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劉阿鬥是有名的三國人物。對於這兩人的評價,所謂的歷史專家們早就有定論:諸葛亮是不忘使命、不辱初心的大英雄。劉阿鬥呢,扶不起,很窩囊,不僅投降,還臉皮厚到「樂不思蜀」,是沒用的大狗熊。
真的是這樣嗎?
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看,諸葛亮,對他的主子劉備的囑託牢記於心,始終不忘實現劉家偉大復興的初心,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確是忠心耿耿、勤奮有加、廉潔奉公。但諸葛亮的忠心與勤奮,給蜀國人民帶來的是什麼?
三國裡的蜀國,本來就是天府之國,蜀國人民富足而安寧。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手握大權,開始為實現他個人的理想而窮兵黷武,他發動的對魏國的一系列戰爭,耗費了蜀國的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蜀國打窮了,蜀國人民疲憊不堪,卻是徒勞無功。諸葛亮這樣一再折騰,不僅把他自己折騰得吐血五丈原,也幾乎把蜀國折騰沒了。
當魏國大將鍾會、鄧艾率大軍踏入蜀國的時候,見到的是瘦骨嶙峋、面黃肌瘦的蜀國人民。諸葛亮就這樣,生前打著高大上的旗號,發動群眾,發動戰爭,把天府之國折騰得窮困潦倒,死後,被奉為英雄。
劉備的繼承者劉阿鬥完全沒有諸葛亮的偉大理想和英雄氣概,他不像諸葛亮那樣自律,劉阿鬥整天就是享樂,他寧可天天和美女在一起,也不願意打仗,他活得就像一個普通人。諸葛亮寫的前後出師表感動天感動地,卻感動不了他。因為他本來就不是諸葛亮那樣的理想主義者。
當魏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劉阿鬥趕緊投降了。劉阿鬥被送到魏國去生活。在一次宴會上,魏國的老闆司馬昭故意放起了蜀國音樂,問劉阿鬥:你想不想你的祖國啊?
當時的蜀國舊臣們已經哭成一片,劉阿鬥卻笑呵呵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後人感慨劉備生了這麼沒用的兒子,諸葛亮的竭心輔助也是沒用,正所謂扶不起的阿鬥。也有人說劉阿鬥裝傻充愣,得以善終。其實他不必裝,他就是一個普通人,現實主義者,普通人要過的生活是安定、福利好,可不想過理想主義者諸葛亮那樣累死累活的生活。
劉阿鬥在魏國的生活相當不錯,他的蜀國子民們做了亡國奴,卻也逐漸過上了安寧的生活,從此丟掉了實現劉家王朝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很快,富裕起來了。
就這樣,劉阿鬥用投降,為他的蜀國子民們換來了和平與繁榮,但卻被所謂的歷史專家們定性為不思進取的一個廢物。奇怪了,劉阿鬥造福於蜀國人民,反而不能稱作英雄了?
假如當時有諾貝爾和平獎,劉阿鬥應該可以拿。
歷史評價就是這樣怪異,禍國殃民的,但因為是道德模範,可以稱為英雄,締造和平的,因為是投降,就要被稱為狗熊。英雄,當然是要受詩人們稱頌的。杜甫,這位住在破房子裡也想著全天下人都要住上好房子的理想主義者,對於諸葛亮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當然是要大書特書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眼裡,諸葛亮是大英雄。而自從大英雄諸葛亮逝世、劉阿鬥投降後,蜀國人民就逐漸過上了好日子。
請受我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