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代名家作品集成不了範本?

2021-02-19 臨帖吧


南方某書法名家辦個人書法展,出版了配套的大部頭豪華作品集,卻因為極其笨重而被集體丟在了飛機場候車室。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個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的問題——為什麼當代名家的作品集成不了範本?換言之,當代書家的案子上,永遠擺的是王羲之、米芾、王鐸、鄧石如、吳昌碩或《散氏盤》《毛公鼎》《石鼓文》《石門銘》等等,而不是當代的某個名家?從作品集入手,可以窺見當代名家的現實生態,有太多的泡沫和垃圾充斥其中。毫無疑問,當代書家的「作品集」出得太多太濫,無疑是得不到珍視的原因之一,但並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沒有足夠的含金量,沒有足夠的藝術魅力讓人更加愛不釋手,值得去取法學習。

當代書壇的弔詭之處在於,一方面,是當代書家的作品集普遍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各類作品集魚貫而出。如果把不要書號的小冊子也算在內的話,那就更簡單了,比去農貿市場買菜還簡單。一夜出「書」,既不是誇大,也不是夢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一輩書家出版作品集幾乎就是一種奢望,甚至會變成一種無法實現的遺憾。在討論作品集能否成為範本之前,對於「作品集」要進行界定。現在似乎有正規出版社的正規書號就能算作品集,其實不然。有的書家還堂而皇之地將個人作品歸為書籍類,甚至作為學術成果,顯然不妥。

散氏盤銘文

要知道,很多原有的範疇現今已經泛化——並不是具有書的形式或類似書的框架就能稱之為「書」,像培訓教材、廣告文案、材料彙編等,甚至包括一些時尚的讀物雜誌,都不是書。只是現實中為了方便,籠統地稱之為「書」,實際上都不是書,更不是學術成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是《王羲之全集》《傅山全集》《米芾全集》《王鐸全集》《吳昌碩全集》這種單人作品的彙編,還是多人作品彙編,如《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等,都算得上大部頭的書。這種專門的一人或多人作品匯總的形式,現在也很流行,卻有本質不同。差別在哪裡?含金量不一樣,何啻霄壤?表面上看起來,很多相似的事情一直持續,本質卻發生了改變。再比如刻摩崖、碑石,對於古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紙張發明之前,刻石是最主要的載體之一。現今出版印刷技術極其發達,刻石、刻碑已成為一種專門著意進行的表演行為,與諸多作品集面臨著同樣的命運,成了累贅,甚至成為垃圾,乃是嚴重破壞生態的行為。原因是一樣的,缺少足夠的含金量。

可能有人會認為,「當代名家的作品集成不了範本」這一觀點有些絕對化了。其中確實有一些特殊情況存在,需要加以說明。的確有一些「當代名家」的作品集成了範本。這些人僅限於胡小石、徐生翁、王蘧常、沙孟海、林散之、啟功等屈指可數的個案。這些人物嚴格來說都是「民國餘波」,只是各自的晚年處於當代,「此當代」非「彼當代」,個人成長期和成熟期要早得多,他們有舊學功底。如果從更為泛化的角度來理解書法,把篆刻和鋼筆字都算進來,確實也有一些當代名家成了「範本」。針對篆刻集的模仿極多,但主要是為了可以更快地銷售。甚至不用對著作品集,微信上所曬出的一些作品,在第一時間就會被「拿去」。這樣的高仿只是為了賺錢,並不是為了學習。鋼筆字帖是一塊非常大的市場。這塊肥肉很多人都想搶。但不管怎麼說,歸結到一句話,鋼筆字永遠不能和毛筆字相提並論。就目前的現實來看,已經變成了利益鏈,而且被極少數人佔領,魚龍混雜。現在到各大書店逛一下就知道了。說到這一點,特別令人揪心。這些壟斷者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利用家長和學校不完全懂行,以「蒙蔽手段」達到目的。說穿了,這一類算不上真正的範本。還有一類情況更特殊。現在流行名家工作室、導師工作室,老師強調學生必須學自己,以便顯示個人能耐。如果是違心地被迫學,自然算不上範本。