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屆奧斯卡落下帷幕,回顧本屆的獲獎情況,最佳影片由傳記電影《綠皮書》獲得,最佳男主角由拉米·馬雷克憑藉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斬獲,最佳女主角則由奧利維婭·科爾曼憑藉傳記電影《寵兒》中的精彩演出摘得桂冠,最佳男配角馬赫沙拉·阿里則憑藉《綠皮書》中表演捧杯。
單以電影題材論,今年的奧斯卡可以稱得上是傳記題材影片的大年。只最佳影片一獎提名的8部影片中就有5部是傳記題材電影。除最佳影片外,上述幾個主要獎項也出自傳記電影。
其中《綠皮書》是根據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和真實事跡所改編。《波西米亞狂想曲》是講述英國皇后樂隊以及已故主唱弗雷迪·莫庫裡的傳記電影,《寵兒》則是講述大不列顛王國的安妮女王的真實故事,同樣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黑色黨徒》則是根據2014年羅恩·斯塔爾沃斯所著的自傳改編的傳記電影,《副總統》是來源於美國前副總統迪克·切尼真實故事的傳記片。
事實上,在奧斯卡的歷史上,傳記電影獲獎機率高得驚人。
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整理了近1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名單中標註紅色字體的是傳記題材電影,加粗印記的是最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以及他們屬於哪一類的傳記電影。
近1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中的傳記題材電影
通過圖表我們不難發現,至少近10年,傳記題材電影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其中以第91屆、87屆、86屆、85屆最為明顯,在這幾屆奧斯卡上,傳記題材影片在提名名單中佔據4個或5個席位。此外,入圍奧斯卡的這些傳記題材,涉及到的範圍也非常廣,涉及政治、歷史人物、社會、運動、音樂等多個領域。
不僅最佳影片,傳記題材的影片還活躍在奧斯卡的各個獎項。在過去的10屆奧斯卡上,最佳男主角得主有7屆都是憑藉成功塑造「偉人」而獲得獎項,如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的林肯,加裡·奧德曼飾演的邱吉爾、埃迪·雷德梅尼飾演的霍金等等。
當然,除主要獎項外,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等獎項也時有出自傳記電影,畢竟一部好的傳記電影裡的人物造型能否儘可能的做到還原史實非常重要。
那麼傳記電影有哪些魔力吸引著奧斯卡或者學院評委成員以及北美觀眾,讓他們對傳記電影如此偏愛?一部優秀的傳記電影又是怎麼樣製作出來的,它裡面包含了那些學問?歐美傳記電影與中國內地傳記電影的區別又在哪裡?
為什麼歐美觀眾如此偏愛傳記電影?
傳記影片在電影內容市場並不是一種新類型。實際上,自電影誕生以來,那些各個領域的歷史名人的故事、事跡就對電影創作者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細數歐美影史,在19世紀90年代,第一批由多個鏡頭組成的連續敘事電影就包括對耶穌基督生平的描繪,以及對希臘、土耳其戰爭的再現。至1927年,一部耗費幾十萬米膠片和4年時間都未能完成拍攝的《拿破崙》,也從一個層面反應出當時影人對傳記電影的熱情和執著。而自1941年年僅26歲的奧遜·威爾斯完成了電影歷史上最偉大作品之一的《公民凱恩》之後,《阿拉伯的勞倫斯》《甘地傳》《巴頓傳》《莫扎特傳》《國王的演講》等一批優秀的傳記電影的出現,則給電影史貢獻了多部傳世經典作品。
