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飛和包君玉夫婦現場照與年輕時照片對比。
昨天,在婚禮進行曲中,來自西溪街道的11對老夫老妻身著婚紗禮服,走上紅毯。他們曾經的婚禮,沒有聘禮,沒有喜酒,更沒有婚紗照。這場遲到數十年的婚禮,彌補了他們年輕時的遺憾。
金洪飛和包君玉夫婦是這次婚禮的主角之一。穿著婚紗,包君玉笑得合不攏嘴。切蛋糕時,金洪飛握著包君玉拿刀的手,一板一眼的動作讓圍觀的人不禁捂著嘴笑了起來。
結婚41年,這對老夫妻介紹戀愛經過時,還保留著一些當年的羞澀。「現在聽我們過去的事情,好像很不可思議,那時候談戀愛沒有什麼浪漫的,分開兩地,只有用書信來聯繫。」包君玉說,他們的故事,要從一封封信說起。
相識第一年
一直在通信,從沒見過面
1972年,包君玉22歲,是杭州一家藥材公司的職工。到了該出嫁的年紀,父母急著為她張羅對象。
那時候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並沒什麼差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總希望找個同城的伴侶,不願意談異地戀。可包君玉偏偏沒聽家人的勸,找了個部隊的對象,而從杭州坐火車到部隊駐地要13個小時。
金洪飛就是那個包君玉千挑萬選的人。他是義烏人,當時在解放軍駐安徽蚌埠某部工作,他和包君玉是通過親戚介紹認識的。
那個年代沒有QQ,沒有微信,連手機都沒有,金洪飛和包君玉只能通過寫信聯繫,通信開始時,他們完全沒見過面,甚至連對方照片都沒看見過。
「想想我當初膽子也夠大的,不知道對方長什麼樣,不清楚對方人品怎麼樣,更不要說對方的家底厚不厚了。」包君玉回憶起當初的選擇時說,總覺得部隊裡的人正派踏實,做事情比較細緻,「聽說他在部隊裡當排長,第一印象就很不錯。後來聽說他當兵前還在老家做過會計、大隊隊長,印象就更加分了。」
最初的通信中,兩人信件的抬頭一本正經,互稱「革命同志」。幾個月之後,互相寄送了照片,稱呼也慢慢變了,從直呼其名,到後來互稱愛人。
為了能天天看到對方的信,兩個人幾乎每晚都在寫信。包君玉當時工作很忙,下班後還要開會、學習。那個年代沒有什麼「今日達」「次晨達」,一封信得寄上三天,每次收到兵哥哥的來信,包君玉那顆少女心真當是心花怒放,白天再辛苦都會忘得一乾二淨。熱戀期,兩人甚至一天寫兩封信。
「當時我在信裡說笑話,說我們為郵局出了不少力啊!」包君玉說。相識兩年,500封信,現在的年輕人恐怕一輩子也寫不了這麼多信。
三天沒見信
一句玩笑話竟把她急哭了
通信近一年,1973年春節,金洪飛請到了探親假,這對小情人終於要見面了。
包君玉得知消息,想好了要給金洪飛一個驚喜,就跑到車站去接他,可從沒有見過面的兩人,居然陰差陽錯沒碰上,最後還是在親戚家裡才見上了第一面。
有一件事,包君玉至今忘不了。「有一次,我三天沒收到信,那個急啊!」包君玉說,她每天去郵局、傳達室問,負責收發的同志拿她說笑,說是「解放軍不要你了」,「急得我都哭出來了。」
後來,兩人終於聯繫上了,包君玉這才知道,金洪飛那段時間參加拉練,並不在營區。「那件事後,他不管走到哪裡,每天一封信,雷打不動。」說起這件往事,包君玉一臉甜蜜。
其實,「迷妹」眼裡的金大哥也是很貼心的。身在部隊,陪不了女朋友,金洪飛就讓杭州的哥哥嫂嫂陪著包君玉逛街、看電影,連在老家的老媽都趕來杭州,與未來媳婦見面、聊天。
1975年底,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他們依舊分隔兩地,直到6年後才在杭州團聚。分開的日子裡,他們依舊書信不斷。
41年過去了,當年那些「情書」早已散佚,甚至連老兩口都回憶不起那些信裡都寫過什麼。能夠確定的是,41年相守,他們彼此分享,彼此分擔,從當年的風華正茂,相攜走到了今天的滿頭銀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