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僅次於白內障。全球共有7000多萬青光眼患者,因青光眼引起雙眼失明者佔全球盲人總數的 50%。
很多人覺得,青光眼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不用擔心。但因為青光眼具有隱匿性與較大的危害性,近年來年輕人患青光眼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近視、頭痛、噁心嘔吐、看電腦、看電視,這些症狀或習慣大家都很熟悉,卻很少有人將其與青光眼聯繫起來。快醫君將通過3個真實的故事,告訴你青光眼的危害。
頭痛伴噁心嘔吐警惕青光眼
案例1
李伯伯這幾天常感覺頭疼腦脹、噁心嘔吐,還以為是感冒了,但吃了感冒藥也不見好,還總是反反覆覆的。
李伯伯到社區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建議他去大醫院的眼科檢查。李伯伯覺得好奇怪,沒覺得眼睛有什麼問題啊,為什麼去眼科呢?
孫醫生告訴他,青光眼慣用「聲東擊西」的詭計,病根在眼上,症狀卻常常表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李伯伯半信半疑地到眼科一查,結果居然是青光眼。
很多患者因為頭痛、眼睛痛,甚至噁心嘔吐的症狀就診,以為自己患了感冒,用感冒藥進行初步治療卻未見療效。之後可能因為對應症狀,會選擇消化內科、神經內科或者心內科,但是治療效果均不理想,後來到眼科檢查,才確診為青光眼。
青光眼為病理性高眼壓造成視神經萎縮及視野缺損的一組疾病。簡單來說,在人眼內,有一個天然的「水龍頭」睫狀體,它每天源源不斷地生產房水,又緩慢穩定地通過「下水道」房角流出眼球。如果水產生過多,或是排水不充分,就會導致眼球內部的壓力增高,即眼壓增高。
眼壓增高除了會使患者頭痛、噁心、嘔吐,嚴重者還會損害視神經。
高度近視會掩蓋青光眼
案例2
一位32歲的程式設計師,從初中開始就患了近視。最近一段時間,感覺視力急劇下降,存在視物不清的感受。就診後發現眼壓高於正常值,右眼視力0.8,左眼視力只能大致指出一米以內的東西,而且其視野缺損非常嚴重,右眼視野只剩一小部分,左眼視野幾乎全部喪失。也就是說,他的左眼幾乎處於失明狀態。
為什麼近視眼患者容易患青光眼呢?目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學說認為,近視者發生了鞏膜 結構的重塑,導致房角結構改變以及後鞏膜尤其是篩板部位的薄弱,使得近視眼患者對眼壓的耐受程度降低,或者說對青光眼性損傷更為敏感,從而更加容易罹患青光眼。
而且高度近視和青光眼的視神經及視野改變有時容易混淆,因此當近視並發青光眼時,青光眼的診斷易被掩蓋,容易誤診和漏診。
再者,近視和青光眼是相輔相成的,近視可導致眼壓升高,當眼壓升高超越眼球內部組織,尤其是視神經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就會引起青光眼病變,出現視神經萎縮和視野缺損,而高眼壓也可促進近視的進一步進展。所以,同時患有近視和青光眼的病人,近視進展會比正常人要快。
長期面對電視/電腦易患青光眼
案例3
38歲的韓女士是個電子產品控,除了喜歡長時間玩手機,還喜歡通過電腦或手機追電視劇。有一天晚上,韓女士一口氣追了10集韓劇後,出現頭痛、眼睛脹痛,自以為是視疲勞,未在意。之後症狀加重,出現噁心、嘔吐,才到醫院就診。經過檢查,確診為青光眼。
日本東邦大學醫學部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每天面對電腦螢光幕9小時或以上的人士,患上青光眼的機會是低、中量使用者的兩倍,而且近視患者更是高危人士。
近年來,青年青光眼患者有增多的趨勢,而且大多都是電視/電腦族。所以,長期使用電視/電腦的人群應警惕青光眼的發生。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青光眼?
雖然大多數青光眼在疾病早期是沒有症狀的,但發現以下現象時,應該要想到患有青光眼的可能。
1.對於有近視的孩子,近視度數突然升高得非常快,就有患青光眼的可能。
2.對於成人,閉角型青光眼在急性發作的時候會明顯表現為眼睛疼、頭疼、噁心、嘔吐。
3.對於老人,當出現自感血壓升高、頭痛、眼睛疼等症狀,要警惕青光眼急性發作。
4.自感出現視野缺損、視野狹窄,就是眼睛可見視野變小了,會出現開車掉溝裡,騎車或走路時總是撞人等不尋常現象。
青光眼的防治
除了強調無論哪種類型的青光眼,都要及時治療外,更要強調青光眼的早期發現。因青光眼預防方式有限,只有早發現,才能得到良好預後。
1.定期眼科檢查
眼科體檢是早期發現青光眼的有效途徑,普通人群40歲後應每隔2-3年檢查一次,60歲後應每年檢查一次。確診青光眼的檢查主要有眼壓、視野、眼底檢查、房角鏡等。
2.重視高發人群
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眼壓高於正常值、高度近視或遠視、高血壓、糖尿病、較長時間全身或眼部使用糖皮質激素、眼外傷史——這些都是青光眼的高危因素。有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都屬於高發人群,眼科檢查最好 35 歲以後就每年篩查一次。
3.及早治療疾病
確診青光眼後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找專業的眼科醫生,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快醫君提醒:
青光眼被稱為「沉默的光明殺手」,就是因為其早期極易漏診,容易延誤治療。青光眼越早被檢出,治療越早,視功能的損傷也就越小。即使沒有任何眼部不適的人,也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特別是具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