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麗
暖暖的午後陽光裡,適合眯著眼睛含著笑,細細體會《藍色大門》後面青春的點滴。
音樂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東西。大熱的中午,在沒有樹陰的喧囂大街,騎著單車,你會覺得莫名的煩躁,抑或鬱悶地躲避隨時可能衝過來的各種車輛?但是有音樂就不同了,當鋼琴的聲音如舞蹈的精靈在電影的片段裡響起,一切真的不同了。我們看到的就是張士豪的笑臉,甚至我們會跟他一起會心地微笑,笑少年、少女,還有青春,開始相遇。
《藍色大門》和《盛夏光年》確實很不同,雖然前者的名字更容易讓人聯想到抑鬱,而事實上,後者無論色彩、音樂、對白、情節,都讓人莫名的不知所措,從頭到尾,都在尋找成長對抗的對象,最終恍然大悟,黯然神傷。
然而他們驚人的相似卻很多:三個人,三個人之間兜兜轉轉的情愫,是不是涉及到青春,涉及到同性之間欲說還休的曖昧,必然要三個人才能表現?都有比賽,都有一個人在看臺上缺席,缺席的那個,總是被盼望出現的那一個,青春沒有規劃,只管自己的喜好,否則,也成不了故事。
「你可以聽到他遊泳的聲音」這樣的表達,難免讓人感動。在這樣的聲音裡,你是否也曾想起自己當年偷偷注視過的那個他?如果保持這樣的單純不變,長大後,她就可以成為重慶森林裡偷偷走進梁朝偉家的王菲。然而,張士豪跟林月珍說「對不起」,月珍把她收集的有關張士豪的垃圾抱上天台處理掉。自此,青春的領悟,赫然寫著「愛情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
可惜,林月珍埋首向前。
驚鴻一瞥的體育老師和媽媽,恰到好處地展示一個未來。當然不是重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狀態,他們的掙扎和交鋒,在影片中,錯落有致。
關於青春的、同性的話題,似乎是比較容易被原諒。因為青澀,還有很多種變化的可能,或者他們自己,還很不明確自己在成人世界裡被歸屬的類別。所以導演,以及每個回首年少的人都可以諒解:
「 看著你的花襯衫飄遠 我在想 一年後 三年後 五年後 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由於你善良 開朗又自在 你應該會更帥吧 於是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後 你站在一扇藍色的大門前 下午三點的陽光 你仍有幾顆青春痘 你笑著 我跑向你 問你好不好 你點點頭 三年五年後 甚至更久更久以後 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 是體育老師 還是我媽 雖然我閉著眼睛也看不見自己 但是我卻可以看見你... 」
註:斯嘉麗原創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