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伊始,又重刷了一遍挪威原版SKAM。
SKAM第三季準確說來,已經是三刷,未來還會重看。
第一次看,純粹是「為色所迷」,衝著兩大美少年——北歐劇顏值天花板,以及他們經典的名場面。然後徹底入坑。
第二次,再一次被故事吸引,被名場面震撼。也注意到許多細節,或感動、或傷感。
這一次,我系統地看了全季,前所未有的滿足,神清氣爽。
《SKAM(羞恥)》第三季
《SKAM》原本只是挪威國家電視臺的一部低成本劇,拍攝初衷也是一部青春教育片。
但是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引起軒然大波,火遍全球。
有義大利、法國等七個國家國翻拍出三十多部劇集。
《SKAM》第三季更是成為挪威史上瀏覽量最高的一部網劇。
豆瓣評分高居9.6。獲獎無數。
僅僅是群十七八歲少年的故事。
這部挪威神劇有何魅力呢?
1極致的純情就是極致的色情
這一部是講Isak(小天使)和Even(E神)的故事。
相遇即是名場面。
是Even對Isak先動心的。
Even是高三轉學過來的,為了Isak參加無聊的應援小組。
在廁所裡,他把盒子裡二十幾張紙抽光吸引注意。
還挑挑眉,一臉無辜地問Isak你也要紙?
然後從垃圾桶撿了一張遞給他。
這種搭訕方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如果不是Even仗著顏值,一定會被打的。
Party上需要酒,但是挪威不允許未成年人購買。
而Isak恰好遇上已經成年的Even,Even裝模作樣一番,表示忘帶身份證,順利將人「拐」回家。
Even給他做飯,倆人隨意地添加各種調料,成功做出了黑暗料理,但吃得很歡愉。
他們聽歌、聊天、抽菸,將買酒徹底拋之腦後。
直到,Even的女友出現。
是的,他有女友。
然後Isak如夢初醒般匆匆離去,有些孤獨,也有些失落。
原本的Isak一直是深櫃,家庭、宗教等原因讓他不肯認清內心。
直到這個人的出現,他開始在社交網絡搜索對方,觀看對方曾拍的短片,被對方才華折服。
可是那個人有女友了,於是那一點悸動煙消雲散。
Isak又變回直男,他認識了一個短髮姑娘,倆人火速在一起。
但是一切都不對,他無法愛她。
在party上,他們都帶了各自的女朋友出席。
然後誕生了全劇最佳名場面——「眼交」。
沒有肢體接觸,甚至各自吻著自己的女友,但是曖昧暗潮湧動。
像一隻手,輕輕撫摸上脊背,不可自持。
這個派對,不僅讓Isak和Even的關係變得曖昧萬分,還直接讓他們的女友成了閨蜜。
她們商量著周末聚會,絲毫不知道接下來將發生的。
聚會上,女友們熱情地聊著。Isak卻表現得尷尬,且局促不安,Even也異常地暴躁,還和女友
吵了一架。
女孩們走了,他們也走了。
Even開車帶Isak兜風,帶他鑽進別人家的室內泳池裡。
在這裡,Even調笑對方是「不會憋氣的男孩」。
在這裡,他們水下親吻了。
很多劇都有水下吻,但是這一幕依舊是無法忘懷的經典。
這一吻戳破試探、直擊曖昧,唇齒交融,心靈合一。
他們在一起了。
Isak早晨起來,聽見笑聲,吵鬧聲。
他的男朋友在廚房為他做著早餐,同時與他的舍友說笑。
他才知道,
他的男朋友如此光彩照人,
他的男朋友喜歡聽5 Fine Frøkner這樣的歌。
看著Even,他寵溺又無奈,
不禁說出:「你是我的命中注定」。
2
羞恥
Skam中文譯名為羞恥。
一部青春教育片卻命名為羞恥,那麼它肯定不會是簡單的甜甜的戀愛劇。
劇中一開始,Isak因為家庭、性向原因,就一直處於喪的狀態。
他撒謊成性,騙朋友、同學、老師、父母,都不是什麼大事,只是他不敢真實。
在第一季,他還害的好朋友被霸凌。
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內心,故意貶低同性戀,說出許多傷人的話。
是Even讓他從小惡魔變成小天使。
Even一出場就光芒萬丈。
永遠自帶BGM,超模氣場。
一句hello、一個挑眉,撩人於無形。
天賦異稟,技能滿點。
會導演、唱歌、畫畫、做飯,談吐永遠迷人,無論男女都會想多看他幾眼。
並且他積極主動地追Isak,對於他的缺點照單全收,他的朋友也愛屋及烏,毫不吝惜他的愛。
完美的無懈可擊。
但劇是以Isak的視角,所以一切也都是他眼中的Even。
事實上,Even並非完人。
他有躁鬱症 ,發病時他控制不了情緒,他會傷害到最愛的人。
最終是Isak緊緊地抱住他,給他溫暖,和他承諾「Isak與Even,每分每秒」。
雙向奔赴的愛情才有意義。
3
不止愛情
Skam是一部青春教育片,它也確實配得上這個定位。
除了幀幀名場面,臺詞也是句句經典。
很多時候會思考,他們真的只是高中生嗎?
