別是日用品幾乎都是中國製造,當時看BBC採訪說:過去中國製造一切,現在中國購買一切,印象深刻。後來在非洲也差不多,但越來越多地出現了越南製造、柬埔寨製造等。
對很多歐洲軍人來說,中國軍人也許意味著神秘強大。在中東時,很多歐洲軍官對中國軍隊的印象來自於韓戰。當時,曾有討論,有認為:也許我們仍在吃韓戰的"紅利"。當然從2011年到現在,是很長的一個時間段,中國對外軍事交流更加頻繁,歐洲軍官應該對中國軍隊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而非洲軍官對中國軍隊比較熟悉,大量的非洲軍官曾在中國學習培訓。國防部長常萬全上將2014年的香山論壇演講提到:"自2003年以來,我們為130多個國家培訓了各類軍事人員3萬餘人。"
電影中,雙方交火,只要說中國人就會停火這種現象,我沒遇到過,也沒有聽說過具體事例。但是不少國家的軍人對中國有一種大國的尊重和甚至欽慕。好幾次在有風險的情形下,外國軍人對我講:"中國是大國,你不用害怕。"
當地人和外國軍人還是會有一些"誤解",比如說對中國商品質量,還有在政治等方面。至於說達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印象中只有一例,不過是"少兒不宜"的內容。
8 有故事的人:和國外的維和人員,聚在一起會聊什麼?有哪個國家的維和軍人,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印象?
Col.LEON:與外國同事朝夕相處,話題五花八門,幾乎無所不包。感興趣的親可以到我個人公眾號看看。當然我們有外事和保密的紀律要求,不該講的話堅決不會講。
印象最深的軍人群體,應是德國。個人,則是一名埃及將軍和一名坦尚尼亞上尉,他們是真正的軍人,有著之前沒有見到過的優秀軍人品質。
這個用一兩個詞還真說不清楚,也許需要一些故事串起來才行。但我此時再次想起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講述海軍前副司令張永義故事: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海軍興城訓練基地、在"遼寧號"航母上,他都聽到這樣一句話:"沒有想到現在還有這樣的將軍!"
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品質,對軍事職業、對工作都有著遠超出常人的熱愛、投入與虔誠。
非洲有流離失所的難民,
也有錦衣玉食的權貴商賈
聯合國營地、巡邏車隊被襲擊是常態
9 有故事的人:當你真正深入到了戰區和非洲,你認為我們國內大部分人包括之前的你,對於非洲、中東,存在哪些"誤解"?真正的非洲是什麼樣的?
Col.LEON:舉個例子,我的公眾號曾經講過一個盧安達的故事:很多人包括我之前,對盧安達的印象是,電影《盧安達飯店》裡的種族大屠殺。而實際上,盧安達戰後,實行民族和解,國民勤奮、進取、廉潔、自信,國家一片欣欣向榮。我曾以"下一個新加坡"之語,期許盧安達的朋友們。對世界和事物的認識,當苟日新,日日新,常以今日之是否昨日之非。
▌盧安達維和部隊組織盧安達大屠殺20周年紀念活動。盧安達已實現種族和解,但每年4月都會組織長達一周紀念活動,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對了,馬雲不久前剛帶企業家代表團去過盧安達。我曾經多次對朋友講過,盧安達是非常適合投資的好地方。可惜的是,馬雲不認識我,否則他會早去至少兩年,哈:
真正的非洲難以一言以蔽之。既有肥沃遼闊的土地,也有寸草不生的沙漠;有疾病肆虐,也有平靜祥和;有欣欣向榮的國家,也有戰亂動蕩望不到頭的地區;有流離失所的難民,也有錦衣玉食的權貴商賈。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習慣簡單化、概念化,但世界處處充滿多樣性。
10 有故事的人:在高危環境中,你或戰友曾和死神離得最近是什麼時候?
Col.LEON:在非洲任務區時,一次當地武裝與聯合國部隊發生衝突,號稱調集了幾萬人包圍了一個聯合國營區,一名中國戰友從總部前去支援協調,汽車引擎蓋被亂槍擊中。
有一次,也是當地武裝警察與聯合國發生衝突,機槍突然在我十幾米外響起,當地和任務區非武裝職員四散逃命。
印象深的還有一次,盧安達軍隊主持當地衝突雙方停火談判,結果現場火拼,一名盧安達戰士被當場打死。我當時剛到任務區不久,也在停火委員會工作,聽到這消息,心裡還有點忐忑。
在很多任務區,聯合國營地、巡邏車隊被襲擊是常態。非洲和中東時,聯合國部隊都曾被多次襲擊,有多名外國戰友犧牲。
這幾年的維和生涯,
就是一場奇幻旅途
在營區裡品嘗美食,外面還有槍聲響起
11 有故事的人:有過哪些奇遇,奇人,奇景?
