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諜戰題材是目前國內內容市場上一抹血色浪漫。
從麥家的《暗算》、《解密》、《風聲》到龍一的《潛伏》、《暗火》、《代號》等作品,劇情性強烈、刻畫真實的歷史諜戰小說改編作品迅速在影視市場形成一方擁躉,諜戰熱潮下市場上也陸續出現了《紅色》、《偽裝者》、《風箏》等作品,2019年民國歷史偵探類作品幾乎佔據了影視市場的半壁江山。隨著諜戰影視作品的紅火迅速反哺網文市場,各大平臺諜戰小說數量也在逐步增加。
而在內容創作與影視改編齊頭並進的盛況之下,內容行業不可避免需要面對一個問題:如何在海量諜戰內容中挑選出一個內容紮實、具備改編價值的IP作品?作為上遊埠的網文市場或許已經給出了答案。
2018年,網文市場諜戰題材領域出現了一匹黑馬——《民國諜影》,該小說連載於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從2018年5月連載至今點擊量達到4633萬,推薦數累積超過300萬,平臺評分達到9.0分,穩居起點中文網軍事類排行榜榜首。《民國諜影》作者「尋青藤」一書封神,被讀者稱為「軍事諜戰新人王」。
而這部作品能從一眾諜戰小說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是小說不僅僅是滿足於敘述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歷史諜戰故事,更試圖在民國政治複雜、社會裂變的時期刻畫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通過人物命運來反映時代動蕩與精神信仰,不迴避時代的殘酷與腐朽,也不放棄人生中的理想主義與英雄氣節,這是同期其他小說不具備的厚重與冷靜。
就像著名作家麥家曾說的,他的「諜戰三部曲」《解密》、《暗算》、《風聲》除了精彩的歷史諜戰描寫,更重要的是「破解人心的密碼」。《民國諜影》也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在文字之後,是尋青藤透過暗戰與諜影洞察人世的一雙眼睛。
《民國諜影》講述了一個普通平凡的公務員寧志恆在充斥軍統諜戰紛飛的民國25年,為了生存鬥智鬥勇,並為民族的解放與復興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開啟傳奇諜海生涯的故事。與其他同類作品不同是,《民國諜影》精準地把握了故事張力與人物刻畫的平衡。
故事劇情上,《民國諜影》在傳統 「潛伏型」諜戰的基礎上,試圖從推理燒腦方面為讀者提供更多新的故事體驗。《民國諜影》成為2018年的「諜戰黑馬」,一方面是因為它與各類經典諜戰作品一樣,擁有緊張刺激的劇情。
主角寧志恆從軍校畢業進入軍事情報處成為上尉、暗自觀察軍情處內部關係,到與地下黨接頭、接替死去的成員成為新的「影子」,再到化身日本貴族深入日軍勘探情報,追查日本間諜,劇情推進乾淨利落一氣呵成,問題一個個引出,然後一個個解決。
同時,《民國諜影》注重細節推理,主角通過各種細節線索進行推理,劇情的緊張感不僅僅是槍械激戰,而是結合民國雲譎波詭的黨爭背景、敏感複雜的社會氛圍,通過各類觸及神經的探查暗戰營造戲劇張力。
寧志恆抓捕「風車」「木偶」「飛燕」等日本間諜,通過各類線索抽絲剝繭探查到間諜背後的暗影小組等日諜組織,各類代號術語、細緻的推理與懸疑氛圍的渲染、連貫的劇情展開,讓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與即視感,而細節處的把控更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感。
《民國諜影》劇情上的快節奏與流暢性,推理上盤枝錯節的細節處理,都讓作品比其他同類作品更具戲劇張力與節奏感,劇情環環相扣,持續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而各類考究燒腦的細節描寫、線索鋪陳,讓諜戰博弈之間更具懸疑色彩。
人物刻畫上,《民國諜影》勾勒了一幅特色鮮明,打破常規的民國諜戰群像。主角寧志恆足智多謀,處事不驚,內心縝密,更難得的是內心始終秉持著信仰與善良,如他成為新「影子」之後,冒著風險將此前地下黨「影子」厚葬,這是他人性中的溫情,接手間諜工作之後他在身份的博弈、自我內心的博弈之中始終堅定自己的信仰。