《國王的演講》劇照
之所以不少歐美影迷和電影人都對傳記電影青睞有加,有觀點認為,相比很多商業大片,傳記電影藝術水準更高,更容易出現品質優秀的作品。因為對一個偉人、一件真實事件、一段時代特徵進行改編、塑造的影片,在立項之初就有無數眼睛在盯著,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真實的歷史原型在,創作者不能胡亂隨意地進行改編、拍攝。在拍攝之初就抱有很強烈的敬畏之心,這是完成一部優秀電影的最重要的態度。這就意味著此類電影不能草草進行拍攝,因此傳記題材的電影前期準備周期、製作周期要比一般題材電影更長。
《阿拉伯的勞倫斯》攝影師就曾回憶道:「影片將要全程實地拍攝,我們計劃需要在約旦沙漠上花費了六個月實景拍攝。但實際時間還延長了一到兩個月時間。」
在Netflix官網上的傳記片類型電影中,會看到此類電影幾乎都獲得了好評。
Hollywood有報導認為,歐美觀眾更喜歡從傳記電影中審視歷史的利弊和回顧一個時代印記。該報導以2012的傳記電影《林肯》為例寫道:「我們大多數人在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美國第16任總統。然而,我們可能並不能很完整具象地了解他在小木屋裡制定的解放黑奴法案,以及他客廳裡的複雜政治格局,美國憲法第13修正案籤署。因此,這部電影為我們許多人提供了一個新的故事,一個新的視角來了解這個歷史人物。視覺上記住的信息往往比從書本上讀到的信息要好得多,我們通常更容易記住電影裡的細節。」
而且,傳記電影的一大魅力在於他可以是一個偉人的一生,也可以是他生命中的一段時間。大衛·格林菲斯拍攝的《林肯傳》講述了林肯的一生,而史匹柏的《林肯》則著重表現林肯的最後4個月。
不管怎樣,傳記電影可以從一個或者多個維度展現和傳遞一個偉人或者一段時代的特徵,讓觀眾在獲得愉悅的觀影旅程之後,能夠深刻地理解和思考並銘記真實的歷史事件。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傳記電影是沉悶的,毫無娛樂性的。Hollywood網站在相關報導中,就認為即使是藝術性較強的傳記電影主要還是為了「娛樂功能」。這也是這類題材電影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畢竟傳記電影只是為了「歷史信息真實展現傳遞」,那麼和紀錄片有什麼區別呢?
與其他題材的影片一樣,傳記電影同樣容易受到電影創作者「主觀印象」的影響,這種「主觀性」在有爭議的人物,特別是政治家的情況下更加明顯。因此,傳記電影有時會因為創作者的表達或藝術再創造而出現一些「事實錯誤」。
比如在講述計算機之父圖靈的傳記電影《模仿遊戲》中,圖靈為了不讓自己同性戀身份曝光,放棄舉報自己的同事是蘇聯間諜的身份。《衛報》曾指出,包庇間諜是一項相當嚴重的罪行,這足以使圖靈成為賣國賊並被處以死刑。這有失真實,甚至可以說是誹謗。
但看過影片的觀眾,大多可以理解此處創作者希望藉助英國在上世界40年代嚴厲抵制同性戀的社會背景,表現英國同性戀的艱難處境,雖然這種方式帶來了一些非議,但卻給觀眾呈現出了一個精彩又寓意深刻的故事。讓圖靈的「偉大」與「悲劇」生動形象在銀幕中展現出來,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
在《模仿遊戲》中,因為同性戀的身份,圖靈被迫接受「化學閹割」
一部優秀的「傳記電影」裡面作者的主觀性往往會給觀眾帶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解讀、審視和追憶一個歷史人物和所處在社會背景中時代特徵。讓觀眾在追憶起往昔時,還保持一定的新鮮感,這是傳記電影一大魅力所在。顯然,這種藝術與商業化相結合的傳記電影也最契合奧斯卡評委們的偏好。
一部優秀的傳記電影具有哪些特質?