劇中很大一個障礙就是Isak的自我認定。
「恐同即深櫃」不一定有科學依據,但確實是Isak的寫照。
同性戀在如今並非少數,但終究不是主流常態,尤其對一個處於青春期敏感叛逆的高中生,就更為致命。
Isak也對同性戀有偏見,單純地認為就是戴假睫毛、奇裝異服。
這裡不得不說他的室友,把他從地下室撿來合租。
是同性戀,但是為人真誠、善良,因為一件睡衣有中文,而被親切地稱為福祿壽。
福祿壽這番經典言論不僅打開了Isak的心門,也給無數無知者一記重擊。
Isak父母離異,母親是天主教徒,這也成了他出櫃的顧忌。
他不想因此而失去父母的愛,他不想讓他們失望。
Sana是整個學校的「異類」,她忠誠地信仰伊斯蘭教,Isak相信進化論。
她用出色的生物知識找到了「同性戀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的結論。
同時,對於宗教,她也給出了建議:
宗教不應該成為用來泯滅人性的武器。
不愧為我喜歡的大佬,永遠睿智、穩重、有思想。
認清性取向的過程並不簡單,加上與Even情感的不穩定,父母家庭原因,Isak很痛苦。
整日失眠、情緒低落,終於去看了校醫。
校醫也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現實中多一些這樣的校醫,想必有更多孩子能免於抑鬱。
她雖然只是一個校醫,但她了解所有學生。
她沒有簡單開藥處理,而是用心交流,這是心病。
她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後來Isak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了最好的朋友,雖然煩心事依舊存在。
但他知道,他不是孤獨的,他有朋友們,而他們相當愛他。
4
好劇的誕生
Skam呈現了相當精彩的故事,也誕生許多特別又美好的角色。
但脫離劇情,這部劇依舊有很多可誇的地方。
很多人是為了兩大男主而來。
除了兩位自身優秀的硬體條件(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很有CP感,讓觀眾覺得這就是真的。
首先是Isak(Tarjei Sandvik Moe 飾)和Even(Henrik Holm 飾)兩位演員相當會演。
知道Even有躁鬱症後,那心碎的眼淚仿佛直接砸在了我的心上。
一滴淚三個層次。
Isak扮演者的表達很細膩,並不會專門誇大情緒,他善用「眼技」,僅僅只是看著,情緒就有了。
並且他對於不同對手戲的處理區分很大。
對於朋友、室友、女生等,他是有著完全不同的態度。
比較明顯的就是他「裝直男」時面對女友是尷尬且不合時宜的。
而面對他真正心動的Even,情侶的氛圍感就出來了。
演這部劇時,Isak只有17歲,但是演繹精湛,還破格得了最佳男主角(因為獎項規定獲得者年齡必須大於18歲)。
Even扮演者雖不是主視角,但是依舊演得很好。
Even除了後期的躁鬱症,是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的。
並且對於他的家庭背景、性格身份,以及內心活動都沒有正面表現。
一切都是借他人之口。
而這無疑加大表演難度,他需要用僅有的已知信息填滿、豐富這個形象。
讓這個Even成為足夠迷人、足夠立體的男主,而不是淪為同性劇的副男主。
Even的處理很好,他和Isak都會有意區分對待不同角色的情緒。
對待其他人,他是親切但疏離的。
但是當面對Isak,他會經常挑眉,嘴角上翹,並且始終面目含情。
所以這也就是為何Even和Isak在一起會有強烈的曖昧感。
Even在劇中自始至終都是迷人的形象。
對比國內演霸道總裁某些油膩男星,Even真的是帥得清新脫俗,一舉一動都扣人心弦,實為北歐撩神。
眼睛有星辰大海說得就是這樣的人吧。
很難相信,幾年他就從小甜餅進化成E神,演技可以說是「面目全非」。
優秀的演員離不開優秀的導演。
Julie Andem是導演兼編劇,她很會帶演員入戲。很多時候遲遲不能入戲的演員,聽她講完幾句就瞬間進入角色。
而且她是個很隨意的導演,她並不會要求演員生搬硬套,逐字逐句地背臺詞。
很多時候,甚至沒有臺詞,只告訴演員場景及感情,讓他們自由發揮。
所以有些情節並非是演繹,而是真情流露。
拍戲現場也很活躍,演員們相處也融洽。
殺青時導演甚至請來演員們喜愛的歌手出席party。
與其說是一個劇組,不如說是一個有愛的大家庭。
導演對於音樂也有所研究。
劇集有大量插曲,但每一首都應景且唯美。
最出名的莫過於廚房對口型的那首挪威神曲了。
很多人都循環播放數遍。
聽見一首熟悉的旋律,而想起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是件幸福的事。
曲終人散終有時。
歌曲有尾聲,電視有完結,但是故事不會消失。
在平行時空,他們仍過著他們的每分每秒。
Even&Isak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