從本質上來說,當代名家的作品集能否成為範本,蘊含了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如何取法同時代的人?唐孫過庭早就強調「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學「時人」的自古就有,主要包含兩類:一是家學相傳,二是師徒傳授。家學傳承最典型的如二王父子、歐陽詢父子和米芾父子等,書法史中可以找出十幾對。至於老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例子,就更多了。除了這兩種「直接」的類型,還有一些「間接」的範例,比如吳讓之學鄧石如,鄧比吳大近六十歲,兩人之間年齡懸殊,沒有交集,是「隔代傳承」。再比如趙之謙行草書學何紹基,篆隸學鄧石如,更是聰明人的行為。何比趙大三十歲。何紹基聲名熾盛之時,趙之謙業已成年,乃是有意識地學。這些「善學者」,做到了「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不但形成了個人風格,最終也成為經典範本。書家的作品集要成為範本,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個人必須有足夠多的經典之作。所謂「範」,即是範式、典範,是一種有效的參照系。有時個人作品雖多,後人取法,只會選擇經典一類。也就是說,能夠成為範本的書家,必須是經典的創造者。其次,必須能成為取法對象。有的書法作品雖是經典,但個性太強,並不能成為範本。這樣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再次,必須有大量的後繼者自願、自發、自覺地學,才能稱得上範本。這一點尤其重要。如前所述,強迫了學,不足以成為範本,因為沒有心悅誠服,缺乏主動性,真實的內心必然是排斥的,勉為其難,很難進入狀態。這和看不懂還不一樣,看不懂還有幡然領悟的那一天,鄙薄某人書作,往往是很長時間甚至是一輩子的事情。某些書家活著時,位高權重,因為個人利益需要,貌似有一些擁躉;一旦死去,樹倒猢猻散,談不上取法學習。按理來說,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集應該能夠成為範本。因為無論從哪一方面的條件來說,當代應該是最好的。生活條件上,不需要像古人那樣青燈如豆。條件好的書家能好到上不封頂的程度。現在一般的書畫家都有大書案。過去就像黃賓虹、沈尹默之類的人物,寫字畫畫,也只能把小飯桌當成畫案。資源條件方面,各類碑帖琳琅滿目,不單是高清印刷品,原拓、原石可以盡收眼底和手中,可以說要啥有啥。至於出版條件就不用多說了。古人能見到珂羅版,就已經歡天喜地,現在像二玄社已達到「下真跡一等」的程度。古人所沒有的福祉,今人可以應有盡有。更為重要的是,發表、展示可以與書寫同步。但取法者的感覺卻可能因為優越的條件而變得遲鈍,甚至感覺完全被磨滅,知道了又怎麼樣,知道了做不到。也就是說,有利和不利會相互轉化,所謂物極必反。因為資料過多,造成談花繚亂、淺嘗輒止。

有一點很奇怪,今人好像只關心作品集的生產,不關心流通的過程,更不用說最終的結局會怎麼樣。當代書家作品集並沒有從「作品」的角度來影響更多的人,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已經擺在眼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目前已經是七十歲至八十歲,再經過一段時間,即將面臨「蓋棺定論」的評價。評價的標準是什麼?當然就是作品集。人死後,身前的地位、頭銜等一切都將歸零,只會看作品。當代書家並非不重視作品集,而是角度存在偏差,應該著重從作品質量入手。當下有一些「尋找範本」的計劃,所謂的三十家檔案乃至千人計劃等,但只是一種項目,甚至於一種口號,並不能導致真正的經典產生,最終就只能流於形式,曇花一現。成不了範本,書風雷同也是原因之一。這種雷同包括兩層,首先是「千人一面」,不同的人的面目相同。其次是「千字一面」,同一個人的作品相同,過早地結殼、複製。時下為了入展,直接「抄襲」,恰恰不是作為範本來學習,而是急功近利。孫過庭《書譜》 (局部)