雖然傳記電影在歐美影壇一直非常活躍,但並不是每一部都可以稱得上是優秀作品。比如2016年上映的《第一夫人》。影片講述的是約翰·甘迺迪在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的前4天時間裡,發生在前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身上的故事。影片由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主演,影片立項之初就直指奧斯卡小金人,投資超過了900萬元美元。結果影片一經上映迎來一致的差評,IMDB僅有6.7分,最終全球票房也只有1300萬美元。血本無歸不說,而且在那一年的奧斯卡中《第一夫人》顆粒無收。
《第一夫人》劇照
北美影評人James Berardinelli評論道,片名中的角色從來沒有從她居住的「標誌性外殼」中走出來,成為一個完全豐滿的個體,電影製作人可能太過虔誠,無法讓她顯得真實。
那麼一部優秀的傳記電影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呢?或者說,什麼樣的傳記電影才可以當得起「佳作」二字?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獲獎者亞歷克斯·吉布尼認為,傳記電影與其他題材電影相同,有一個獨特、犀利新穎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
他以林肯總統的傳記電影為例解釋道,關於這個美國歷史最偉大總統的電影,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他能否能終結奴隸制,顯然史匹柏的《林肯》注意到了這一點。現在大多數中學生對林肯最深刻的印象並不是他的照片,而劉易斯在電影裡的形象。
「如果當傳記電影艱難地按照時間順序,只是一個人的搖籃時期走向最終墳墓的過程,並試圖塞進很多『大道理』的時候,它們就註定走上了危險的道路。一個敢於挑戰傳記電影傳統的導演,如果幸運的話,可以獲得歷史性的勝利。」
大衛·芬奇的《社交網絡》就是極其好的例證。大衛·芬奇可以把一個看似無聊的書呆子的扎克伯格創立FaceBook的傳記故事,拍攝的非常引人入勝。影片並沒有著重描繪扎克伯格的創業史,而是聚焦在他創辦FaceBook遭遇的眾叛親離和內心無法填補孤獨上。影片最後,扎克伯格像孩子一樣蜷縮在椅子中,環抱住自己,一遍遍地給前女友發送添加FaceBook的好友申請。而這一幕同樣讓觀眾看到了一個與新聞報導中截然不同,扎克伯格內心中強烈的孤獨與空虛感被淋漓盡致的展現。
影片中的扎克伯格是一個腹黑毒舌、癲狂神經質、思維跳躍卻理性到極致的話癆形象。這種誇張的藝術化的表現手法,並沒有讓觀眾感到任何不適。
相反,與真實的扎克伯格一直以來的「另類」的形象像切合,儘管有「誇大、虛構」的成分,但這部電影可以讓所有人感到刺痛感,了解一個真實的扎克伯格。這樣的視角和塑造人物的手法,讓觀眾觀影興趣高漲卻又準確犀利地直指主題,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傳記電影。在《衛報》評選的十佳傳記電影,《社交網絡》排在了第二位。
另一部則是導演託德·海恩斯2007年執導的關於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傳記片《我不在那兒》。該片獲得了北美評論家和電影學者的強烈好評。在影片中,導演海恩斯讓凱特·布蘭切特、克裡斯蒂安·貝爾和希斯·萊傑等6位演員分別扮演了一個不同版本鮑伯·迪倫的角色,試圖真正從多個維度中找尋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這部傳記電影被譽為「開闢了傳記片新領域」。《紐約時報》影評人奧·斯科特稱讚:「《我不在那兒》向好萊塢傳記片工廠裡面投擲了一杯莫洛託夫雞尾酒。(形容引起強烈震撼)」
北美電影學者認為傳記電影正在演變,將從標準的格式中脫離出來。其中一個非傳統的策略是用動畫來講述一個傳記故事,就像2008年獲獎的以色列電影《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那樣。
影片導演阿里·福爾曼用動畫展示了他在以色列當步兵時的記憶。這部電影使他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現在據報導他將創作一部關於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作者)生平的動畫傳記片。