Col.LEON:太多了,太多新奇的人、新奇的事、新奇的景,這是一場奇幻旅途。
先說幾個場景吧。
空客飛機轟鳴前行,機艙外陽光濃烈,偶有白雲掠過。非洲大地如同一幅以黃、黑為主色調的巨幅畫卷徐徐展開,千山萬壑、水域陸地、荒漠人跡盡在眼底,荒涼、原始、蒼茫,形姿多變等詞語在腦海中飛速掠過,仍難以形容其壯美……(第一次奔赴非洲任務區時,從飛機舷窗向下俯視,記得當時雙眼有些貪婪地看不過來)
從未見過的澄藍天空。七八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樹,很多奇怪的大鳥棲居其上。駝峰都搭拉下來。很瘦很瘦的駱駝群從巡邏車旁慢慢悠悠走過。直升機上橫越沙漠,黃沙漫漫,荒無人煙,突然有綠色、人跡出現,人們逐水而居,兒童和狗在低矮的草屋之間追逐。
空氣燥熱,熙攘混亂的集市上,很多白衣白袍的老者虔誠地磕頭,念念有詞祈禱。身邊又有戴著寬大帽子,圍著圍巾的大漢駕著馬車匆匆而去,仿佛中國古代的俠客。四周汽車不耐煩地鳴笛,想從擁擠的人群人穿過,路邊集市中間也都胡亂停著很多各式各樣的汽車。自己警惕地四下環顧,以防襲擊和劫持。那一刻,感覺有些恍惚,很穿越。
至於人,講一個吧。一次去下面部隊出差,遇到一名60歲的衣索比亞上校,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很多。上校年輕時學法律,是大學生,為反抗當時的獨裁統治,投筆從戎17年。當時一下子想到了一個詞:"埃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上校當時還講,他們當年用毛澤東思想指導作戰,並打手勢講解。但講解的具體思想,用中國三十六計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概括更準確。
埃塞上校雖然面容蒼老,但有無限活力,正在寫作當年戰爭生活的書,並且還在攻讀第二學位,最小的小孩不足一歲,準備還要生下一個。上校說,參加戰爭使他結婚很晚。
雖然埃塞上校的經歷、活力令我肅然起敬,但我觀察到當他向一名其他國家警察求助電腦技巧時,那名警察對他的態度可以粗魯無禮來形容。
一名與我一同出差的其他國家上尉,也用質疑地口吻說:你只有60歲嗎?怎麼看起來那麼老。結果上校很激動,說他還要再生一個小孩。由於聯合國職位限制,上校並沒有佩戴他真實的軍銜,在任務區只擔任一名普通的軍事觀察員。
在軍隊和戰時環境中,有與子同袍的戰友情深,也會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後來一起乘直升機回戰區司令部。在飛機上,上校看到有其他國家軍官隨身帶著的塑料水杯。很感興趣,很想要,說想給女兒帶一個。水杯花花綠綠,一眼看上去比較劣質,很像中國鄉鎮集市上的地攤貨。當時暗下感慨:埃塞上校真的像極當年為了國家、民族奉獻犧牲的中國先輩們,甘願忍受物質上的清貧,而富有理想主義精神。
另外,通過與埃塞軍官接觸,感覺衣索比亞應該也是一個很適合投資的國家,有著美好願景。
其他還有很多。行事風格很像李雲龍和巴頓的埃及將軍。笑容羞赧的反政府軍士兵。二十多年來無數次從睡夢裡哭醒的國內戰火肆虐,有家不能回的葉門上尉。膚如凝脂,眼波流轉的俄羅斯20歲女空乘。重情重義的孟加拉穆斯林。熱情似火的納米比亞女警察。稱薩達姆為永遠總統的伊拉克安全官。多次對飲暢談的不丹貴族。待人親和的尼泊爾國王衛隊長。給理過發,長得有點像男孩,準備寫書的南非白人女士兵。親歷紅色高棉統治,樸實寬厚的柬埔寨中校。將門之子卻很溫和的泰國中校。在烏幹達難民營住了十七年的盧安達上尉。有著英雄主義情懷的坦尚尼亞上尉。
篇幅關係,就不一一展開了。以後也許會寫出來,給有故事的人投稿,或發在個人公眾號上。
12 有故事的人:有任務的一天和休息的一天,你們怎麼度過?你們的吃、住、行中有意思的事兒?
