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國勇
1996年9月的一天,貴陽市南明玻璃二廠喧鬧的廠區裡,來了一個三十多歲的農村婦女。農婦胳膊上挽著一個竹籃子,土裡土氣的裝扮,說著一口方言。值班經理一見她就笑了。
農婦說,她辦了個生產辣椒醬的小廠,沒有瓶子,她要定製玻璃瓶子,兩百個。
南明玻璃二廠當時的生產規模是每年1.8萬噸,這樣的小單子,怎麼可能接?接了,還不夠模具的錢呢!
值班經理一口就拒絕了:要買成品,還可以,要特別定製,免談!
沒想到,這個農婦還挺倔的,她賴在經理室不走了。她說,哪個娃兒一生下來就是大個兒?別看我的廠子現在小,說不定哪一天就發展壯大了。到時候,瓶子需求量不就大了嗎?要是不給我瓶子,我今天就不走了。
值班經理心裡直樂,暗想:就你土裡土氣的樣子,還能辦出什麼大廠來?
兩個人正鬧著呢,南明玻璃二廠的廠長毛禮偉過來了。了解了情況後,毛禮偉寬厚地笑了:「大姐,你要的量太小,特別定製實在划不來。要不這樣你看行嗎:不就幾百個瓶子嘛,你到我們的車間看看,要是看到有合適的瓶子,你就拿走,我們不要錢,免費送給你。」
真的?農婦一臉的疑惑。
那還有假!毛禮偉爽朗地答應著。
就這樣,這個農婦從南明玻璃二廠挑了幾十個瓶子,用竹籃提走了。
以後,每過兩三天,她都會從南明玻璃二廠提走一籃瓶子。
一個是卑微的農村婦女,一個是樂善好施的國營廠長。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不過是一個老套的行善故事。可是,時間到了2003年,故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由於國企改制,當年風光無限的南明玻璃二廠已經風光不再。技術落後加上設計理念陳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毛禮偉廠長感覺到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而那位村婦呢,現在可不得了。她叫陶華碧,她創製的「老乾媽」辣椒醬,暢銷國內外,年銷售額達到25億元,日需使用玻璃瓶子130萬個。
好在陶華碧是仗義之人,她深情地對毛禮偉說:「做人,不能忘本。只要你還在職一天,南明二廠的玻璃瓶子,我就每天要100萬個。」
就這樣,南明玻璃二廠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它的四條生產線,有三條晝夜不停地為陶華碧生產玻璃瓶子。
如今,南明玻璃二廠擁有職工500多人,年上繳利稅900多萬元。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的機遇與命運,真的沒有定數。我們要做的,就是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向著周圍,廣泛地播下善的種子。說不定,光陰荏苒之後,就有其中的一粒、兩粒發芽了,並長成參天大樹,為我們遮擋人生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