英國The Telegraph網站稱:「雖然這句話適用於所有電題材影,但是,主演是傳記電影的靈魂。」
傳記電影一般聚焦在一個歷史人物以及從他身上反射出的時代特徵。那麼,主演的發揮,直接決定影片的可信度。在極度挑剔的歐美觀眾面前,細微的表演差錯也會被揪出來進行質問。
如何讓主演變得可信,首先就是外形「像」。
第90屆奧斯卡加裡·奧德曼憑藉在《至暗時刻》飾演的邱吉爾形象獲得了最佳男演員。這位曾經飾演《殺手萊昂》中的壞警察,《哈利·波特》中的小天狼星的「配角」在60歲的時候,飾演了一個長相形態完全不相符的歷史人物而獲得他最重要的獎項。
《至暗時刻》造型師馬林諾夫斯基表示:「他非常尊重我們的手藝,會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地坐上4個小時。奧德曼的臉是橢圓形的,而邱吉爾的臉是圓形的,這就要求研究小組使用假體來製造一種視覺錯覺,讓他的脖子向前伸,下巴向上翹。」
加裡·奧德曼在拍攝為了保持完整的妝容,在片場幾乎不睡覺,也不吃任何東西,只是為了讓妝容看起來像新的一樣。劇組在洛杉磯製作了五頂價值8000美元的頂級假髮,運到倫敦供他佩戴。加裡·奧德曼需要每天在凌晨1:45分起來做準備。為了塑造邱吉爾,加裡·奧德曼每天戴著矽膠口罩,穿著棉襖,總共抽了總價值2萬美元的400多根雪茄。這些準備讓加裡·奧德曼看起來「像極了」邱吉爾,而這些外在的造型也是一部優秀傳記電影演員素養的基礎所在。
影片除了最佳男主角外,還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項。
加裡·奧德曼工作照
其次就是需要演員真正與歷史人物的內在心境要達到高度切合。這不只是說說而已,劉易斯在飾演「林肯」角色時已經55歲了,比劇中林肯一角的實際年齡要大,但他認為「年輕的林肯」肯定比他現在更加疲憊不堪。所以他在影片中總是耷拉著肩膀,眼神雖然帶著傳神的色彩,但早已疲憊不堪,影片開頭他靜坐在小木箱上疲憊卻又耐心的詢問一個青年黑人士兵的家庭情況。
劉易斯的主要準備工作是閱讀,他從格德溫的書讀起,然後又精研林肯本人曾經寫下的一些內容,最後才開始讀卡爾·桑德堡撰寫的林肯傳記。他還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林肯晚期所拍下的照片。對於這個「真實的」林肯的研究與思考劉易斯大約耗時1年的時間。
期間,為了一直保持與林肯極為相似的聲線,劉易斯隨時隨地都使用它,即使是拍片空隙也不例外,甚至整部影片拍完之後,還長一段時間劉易斯還使用這種聲音說話,以確保自己與「林肯」這個歷史偉人真正的融合。
劉易斯最終憑藉林肯一角,徵服了全世界的觀眾,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這也是他第三次獲得奧斯卡影帝稱號。
劉易斯塑造的林肯形象
在傳記電影裡面,由於是要真實的還原一個時代的樣貌特徵,影片中的服裝設計和場景設計需要更加考究。而更困難的還是如何準確還原和塑造歷史人物各個時期的性格和心態,以及正確的進行表達。
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一獎的《鐵娘子》一片的服裝設計是由康索萊塔·博伊爾負責的。影片沒有深入探討柴契爾夫人的職業生涯,而是聚焦於一個患病、孤獨的老婦人的回憶過去故事。影片中的服裝顏色、造型對演員的情緒、性格、情感等等性感表現有著極強的烘託作用。
《鐵娘子》的開篇,老年柴契爾夫人正在超市買牛奶,她穿著一件寬鬆的米色風衣,米色印花頭巾和一雙舒適的平底鞋,這裡她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太太。第一次亮相就準確地設定了電影將要採用的視角,這是一部性格劇,講述了一個人孤獨地面對晚年時的悲傷,以及一個曾經大權在握的領導人的沮喪。這個場景不免激起觀眾對柴契爾的一些同情。
《鐵娘子》開頭老年柴契爾夫人形象
當柴契爾夫人被迫辭去首相職務走出唐寧街10號時,她第一次穿著紅色的禮服。是一種強烈而慎重的色彩選擇,在這個關鍵時刻使用如此大膽的色調,這表明了她堅強和任性的天性,她願意繼續戰鬥,她似乎不能接受失敗,但失敗還是來了。
《鐵娘子》結尾中年柴契爾夫人形象