兩次維和我都擔任機關部門領導,主要在辦公室工作,這與一般機關工作沒有什麼差別。但也經常出差,或者到難民營等。在非洲時,出差都乘坐直升機,到難民營則需要全幅武裝的護衛。
Col.LEON:在中東時,是住在營區單人宿舍,宿舍條件不錯,有空調,網絡,電視,還有自動洗衣房。營區有國際餐廳,中國參謀軍官也一起搭夥做飯,或自己開夥。在非洲時,一開始在營區門口同一中資企業辦事處一起,在一個小院子裡,吃住不愁。後來辦事處搬走了,就在營區尼泊爾部隊住了幾個月,吃住在尼泊爾營。
這裡想插幾句。與中資企業辦事處一起時,與赴非洲務工的中國同胞們接觸,對他們的忍耐、勤奮印象深刻,不少非洲軍官更對中國同胞的吃苦耐勞感覺不可思議。他們忍受與家人別離之苦,冒著戰亂,疾病等風險,在萬裡之外的異國他鄉默默無聞的生活工作,追尋個人夢想,他們是中國經濟奇蹟的真正創造者。網上簡單搜索說,中國在非洲的務工人員達到一百萬,但根據個人粗略估算,可能不至這個數字。
住在營區裡,活動範圍變大,也沒有了安全之憂,營區四周有沙牆、鐵絲網,哨樓、巡邏等。業餘活動就有很多,舞會,聚餐,卡拉OK等等。周末在小院子裡,品嘗著異國美食,聽著別國同事用聽不懂的語言唱卡拉OK,有時營區外還有槍聲響起,感覺有些奇特。
有一次竟忽然覺得,經常被批判的"前方浴血奮戰,後方歌舞昇平"可能一定的合理性。在緊張戰爭氣氛中,人們可能需要更多娛樂來減壓。並且歌舞昇平的,可能有剛從前線下來的傷員,也有明天就要奔赴戰場的士兵。
任務區很多同事都有一愛好,就是找機會遍嘗各國美食。總的來講,除了法國飯外,各國飯食與中國飯相比,有點像拿抗日神劇與《戰狼2》水準比,但還是別有風味。
那是真正的遠方,
絕大多數人永遠沒有機會到達的遠方
13 有故事的人:這段經歷,對你意味著什麼?留給你最珍貴的是什麼?那幾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Col.LEON:那是真正的遠方,絕大多數人永遠沒有機會到達的遠方,特別是頭戴藍色貝雷帽,臂佩國旗,以國家之名,身赴險地,為世界和平出徵,是維和戰友們一生中都難忘的特別時刻。
這段經歷影響了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使我視野和思維更加開闊,性格更加堅韌,非常深刻地改變著我的生活和人生。
退役後,來到現在的公司,從北方到廣州,開始很多同事和領導關心地問我:適應嗎?氣候、吃住習慣嗎?
實際上,就個人而言,當初在中東和非洲執行任務,所經歷的各種差異,類別、性質、數量、程度,都要比以上大得多。
上張圖片說明吧,這張圖片是我去下面部隊出差時拍的。中間還有一段故事。文字太長,感興趣的就到我的公眾號看吧。
14 有故事的人:結束維和任務的官兵,服役結束後的去向與別的官兵有不同嗎?
Col.LEON:據個人所知,去向各行各業都有,與之前經歷幾無關聯,與其他官兵並無二致。
雖然他們現在生活與之前經歷並無太多關聯,但仍會對國防、軍事等有更多關注。就在這幾天,我留意到8月13日是松滬會戰80周年,上海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暨八一三松滬會戰爆發80周年活動。我在一朋友相關微信上留了一個言: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
· End ·
採訪、編輯 | 唐糖
圖、圖注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版權歸屬有故事的人,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閱讀更多故事,請關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Col.LEON:更多好故事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識別關注
人人都有故事
有 | 故 | 事 | 的 | 人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合作郵箱:story@ifeng.com
主編:嚴彬(微信 larf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