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青年學生討論學術問題。學生們問他:「那麼複雜的相對論,您能不能用簡單的語言概括一下它的含義呢?
愛因斯坦思忖一會兒,回答道:「如果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2個小時,你會覺得好像只坐了1分鐘;但如果你坐在熾熱的火爐旁,哪怕只坐上1分鐘,也會感覺好像是坐了2小時。這就是相對論。」學生們仔細思考他的話,似有所悟。
我們不知道愛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對論,但我們知道他的話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對時間的錯覺。時間有一個客觀的長度,可是在人的心裡,它又有一個相對的長度,這個相對的長度往往和客觀的長度有出入。這就是由人心理的主觀性造成的。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在不同的情緒和心態下,我們對時間的知覺會表現得過快或過慢,這種對時間的不正確的知覺叫做「時間錯覺」。
和美麗的姑娘聊天,當然是甜蜜的體驗,人人都希望它能長時間持續下去;相反,在熾熱的火爐邊烤著,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就希望它趕快結束。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的主觀願望和實際情況的差別,使我們產生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時間錯覺。我們平時所說的「歡樂嫌時短」、「寂寞恨更長」、「光陰似箭」、「度日如年」,都是這種情況的表現。
那麼什麼時候人們感到時間快,什麼時候又感到時間慢呢?一般來說,當我們做的事情內容豐富,能引起我們的興趣,讓我們愉快時,我們感到時間過得快;相反,則感到時間過得慢。這是因為前者的情況,你希望它慢,就覺得實際的快;後者的情況,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實際的慢。
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有個叫羅勃·摩爾的小夥子正在海軍服役,他曾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時間錯覺的感受。他回憶說:「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島附近6英尺海下的一艘潛水艇上。我們通過雷達發現了一支日本艦隊——一艘驅逐護航艦、一艘油輪和一艘布雷艦——朝我們這邊駛來。我們發射了5枚魚雷,都沒有擊中它們。突然那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3分鐘後,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海底。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15個小時,我嚇得幾乎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可死定了!』那艘布雷艦用光了所有的炸彈後才離開。這15個小時,在我的感覺裡好像有1500萬年。」
瞧,恐怖的經驗製造了多麼大的時間錯覺!
時間知覺還有一個特點是,在一個時間周期內,人們往往感覺前慢後快。比如,一個星期裡,前幾天相對於後幾天感覺過得慢,而過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段假期,前半段時間相對後半段顯得慢,當過了一半時間以後,便覺得越來越快。所以有人說:「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禮拜三。」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在一段時間的前期,你覺得後面的時間還很多,就不著急,所以會感到時間慢;越到後來,你越感到時間所剩不多,就越感到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
這個規律也體現在人的一生中,人在童年時代容易感到時間過得慢,就像歌裡唱的「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的太慢」,因為你覺得以後的時間還有的是。等到老了,尤其過了30歲以後,就開始感到時間不那麼多了,於是便開始著急,也就覺得時間過得快了。歌裡還唱到「總以為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是說在剛進大學的時候覺得時間還很多,可是快到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轉眼就是。
總之,這個定律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時間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充裕。在任何時候,珍惜時間都是必要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
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