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星巴克,你會發現星巴克櫃檯裡面也在賣礦泉水,一般是綠色瓶子那種。然後那個水賣二三十塊錢,然後你如果細心觀察,這個水賣得也並不好,但每個店都會好好地把那個水貢在那裡。原因是如果一瓶沒味道的礦泉水已經賣到二三十了,那你花30+買杯咖啡,是不是覺得就合理多了?
有些東西存在的價值不光是東西為了賣錢,更為了給你提供價格座標。你到一個西餐店看一個牛排300元,你覺得貴還是便宜?很難判斷吧,因為不知道多大塊牛排,什麼肉,做得如何……但你翻到後面飲料那個區域,看一眼,一瓶可樂15元的餐廳和一瓶可樂50元的餐廳是什麼差異,你能體會得出來。
當一個手機殼賣300的時候,如果一個Ipod Touch才賣一千多,你會不會覺得後者就很值?當一個顯示器的支架賣999美元,而顯示器本身才賣5000人民幣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我在這買個顯示器,然後淘寶買個顯示器支架就會很賺?
不管是不是有意按上述策略為之。人家賣得貴,沒逼你買,你愛買就買,市場經濟,覺得貴就不買,又沒人強賣給你。何來耍你之說?
另外說一句,因為產品的設計是在海外完成的,所以很多東西如果放在海外的價值體系裡面其實還可以,這類玩意在海外本來就不便宜。就象MUJI的很多東西價格翻譯做人名幣價格也不便宜,但買的人也很多。另外,據做配件的朋友說,蘋果的殼品質真的不錯,同樣的透明殼和外面的完全不一樣…只不過買的人都當作「透明殼」來無差別看待
一個東西貴,你買不起(注意,捨不得其實就是買不起),別人買了,別人就是人傻錢多。我只能說有別人買得起不說明別人傻,只說明人家錢比你多。至少在這個商品上人家可用的預算比你多。
每個人都在獲得不同的滿足感,有人吃個饅頭就很滿足,有人山珍海味尚不滿足。每個人的滿足感是多樣性的,所以這個市場才是豐富的。說什麼智商稅的人,無非是覺得世界就該按自己的滿足感來發展,你覺得值的就值,你覺得不值的就不值。誰告訴你的?
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國計民生產品,除了假冒偽劣產品,人家愛標什麼價是人家的自由,你能買買,不能買閃開。本來一個產品也不指望賣給每個人。什麼時候你買不起就是智商稅了?
25年前,肯德基就象奢侈品,還有人在肯德基辦婚禮;20年前,佐丹奴一件T恤賣幾百塊,儼然大牌;15年前,一部諾基亞的手機賣上萬元……你今天是不是覺得很可笑?不,在那個時代吃肯德基的人,穿佐丹奴的人,用諾基亞的人,都是那個時代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他們會去這麼做不是因為他們傻,而是放諸當時環境,他們覺得值。蘋果這些東西有其品牌溢價,當然啦,就算沒有那個殼本身有溢價也不需要證明,但蘋果也從當年的一機難求的神壇,逐漸被拉下來。但這一切是靠我們自己不斷發展,老百姓收入不斷提升,而不是靠說貴的東西都是「智商稅」。一個貴的東西最終被接納了,他可能沒降價,而是你更富有了。希望你早點能變成你眼中那個隨意「交智商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