當然,對此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最終會「合併同類項」。因為作品集的出版太容易了,導致很多書家變得愈加浮躁,誤以為書法非常簡單。要知道,作品集牽涉到個人一生的總結,只是當代人的理解有時過於淺薄。古人的藝術影響也是藉助作品集來傳播的。不要說那些已經有歷史定論的經典,即便是近當代的書家如胡小石、弘一法師、黃賓虹等人,他們的作品集拿在手中,感覺便不一樣,沉甸甸的,差異正是在於含金量。也許有人說,書法就是自娛自樂啊,那結果就是自生自滅,這就是真正的愛好者。純粹這樣的態度,也是真實的,無可非議,要不要作品集還真無所謂。一個真正有志於書法的人,並且可以有實際性貢獻和影響力,必定會介入個人所處的時代,一定會有作品集問世。應該說,作品集是作品傳播和個人影響力擴張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徑。古代書家大多數談不上「集」,有的人流傳後世的只有一件作品,甚至沒有作品只有文字記載,但毫無疑問都是圍繞「作品」展開的。後人為了加以研究,自發地給他們出作品集,個人的影響力才得以不斷提升。當下重視作品集,大多是重視作品集的宣傳效果,豪華的封面,燙金的題字,超厚的紙張,華麗的封套,如此而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只要支付了一定的金額,便可以加入各種各樣的「名人集」,結果太多太爛,變成了「人名集」。這類騙術在當時非常時興,可見個人還是看重作品集的,只是不懂權威與否。記得二十多年前,我曾經見過自稱入選一百七十多本作品集的書家,聽起來個人是非常自豪的。時過境遷,這些「作品集」都已經是廢紙。這類騙術現在已經不時興了,一方面是因為信息透明了,另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出作品集實在太方便了。如果不要印刷件,只需列印件,可以隨時隨地輸出。現代科技對於出版古人作品集也是非常有利的,有些冷門的書家也可以找全資料。書法本無冷熱之分,經過歷史篩選下來的都是經典,但後世取法者的偏好,造成了冷熱之分。其實,冷也好、熱也罷,作為歷史中的經典,已經有定論,只會靜靜地待在那裡,等待有心人去發掘。平心而論,古人作品也並非全部都是完美的,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寫出了自己的精氣神,有範、有派,「底線」是沒有病筆,可以不鹹不淡,沒有什麼特點,平常但非平庸,更遑論「渾身都是病」了。相比之下,今時今日證明個人成功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就是入展和獲獎,太多的人為潮流所挾裹。當代書家缺少為自己而寫的作品,缺少為知己好友而寫的作品,主要是「四應」——應付、應酬、應景、應命,不存在真正的「作品」。作品誕生的原因不是靈感和激情,而是訂單、潤格、任務、索要、命題等因素。此乃古今又一差異,也是含金量無法相提並論的原因所在。回到問題本身——當代名家的作品集為何成不了範本?是修養匱乏還是技法不夠?是應酬太多還是心浮氣躁?最終是綜合因素。任何一件作品必定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雖然統而言之,作品沒有足夠的含金量,事實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沒有經過時間的篩選,也是顯而易見的原因。如果要將「當代名家為什麼不能成為範本」這一命題闡述得更加具體,可以嘗試分為「何以傳、以何傳、以傳何」三個層次來探討。「何以傳」就是可以傳下去的原因,憑什麼?這當中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之分。歷史的偶然性任何人都無法選擇,但必須面對。也就是說,寫得好未必能傳世,但寫得不好,肯定不能傳世。「必然性」就是一個人必須盡力做自己該做的。有的人天生就進入歷史,比如特殊的政治人物;有的人靠選擇而進入歷史,典型的如文化藝術人物。必須對書法史產生影響力,才能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書家」。歷史中任何時代的書法家,僅僅一位或數位就是這個道理。個人必須在技法、修養、原創性等方面有過人之處。「以何傳」就是載體的問題,即便是像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吳昌碩等大師,也是依靠作品集傳世,只是過去不叫做「作品集」,大多是刻帖、刻碑而已,真跡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見到。嚴格來說,「作品集」是書家唯一的載體。