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香港導演北上拍片並取得成績後,另外一些香港導演也開始尋求北上的可能,這些導演大多是此前堅守香港電影的一批人,但面對大陸電影市場的巨大誘惑力,在新千年後他們也會有意識地創作一些為內地觀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其中絕大部分都屬於商業片,並且往往都會邀來作為票房保障的內地明星坐鎮,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會繼續堅持創作地道港味故事。
這批導演中以杜琪峯的北上經歷最為典型,2010年前杜琪峯的主陣地都在香港,在香港回歸之後杜琪峯也拍出了《槍火》《暗戰》《黑社會》《放·逐》《神探》等一批極具港味的電影,可以說在陸港合拍片漸漸興起並成為主流的時候,杜琪峯仍然堅守陣地;直至2010年前後,彼時恰好趕上大陸電影人投資香港電影的熱潮期,而借著這股東風,2012年杜琪峯執導的《高海拔之戀2》與《毒戰》兩部影片正式上映,算是其真正意義上的北上作品,前者取景地是香格裡拉,後者拍攝也大部分都在內地完成,並且兩部影片中都啟用了大量內地演員,一反杜琪峯以往電影裡只用香港演員的慣例。
《毒戰》的成功,歸功於杜琪峯將其擅長的警匪故事進行成功移植,片中古天樂與孫紅雷、郭濤等內地演員的化學反應也相當不錯,與之相比,同年誕生的《高海拔之戀2》就遠沒有那麼幸運了,走上高原的杜琪峯試圖尋找純美的愛情故事,但片中營造出的日本「治癒系」風格卻不被網友買帳,直接被批為「水土不服」,明顯不及他對都市愛情喜劇所表現出的那般駕輕就熟;在這之後,杜琪峯又拍攝了《盲探》《華麗上班族》《三人行》等合拍作品,也都沒有達到他以往正統香港電影的高度。
除杜琪峯外,王家衛也是遊走於陸港兩地來回拍片的典型,以文藝片見長的王家衛,在世紀之初就拍攝出了《花樣年華》《2046》兩部佳作,而在2013年,王家衛籌備拍攝近十年的《一代宗師》上映,影片除了由此前就與王家衛有過合作的章子怡主演外,還邀來了趙本山、小瀋陽、王慶祥等一批內地演員主演,同時影片大部分戲份都在內地取景,上映後在影迷中掀起了一陣觀影熱潮。
如果說《一代宗師》可以看作是王家衛對於合拍片的一次嘗試的話,那麼之後由其全權監製的喜劇片《擺渡人》則是象徵著王家衛正式北上的標誌,影片劇本來自於內地作家張嘉佳創作的故事並由張嘉佳導演,同時有杜鵑、Angelababy、鹿晗等一批內地演員出演,但王家衛監製的這部《擺渡人》同樣顯現了水土不服的症狀,上映後的口碑、票房並不理想,甚至一度被媒體觀眾批為「大爛片」。
王家衛的這次馬失前蹄或許也是不少北上導演的一個縮影,正如杜琪峯以內地為背景拍攝的《高海拔之戀2》也曾被影迷唾罵一樣,一直以來都背對大陸市場拍電影的王家衛,在北上之後並未找準自己的定位,也沒能把握內地觀眾的觀影趣味,以往他的影片都充滿鮮明的個人印記,例如《阿飛正傳》裡的王氏臺詞,《花樣年華》裡的光影運用,但在《擺渡人》裡,為了迎合內地觀眾的喜好,王家衛卻一改以往濃重的文藝風,而塞入大量庸俗甚至低級的笑料,難怪衝著王家衛名字而來的影迷會感到大失所望。
以王家衛和杜琪峯為代表的香港導演在北上之後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戰,歸根結底是他們長久以來所接受的香港文化與陌生的內地文化之間的矛盾,當他們熟悉的九龍、油尖旺變成北京上海,或者乾脆是某一個完全陌生的北方小鎮,曾經在香港的那一套拍片法則便不再適用,而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又都會出於影片商業價值的考量而捨棄以往鮮明的個人風格,將並不熟悉的內地元素(如情節、臺詞、笑點)移植至自己的作品中,對市場妥協的同時往往會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最終被市場拋棄,《高海拔之戀2》與《擺渡人》兩部電影的失利便是最好的佐證,如何在合拍片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將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融合貫通,以適應內地觀眾的觀影趣味,是王家衛們今後亟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