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多知網」(ID:duozhiwang),作者:徐晶晶,36氪經授權發布。
疫情的陰霾或許最先從公考行業散去。從五、六月份開始,公考行業開始有了回暖的信號。
同比去年省考,有機構的「培訓人數增幅在40%左右」。粉筆公布7月營收突破4.6億元,同比增長300%,宣布全面進擊線下。
但這次疫情給整個公考行業帶來的影響與變革仍不容小覷。
中公最近披露的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公營收28.08億元,同比下降22.80%;由盈轉虧,淨虧損2.33億元。地方市場上,線下公考行業則進入洗牌期。據業內人士透露,以西南某城為例,疫情期間倒下的地方公考機構不少於三成,此外,還有三成機構在堅持或相互整合,新入局的機構也在三成左右。
線下公考機構承壓的同時,線上公考機構也不輕鬆,上述人士透露,部分純在線公考機構疫情期間的業績也下滑40%。
就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新的變化也在發生:線下機構搭建線上引流體系,頭部在線機構快速鋪設線下分校,線上線下機構的「短兵相接」已經到來。
必勝公考運營總監馮少輝評價:「公考行業混戰時代即將過去,2020是開始洗牌之年。」
所以,這場疫情究竟改變了公考行業的什麼?
疫情影響下,招錄考試延期改變了今年公考行業的節奏。
一般來說,每年上半年都是公務員考試密集期。今年受疫情影響,往年於2-5月舉行的國考面試大部分已延至6月舉行,多省聯考時間則由4月延期至7月25日和8月22日舉行。除公務員招錄考試外,各省事業單位招錄考試、教師資格考試等也均出現延期。
在公考機構推出的產品中,協議班(招錄結果公示後才能確認收入)的佔比較高。但由於國考面試及省考聯考筆試全部推遲,一系列招錄公告未出,即便疫情前期公考機構的退費壓力相對較小,但招錄公告密集發布後,國考面試參培時間和省考筆試備考參培時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用戶參培時間無法協調,導致國考面試班退費增多。此外,用戶參培意願受招錄信息驅動,疫情期間報班人數大大減少。
從中公披露的半年報來看,這次「黑天鵝」事件給2020年公考行業的上半年帶來的打擊極大:2020年上半年,中公營收28.08億元,同比下降22.80%;其中,面授培訓收入為16.22億元,同比下降48.79%;淨虧損2.33億元。
頭部品牌尚且如此,腰部機構同樣不好捱。
作為2018年8月剛剛創立,2019年年底剛建完50所直營校區的公考新選手,格燃教育原本指望今年上半年迅速鋪開市場,「團隊和場地以及前期的市場鋪墊都已經準備就緒,想為今年的上半年聯考去做業績衝刺。」但疫情突襲,格燃也面臨不小的危機,在疫情期間所有中高層主動降薪20%-30%以共渡危機。
格燃2019年營收8000萬,今年原定的訂單收款目標是4億元,而由於上半年疫情的影響,格燃將預期目標調低至3.5億元。
調低目標成為部分線下機構的選擇。在這個緊跟政策走的賽道裡,地方中小機構生存狀況更加堪憂。
上述人士分析:「地方小機構,一沒搭建線上平臺,二沒線上招生能力,三也缺少線上線下融合課程的整體研發和教學能力。」
這樣的背景下,往年幾乎沒有的整合潮也出現在了公考行業。
據業內人士透露,以西南某城為例,疫情期間倒下的地方公考機構不少於三成,此外,還有三成機構在堅持或相互合併整合,新入局的機構也在三成左右。
格燃教育聯合創始人許曉春也透露,自疫情以來,全國範圍內已有多家規模在千萬級營收的機構向其表明合併發展的意願。許曉春表示:「這些機構基本上在當地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實力,和他們合併發展要比我們自己從零開始在當地做的步伐更快些。」
而在這之前,公考行業是一個極度分散、地方市場本土品牌林立的局面。馮少輝分析:「往年都是地方機構各自為戰,各自盈利,沒人會想去整合。今年受疫情影響,行業格局變了,所以可能還出現更多的整合。」
有意思的是,倒下三成機構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入局的三成機構。
有業內人士表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公2000多億元的高市值以及線下的極為分散的市場,令大家對公考行業刮目相看。」
線下公考市場整合,線上頭部品牌則在醞釀全面進擊線下市場。
從4月到8月中旬,在線公考品牌粉筆全面進擊線下,已在100餘個地市建完分校,並透露今年營收40億元的小目標。
公考行業線上線下的正面戰由此全面打響。
事實上,對於看似贏家的在線公考機構而言,這也是一場難以避免的戰爭。
業內的一個共識是,「純在線公考機構的發展很容易遭遇瓶頸。」公考行業的盈利產品主要在於參培率相對更高的面試產品(由於筆試的競爭壓力過大,很多用戶在筆試階段的金錢投入並不高,筆試參培率低;而面試通常是1:3或1:2的比例進面試,上岸概率更大,這一階段用戶就很少在乎報面試班的錢了。因此面試參培率遠遠高於筆試參培率,而且面試課程產品可以在一兩個月內集中收款)。
不僅如此,公考面試環節往往比拼的並非硬性知識,而是心理素質及表達能力。面試培訓要想有效果,往往需要線下模擬實戰氛圍,因此面試產品難以用在線產品替代。純在線產品受限於低價、盜版猖獗等多方面因素,利潤空間相對有限。
同時,今年的線上戰場更加激烈。某在線公考機構創始人宋濤(化名)表示,疫情期間,「純線上同行業績普遍下滑了40%」。此外,他明顯感覺到「今年引流獲客變難了,因為轉線上的同行多了,可選擇面變寬,用戶的眼光也隨之變高了」。