由此可見,真正要拍攝一部優質的傳記電影絕非易事,裡面所注入的「匠心精神」以及創作者對一名偉人、一個時代、一段歷史的深刻思考和準確還原。而在尊重真實、重現歷史和藝術創作之間「度」的把握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國產傳記電影路漫漫:無法真實還原和講不出人物兩面性
提起優秀的傳記電影,不少人都有各自的答案。其中更不乏上文列舉的那些經典之作,而對比歐美在傳記方面電影取得的成績,中國本土是否也有比較值得稱道的此類題材影片呢?這類題材的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表現又如何呢?根據貓眼專業版相關數據,壹娛觀察整理了中國傳記題材影片的票房前十名影片。
傳記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前十影片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在榜單中海外傳記佔據了3席,分別是獲得12.99億元的《摔跤吧!爸爸》4.25億元你的《血戰鋼鋸嶺》1.01億元的《馬戲之王》。內地「傳記」電影則佔據7席其中《葉問3》達到了最高7.69億元《一代宗師》2.88億元《集結號》2.1億元《梅蘭芳》1.09億元,票房均過億元單位。從題材來看動作、戰爭類佔據了絕大部分傳記類型。
這裡需要區分的是在榜單中,中國傳記電影,《葉問2》《葉問3》《集結號》《一代宗師》《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和《關雲長》6部影片,並非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傳記電影」,這些影片在內容上並不是對人物、事件或時代的真實還原,更多的是偏向於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演義」,二度創作痕跡比較明顯。在筆者看來,這個中國傳記榜單中,真正意義的上傳記電影只有《梅蘭芳》且在這份榜單票房最低。
《葉問3》劇照
在榜單之外,國內電影市場也有許多頗為優秀的傳記題材電影,如《林則徐》《國歌》《錢學森》《焦裕祿》等等,但這些電影雖然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引發了一些關注和討論,但相比前文列舉的那些歐美傳記電影,獲得關注的範圍和程度顯然遠遠不及,即便是與上面的榜單中的電影相比,單從票房表現來看,也並不理想,並且很明顯這類的電影多是主旋律的產物,一定程度上是國家推動紅色精神下的文化作品。
這一現象反映出中國傳記電影的一些特點,即經過大量演義的,戲劇化的傳記電影,有更娛樂化的氣質,也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於此相對應的,那些更「真實的」、「更文藝」的傳記電影,還並未引起廣泛關注。究其原因,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在歐美,傳記電影並不一定都是正能量電影,也並不一定是對某位偉人和時代進行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比較全面、客觀的從多個維度對歷史進行審視、演繹,儘可能的讓觀眾從更多元的視角中了解歷史事件。
北美網站Support The Guardian曾有報導指出:優秀的傳記影片在創作時,導演腦子裡一定可以很清楚的認識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把歷史人物塑造成「人類」,而不是「明星」、「聖人」或徹頭徹尾的「惡棍」,這是至關重要的地方。
這種追求平衡的刻畫可能是一部傳記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歌頌「歷史偉人」的電影中要有偉人不為人知的一面,批判「時代惡棍」的時候,他的身上同樣要有可以展現人性的一面。在這些人物的內心深處的衝突中塑造一個活生生的形象,這樣的創作手法才可以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經典的藝術作品,而不是單純的一部培育學生的「教育工具」。