但現實情形中,不僅僅只是作品集,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可傳之書、可傳之德、可傳之學等三類。作品是有形的,品德和學問是無形的,都可以影響人。有的人甚至只有一句話或幾個字傳世,最終名垂青史。這得有足夠的含金量。「以傳何」就是「傳給誰」,必須要有「傳承人」。任何經典作品都是死的,必須通過後繼者的學習才能「激活」「活化」。當一個人的作品,沒有大批量的後人,自發、自願、自覺地去學習,就無法傳承。這種學習無法帶有任何強迫性,因為必須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有益的東西。反過來講,如果當代名家作品集基本上學不到東西,那麼書案上擺著的,永遠是古人而不是今人。從廣義上來說,歷代的很多書家都是王羲之、米芾等人的門徒,正是這些「徒子徒孫」,不計任何得失,發自內心的,虔誠地去學,一代又一代人,王羲之、米芾的作品才能傳到今天,以後還會傳下去。作為一個真正的書家,要清楚個人目標是什麼。是為了傳世,有來世報,吃冷豬肉;還是現世報,賺一大批錢;或者就是自娛自樂、自身自滅,沒有目標,做一個純粹的愛好者。人生苦短,不管有任何目標,想清楚之後,要拿得起、放得下,專心致志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力能所及的事,讓生命變得充實就足夠了。很多人剛走上書法之路,並沒有想太多,走著走著就想多了,所以就走不下去。落到實處,就是針對「作品集」的經營,這件原本極其嚴謹的大事,現在卻變得極不嚴肅,可以看出這個時代這個圈子裡的泡沫。還是那句老話,真金不怕火煉。不是所有「作品」都是作品,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集」都能成為作品集。(本文原載於《書法》2020年第1期)

好看,就點亮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嘉德拍賣會上的當代名家篆刻作品
    嘉德拍賣的金石專場,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當代名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當代篆刻藝術的繁榮和興盛,下面看看有哪些篆刻名家的作品出現在了2020 嘉德春拍上。韓天衡,號豆廬、近墨者、味閒,別署百樂齋、味閒草堂、三百芙蓉齋。1940年出生,祖籍江蘇蘇州。擅長篆刻藝術。
  • 不忘初心|當代書畫名家李恆,獻禮建黨100周年作品展
    數十載如一日 孜孜不倦地探索,為追求藝術而努力 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 用繪畫描繪祖國大好河山 他就是 國家一級美術師、專業畫家
  • 中國當代藝術名家——侯玉華
    2018年參加中國「時代風採」大地之光創新,「金獎書畫名家」稱號。幾十幅現代傳統等作品入編: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荷蘭及中國一帶一路等邀請製作印刷紀念郵票等……同年由中國國禮出版社出版侯玉華、馬雲、莫言三人合集《中華脊梁》檯曆。參加「江蘇畫刊」創刊20周年大展,第九屆全國刻字展,第十四屆國際刻字展,全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展,時尚精典2018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第十六屆全國巡展等。
  • 書畫名家孫麗沙作品賞析
    (書畫名家孫麗沙先生) 孫麗沙,男,1960年4月2日生於北京,筆名:北京雨、留白。 北京總載讀書會 特約藝術顧問 中國書畫院 高級院士、副秘書長 中華國魂詩書畫選 顧問 中華書局培訓部首席顧問 孫麗沙自幼酷愛書法繪畫藝術,少年時開始臨摹中國歷代工筆仕女(八十七仙捲圖)、(墩煌飛天圖),並以(芥子園)為範本刻苦臨習
  • 當代名家作品欣賞 敢這樣畫的他是第一人
    當代名人畫家晉葆良,是一位與新中國同齡的花鳥畫家,他師承於王雪濤,但在重視師承的基礎上又能彰顯出自己的個性,不僅如此,他還繼續向吳昌碩、高劍父、齊白石等名家學習,取大寫意的洗鍊、純淨和概括的藝術大氣。接下來就和我一起走進晉葆良先生筆下的自然花鳥世界,一起領略他筆下的墨韻自然吧!