即使是在線頭部品牌粉筆,今年也遭遇了營收波動的問題。張小龍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到:「二月,粉筆因主動線下退費致使現金流負一個億。三月,公司的線上課程憑藉質優價廉,迎來了一次小翻盤,總算緩過一口氣……沒想到隨著各類考試的推遲,很多用戶乾脆自我放棄,不學了,對線上課也視而不見。」
不少從業者認為,走到線下會成為在線公考品牌的趨勢。「幾乎所有在線公考機構未來一定都會走向線下,要麼自建分校,要麼整合地方機構。」馮少輝給出了兩點原因,第一是為了抓住公考行業發展的窗口期,第二是為了用高淨值產品做流量變現。
另一頭,地面機構也在大力試水在線獲客。
疫情期間,有一定抗風險能力的線下機構為了維護老學員,轉戰線上,在線推廣低價引流課為線下導流。
小麥公考創始人劉文波表示:「雖然今年招生數量同比增長40%左右,但營收上增長並不多。因為線上課今年出現了拼低價的局面,線下機構衝刺到線上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低價。我感覺,今年除了線上主打課價格堅挺之外,其餘線上產品價格都處於『崩盤』狀態。」
疫情加速下,這場線上與線下機構的「短兵相接」已經開始。比如公考機構新途徑在8月22日聯考之前連續7天7晚的19.9元直播課。這樣的投入度在之前是幾乎沒有的。
2020年,或許可以被稱為公考發展史上和2008年類似的、轉折性的一年。
經歷了上半年的重創,下半年開始,公考行業回暖明顯。
從五六月開始,大量招錄公告密集發布。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出公告後,前期積累的客戶資源就逐漸開始轉化,業績大幅回暖。只不過回暖速度有快有慢。
海貝殼公考創始人黃鑫回顧:「陝西很多學員從2月開始在線上學,一直學到4月。之後,諮詢公考報名的人比往年多很多,尤其是應屆生。就海貝殼來說,應屆生參加省考的比例,起碼增長了1/3。6月底出陝西省考公告發布後,就出現了大量報班的現象。」
以四川為例,2020上半年四川省考(筆試時間7月25日)招錄5455人,254086人報名,報名人數是去年同期1.6倍。
以上述業內人士所在的西南某機構為例,對比去年,今年省考期間該機構培訓人數的增幅在40%左右。
青島某公考機構創始人老楊表示:「今年學生報班數量跟去年省考前比,同比翻番。」
低谷之後,公考行業的爆發和這個賽道的特點息息相關。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越下行,就業壓力越大,公務員崗位就越受人們青睞,公考培訓行業也就越火熱。
而公考行業的上一個轉折點是2008年。
自2001年加入WTO開始,中國開始深度市場化。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中國深度捲入,經濟下行,造成一波失業潮。也是自那年後,外企優勢不再,民企存在感尚弱,而國企、事業單位在人們心裡的地位不斷攀升。這是繼上世紀90年代跳出體制「下海」興起20年後,人們開始期望回流到體制內。踩準了時代節奏的中公華圖便是於2008年以後高速發展。
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74萬,再創歷史新高。疊加疫情,就業環境更加嚴峻。大學擴招20年之後,就業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遷,目前大學畢業生人數已達到了新增就業人口總量過半的臨界值,穩就業的重點也將由一般的求職者向高校畢業生轉移。
為應對疫情之後的新局面,中央推出「六穩」、「六保」政策。其中之一的舉措便是擴大公共部門就業,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招錄人數同比增長20%以上。
一邊是就業形勢嚴峻,一邊是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擴招,公考行業的潛力毋庸置疑。
但是,2020年下半年的市場回暖、短期內招錄公告密集發布也給公考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產品調整能力。今年各類招錄公告之間的間隔短,留給用戶參培的時間也短。以格燃山西的一款事業編面試產品為例,往年10餘天的長線面試課產品今年受限於考試備考周期,而被迫調整成兩三天的短線面試課產品。
正是看中即將到來的紅利期,即使是疫情之下,頭部公考機構仍舊在加速布局。
2020年上半年,中公不僅沒有減員或裁撤網點,反而擴充了儲備人才及渠道網點規模。 截至6月30日,中公直營分支機構由上年度末的1104個增至1335個,增加231個。員工人數增長6702人。
今年4月至今,粉筆公布其已從原來的17個省的省級分校快速擴張到在全國100餘個地市級建設完線下分校。其員工規模已由疫情前的2000餘人激增到7600餘人,其中老師佔4000多人。
至於更遠的未來,粉筆CEO張小龍認為,公考行業至少還有十年的高速增長期,過了高速增長期後也將是個比較穩定的行業。
馮少輝表示:「公考行業混戰時代即將過去,2020是開始洗牌之年。整合在所難免,如何整合是關鍵。粉筆的下沉以及行業沒有大的增長點出現,會令地面頭部機構的增長遇到拐點。」(多知網 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