2013年上映的《華爾街之狼》是根據華爾街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同名自傳小說改編而成,影片獲得第86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提名。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熟知,萊昂納多飾演的男主喬丹·貝爾福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傳統意義上的類似於「英雄」般的主角,他更像一個「惡棍」,極致的「金錢奴隸」,在「金錢帝國」中紙醉金迷,窮奢極欲。影片上映之後,因過於生動的內容和演繹,在當時引起了北美社會對整個金融界的諸多討論。馬丁·斯科塞斯並沒有在影片中明確的做出道德判斷,即便喬丹·貝爾福這樣的「惡棍」影片最後也並沒有落下「悲慘的下場」。它把焦點放在犯罪細節和奢靡生活上,要觀眾去體會影像背後的「金錢信仰」。
其次,受不同文化影響,歐美近現代的社會名流和政界人士以及商業精英在退休後,敢於也樂於撰寫個人傳記。從自己個人經歷和所處的時代環境中描寫出一個精彩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將自己的「豐功偉績」和「真實的歷史事件」傳承下去。
在這些自傳中作者敢於分享讓自己並不光鮮的往事以及商業、政治「秘密」,讓讀者能夠通過這些自傳以及由此改編的電影可以更具象的描述出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或形成對這個主人公更為立體的「個人形象」。在這樣的氛圍下,對於傳記電影的創作者來說無疑是「幸福」的,畢竟可以有更多豐富、客觀且更多的第一手資料可供創作。
而中國的傳記電影所身處的創作環境顯然有很大不同。這個不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的傳記電影大多會選擇比較正面的歷史人物形象進行創作,故事的呈現也多給人以「主旋律」的印象,對於人物的塑造,多加強其比較正面的性格特徵。另一方面,與歐美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國人在這方面相對比較「低調」,即便是某個領域值得人們尊敬、歷史銘記的人,也很少會給自己「著書立傳」,更不要提與片方合作創作自己先人或與自己有關的傳記電影了。
甚至在中國,傳記電影主人公的後輩出來幹預傳記電影的拍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李連杰版的《霍元甲》,就與其後人對簿公堂,指責影片將「霍元甲」塑造成沒有傳人。《建軍大業》熱映,但是葉挺元帥後人、導演葉大鷹就對影片中飾演葉挺的歐豪公開表示質疑。
《滾滾紅塵》導演嚴浩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談到此類現象,「我也要自我批評。電視劇《金嗓子周璇》也不是成功的,因為那些偉人的後人,活著的人都出來喊話,你說我能拍好一個客觀的傳記片嗎?」
至於相比歐美,中國傳記電影難出經典的原因,嚴浩也曾直言:現在的中國電影人太急功近利,還未對歷史有充分理解,不去提煉劇本,就倉促上馬。這個電影人自身問題,讓中國傳記片難成經典。
由於與歐美不同的社會文化氛圍和電影內容創作環境,中國傳記電影對於歐美同類型影片也有明顯不同,當然,市場表現也不盡相同。傳記電影對於中國電影內容市場來說,無疑是佔據比較小的市場份額的,而且從以往的票房來看,中國的傳記電影票房成績大多不如本土的商業大片。這與歐美電影內容市場有著明顯的不同。這從近年的奧斯卡提名、獲獎影片名單就可見一斑。
隨著《綠皮書》的熱映,《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定檔,頂著奧斯卡光環的傳記電影陸續與中國觀眾見面,由此帶來的「傳記電影熱」也將隨著這些優秀電影的上映而發酵。
《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包括前不久剛剛宣布殺青的陳可辛導演默默籌備了許久的《李娜傳》,或許不久的將來,中國土壤將誕生一批值得驕傲的傳記電影。
雖然現在尚且不知這股由奧斯卡帶來的熱潮能否在2019年的春天持續升溫,但對於不少對中國傳記電影仍存期盼的人來說,還是希望可以藉由這些歐美優秀的傳記電影給中國的傳記電影內容市場帶來一些新的啟示和影響,期待未來中國的傳記電影也能如其他類型的電影一樣蓬勃發展,給觀眾、給市場貢獻出兼備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佳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