  • 藝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學術著作有<歷代名家山水畫要析>、<南方山水畫派>、<黃廷海論畫文集>、<黃廷海新南派山水畫研究>等。出版畫冊有<當代中國畫名家藝術研究--黃廷海新南派山水畫>、<大家風範---黃廷海作品集>、<全國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範本>(中央美院、國家畫院、中國美院等10餘種)、<黃廷海中國畫集>等四十餘部。
  • 蕭漢篆刻┃一刻千金 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
    他的探究也不都是盡如人意。他還需要更加廣博的學識和閱歷去豐富自己,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歷練去提高自己。《論語》中有這樣的語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春光正好也刻了這句名言。相信春光的藝術之路一定會像《論語》所說的那樣:繼承傳統,弘揚經典,勇於探索,銳意出新。
  • 當代名家 | 《印象·吳子建》篆刻作品欣賞
    釋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邊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子建作,丁亥元月。釋文:有不欲邊款:有不欲幾希。建,庚戌作。釋文:道不孤邊款:道不孤。子建作,丁亥。印面、印面拓、邊款印刷效果立體底本精良,以吳先生較為滿意之自拓本為本書底本內文170克進口高階映畫紙調幅網印刷,網點較一般調頻網印刷更為細膩吳子建先生為當代篆刻大家
  • 當代著名書畫家雷天德作品欣賞
    2009年其草書作品獲長沙市文聯慶祝新中國60華誕全國書展金獎,入編《盛世中華.中國書畫名家大辭典》,授予「書畫藝術界領跑者」稱號。2009年其書作獲北京慶祝國慶60周年中國書畫創作成果展金獎,入編《中國書畫六十年鑑》,授予「共和國傑出書法家」稱號。2009年其草書作品獲廣東、北京聯合舉辦的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展二等獎,擬入編《經典》。
  • 畫仙鶴的當代畫家 這三位名家的仙鶴國畫作品各有千秋
    不僅如此,舉止優雅、仙姿飄逸的神態,也被古今畫家們所喜愛,並創作出很多有關於「鶴」的國畫作品,一起欣賞當代書畫名家筆下的仙鶴,感受吉祥鳥帶來的美好祝福吧。中美協畫家王忠義四尺豎幅梅花仙鶴圖《梅清賀壽》 此幅《梅清賀壽》是中美協畫家王忠義的近期力作,王忠義畫花鳥,對於花之嬌豔,鳥之飛鳴,葉之反正,色之蘊藉,無不刻畫精妙。
  • 張立傑 藝道仁懷 — 當代中國畫名家
    2010年,國畫《紅霞在高處》入選「迎亞運全國美術作品展」(合作)2010年,國畫《天高雲淡》獲「燕趙大地,紅色太行」全國中國畫美展,優秀獎。(最高獎)2011年,國畫《山野泉聲》入選全國第八屆工筆畫大展。2011年,《五月槐花香》等作品參加「繡都意韻」全國工筆名家邀請展。
  • 文心雅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亮相江蘇省美術館
    開幕式現場本次展覽南京站是「文心雅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的第二站。展覽共有32位當代中國畫名家參展,包括:喻繼高、石齊、蕭平、王濤、郭石夫、龍瑞、霍春陽、王西京等名家。100多幅藝術名家自選新近之作集結亮相江蘇省美術館一號展廳,為南京的觀眾呈上了一道豐盛的藝術大餐。
  • 湛然網拍丨當代書畫名家作品保真專場開拍進行中
    湛然第三期線上當代書畫名家作品保真專場於4月26日拍賣,線上拍賣作品包含曾翔、劉揚、常朝暉
  • 「澄懷·現當代名家書畫展」將亮相廣東汕頭