但是他身上同樣有殺伐決斷的一面,為了不暴露身份處理掉知情者,在偵察間諜的過程中運用手段設置陷阱,這仿佛是他作為一個人「惡」的一面,他不是一個通俗意義上的「好人」,但「惡」的原因是國難當頭,他作為共產黨軍人背負的責任。而這種多面性與矛盾性讓寧志恆這個角色更加立體與豐盈,他不是二元對立機制下產生的平面人物,而是有掙扎、有取捨的諜海英雄。
除了主角,《民國諜影》中還有各類出彩的配角人物,寧志恆的「引路人」賀峰、國民黨教官梁德佑,寧志恆的師兄衛良弼、精明的聯絡官何思明、日本間諜付誠等,這些角色都有自己的命運軌跡與政治信仰,在時代車輪的前行下他們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人生圖景。
而更重要的是,《民國諜影》讓各類性格鮮明的角色進行集結,主角不是背負秘密、獨自奮戰的孤膽英雄,隨著劇情展開他身邊出現了諸多信念相同、一起前行的夥伴,而夥伴之間的溫情是諜戰暗湧之外的亮色。
不難發現,諜戰小說中諜戰博弈的緊張燒腦、各類角色背後的人性交織,要求諜戰小說作者要擁有相當強的功底,能夠熟稔把控人物心理和各種勢力的博弈。
《民國諜影》的作者尋青藤被譽為「諜戰新人王」原因有跡可循,在進行《民國諜影》創作之前,尋青藤是一名年過半百的國企技術幹部,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一個沉默內向的人或許對人性與生活的洞察更加清晰,這些生活的沉澱,對人心的揣摩都融合於小說之中,讓作品筆觸成熟,視角冷靜。人生大義,信仰價值,都在《民國諜影》裡一覽無餘。
2008年電視劇《潛伏》向公眾打開了諜戰劇的大門,隨後《暗算》、《解密》、《胭脂》、《脫身》等諜戰劇衝進市場,各類作品口碑參差不齊,但是諜戰題材無疑成為了國內熱門影視題材之一。
隨著現實主義題材成為新的風口,市場上不乏帶有歷史色彩與人性映射的諜戰作品,但如何為市場引入新的血液,在諜戰領域打開新的窗口,依舊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民國諜影》的出現或許將為市場提供新的血液。
一方面,《民國諜影》細緻的諜戰描寫與嚴謹的懸疑推理,具備強烈的畫面感,這讓作品從文字到影視化具備天然的優勢,作品通過大量篇幅勾勒出一個接一個臥底任務,步步緊逼,更加符合影視作品的敘事節奏。
另一方面,小說中刻畫的主角寧志恆、賀峰、衛良弼等人物形象,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對於影視市場而言,這是具備差異化與個性化的角色,而當這些角色凝聚在一起,展現的是一個社會群像。作品沒有試圖刻畫一個無所不能的孤膽英雄,而是通過人物群像傳達團結與信任的精神理念,這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導向。
更重要的是,《民國諜影》具備多元化視角,軍校是一個起點,軍校的畢業生們面臨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命運,知乎上有網友對《民國諜影》評價道,「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對於人性的刻畫,對諜戰殘忍的描述,對日軍野心和行為的講解,在這種殘酷的大環境下各種各樣的人性反覆出現,有對小節不虧義氣十足的賣國賊,有不拘小節人人喊打卻在大義上慷慨赴死的壞人,有寧死不屈為信仰盡忠的烈士,也有毫無三觀的投機主義者,有骨頭軟還沒伸手就跪下的偽軍,也有忍辱負重投降對自己救贖的英雄。」
這種多元視角更加真實地展露了民國時期的社會動蕩與人性掙扎。對於現代影視觀眾而言,《民國諜影》是一部民國諜戰指南,故事輸出的不僅僅是精彩紛呈的故事,更是通過人性膠著引起內心共鳴與震顫。而這或許是目前影視市場最需要的內容,衝突感帶來思考,而有了思考,內容才會產生真正的價值。
從故事劇情到人物刻畫,從價值取向到精神內核,《民國諜影》已經經過了網文市場的考驗,並顯露出了相當的改編價值。影視市場上已經有了太多關於政治陰謀、關於戰爭利益的諜戰故事,但《民國諜影》打破了諜戰題材的固有套路,讓公眾看見諜戰背後的人間情誼、人性光輝,這不僅僅是在講述殘酷年代的詭譎故事,更是提醒世人,殘酷背後仍然有著理想與真情。差異化內容永遠擁有更強的生命力,《民國諜影》或將會成為市場的新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