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裡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要麼忙著生,要麼忙著死」。這句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也許是因為它可以從多個方面的角度來解讀,而且富有哲理。
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話題,其實也可以借用以上的這句經典臺詞來切入,畢竟越接近現實的生活,才能真正和更多的人產生更加深切的共鳴。
如今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打工人」又將面臨春節放假是否要回家的難題,但是一些在異鄉的農民工也又要開始擔心自己辛苦工作一年的血汗錢是否能順利分毫不少的到手了。
雖然現在90後這個群體更加受人關注,畢竟最後一批的90後也即將畢業進入社會了,即將開啟「打工人」的生活。
但是眾所周知的一個情況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們的工資收入幾乎都不太可觀,甚至一個月的工資還比不上搬磚一個月所掙的錢,不過這種狀況也只是暫時的,畢竟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能力也會增加,薪資水平自然也會上升,只是大家花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
再者現在很多專業職業的收入其實也沒有很多,雖然在大城市中比如說江浙滬的大城市裡,凡是技術人員普遍的收入水平都會比較高,但是更多的職業卻都不太可觀,月收入在3000-5000之間的人群還是十分廣泛的。更別說一些3線之後的小城市,薪資就可能更低了。
雖然現在的收入水平較十幾二十年前的收入水平確實要高得多,但是物價也是跟著增長的,現在的工資看起來比之前高了很多,但是能買到的東西也不一定會多多少。這也是社會進步的矛盾點吧。
曾經在一次訪談節目當中,歌手李健就談及到一個現在都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他表示道:20年前我剛畢業的時候,月薪就能拿到4000了,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有些還掙不到4000。
不得不說健哥真是「凡爾賽大師」,不過健哥也沒說錯,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很多都找不到月薪符合預期的工作,甚至連4000都可能掙不到。
李健的疑問主要在於現在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生活水平都比20年前的社會要高出許多倍,相同的那大學生的工資也應該要比舊社會的狀態要好很多啊,然而事與願違,有的大學生甚至還比不上那個時候的自己,也是有點奇怪的。
但是筆者想說的是,其實也看對比對象了,比如說李健是把自己作為對象和當代眾多大學生作比較的,試想一下,但是的大學生數量應該是不像現在這樣多的,甚至現在的大學生數量是李健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數量的幾倍吧,那麼可想而知那個時代的大學生身份的含金量有多高了吧。
再者,大家都知道的是,李健可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所進的工作單位也是比較強的,那麼他的工資自然也是很高的。
畢竟放在現在來說,清華北大也不比20年前好考啊。而且當時的很多不是重點大學的大學生的工資也沒有那麼高的,小城市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大家還是不要太過妄自菲薄,也別覺得當今社會的競爭壓力太大,各個時代都有各個時代的難關。
李健在被記者問到:對年輕人來說,現在應不應該過多的看重理想?時,李健給出了十分理性又客觀的回答,他認為大部分的人都不是現實中的富翁,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過著十分普通的生活,雖然生活有很多不如意,而且也會遇到很多麻煩,但是也不能因為這些就放棄活下去的欲望,更應該樂觀對待。
畢竟開心的活是一天,沮喪的活也是一天,那麼為什麼不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呢?這就是李健的觀點,也就如開頭所說的那句臺詞一樣。
不過說到這裡,關於工資高低的問題,其實也應該和幸福感掛鈎。也許大多數人都覺得工資越高那麼生活水平也應該隨之升高,人們生活的應該就會越幸福。不過現實中工資高低和幸福感真的是成正比的嗎?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更多是多元化的存在,所工作的地方物價水平都會影響生活質量,在越發達的一線城市,也許工資很可觀但是可能生活的很累,甚至工作了幾十年也買不起當地的房子,平時還得省吃儉用,然而小城市就可能與之相反了。
所以說,任何事都得與現實相結合,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