    12月12日,「澄懷·現當代名家書畫展」將在廣東汕頭市濠江區文化館開幕。 本次展覽由汕頭市濠江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汕頭市盛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青雲別院、廣東省潮汕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汕頭市書法家協會、濠江區文化館協辦。策展人為書畫評論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北京畫院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朱萬章。
  • 當代篆刻名家•新銳聯袂邀請展開幕︱上海主辦的最大規模篆刻展
    以「新時代,新印象」為主題的「當代篆刻名家•新銳聯袂邀請展」12月7日在上海中國書法院開幕,84位篆刻名家和82位篆刻新銳作品亮相新虹藝術館,作者涵蓋國內21個省份及臺港澳地區,展現當代中國篆刻創作實力與傳承,是新時期以來上海主辦的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篆刻展覽。
  • 畫虎名家--- 盧承豪作品展
    作品2  《晨曦》100cmx80cm         作品多次在中國美協、文化部等國家機構主辦的全國畫展中入選並獲獎。先後在南京、蘇州、杭州、天津、北京、上海、廣州、衢州、金華等成功舉辦個展及聯展,受到軍內外各級領導和名家及同仁們的一致好評。作品被《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畫家》、《藝術與收藏》、《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大典》、《當代美術三十年》等專業辭書分別介紹。《中國畫名家畫虎--盧承豪》,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
  • 當代中國山水畫名家張松
    2003年由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收藏界》雜誌社、全國各地收藏家協會等權威機構推選,張松入圍了首屆中國收藏界當代畫家排行榜之新銳榜;2005年5月,被國務院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稱號;2006年3月國家人民出版社大型畫冊《中國當代山水畫名家•張松畫集》;2006年被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授予「安徽省十佳文藝工作者」和「六個一批文藝拔尖人才」;2007年
  • 當代值得收藏的國畫牡丹名家 【易從網】籤約畫家石開、蕭紅
    我們看一件作品,不管它的創作者出身、身份、性別、種族、國籍、出生年代、創作時的年齡,我們只辨好壞、優劣,只認它的審美價值,這就是收藏的真諦。」   同時,這位藏家還給我們推薦了當代最值得收藏的兩位當代名家花鳥畫家:石開、蕭紅。以下畫家簡介和作品信息,均摘自這兩位老師籤約的同一家專業字畫商城——【易從網】。   當代名家花鳥畫家——國禮書畫家石開
  • 6.18藝術慶典|當代名家中堂佳作合輯專場
    易雅藝術平臺特攜手20餘位當代優秀書畫名家,隆重推出「6.18藝術慶典 | 當代名家中堂佳作收藏專場」,用30幅佳作表現與時俱進的中國畫藝術觀念和文化情懷,豐富藝術創作個性面貌!歡迎關注易雅藝術6.18藝術慶典,精彩豪禮送不停!
  • 【賀新春】春暖花開——2021年陽江市當代水彩油畫院迎春名家作品邀請展
    在過去的一年裡,畫院畫家在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水彩展和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彩展,以及省委宣傳部、省文聯主辦的「美好生活——廣東省美術作品展」、廣東省水彩粉畫展、廣東省抗疫優秀作品展、廣東省油畫展、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教師美術作品雙年展等大展中收穫大獎和多件作品入選,成績斐然。當下,在新的抗疫防疫特殊時期,畫院鼓勵畫家繼續努力、不負韶華,潛心藝術創作,出精品力作,參加建黨百年的系列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