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趙姍
截至7月28日,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上半年經濟數據已悉數出爐。深圳是唯一實現GDP正增長的一線城市,成績單的背後,有哪些主動作為?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深圳如何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黃金窗口期,培育新的增長點?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
投資為上半年經濟正增長提供動力
中國經濟時報:2020年上半年,深圳投資表現亮眼,在去年同期增長17.6%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再度實現7.8%的投資增速。深圳投資因何保持較快增長?
吳思康:深圳克服疫情影響,投資增速為上半年經濟實現正增長提供了動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深圳市委市政府重視政府投資,把投資作為加快補齊城市短板、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長遠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深圳建設學校、醫院、文體設施,改造升級基礎設施,治理水環境,補科技設施短板等,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營商環境大幅改善。為此,今年計劃投資總規模約1769億元,同比增長23.7%,預計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8400億元,增長15.0%。教育、醫療衛生投入每年增長10%以上,今年在財政收入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這兩項計劃投入仍然分別增長18.2%、23.1%。
其次,深圳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社會投資成為穩投資的主力軍。2017年以來,深圳市政府出臺多項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政策,鼓勵民間參與基礎設施投資,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實體經濟,激發民營經濟投資積極性。2020年重大項目中社會投資約佔了69%。上半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4%。
再次,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投資項目成為穩投資的關鍵力量。今年年度計劃共安排487個重大建設(含續建和新建)項目,計劃投資約2000億元,成為加大有效投資力度的抓手。華星光電、大疆創新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紛紛開工建設。深圳明確今年為「重大項目攻堅年」,專門成立穩投資和項目審批服務兩個專班,可以享受重大項目審批直通車、集中辦理、分級協調等服務,確保重大項目順利推進。
逆勢增長體現先行示範積極意義
中國經濟時報:2019年,深圳經濟增速定格在6.7%。今年上半年,深圳重回珠三角經濟增速第一名的位置,何以「逆勢反彈」?
吳思康:深圳取得的成績體現了先行示範的積極意義,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深圳市陸續推出一系列保增長政策措施,為企業復工復產和生產經營創造了良好條件,包括「惠企16條」「促消費20條」「穩外資21條」「金融28條」等。2月初頒布的「惠企16條」為企業直接減負超600億元。
二是加大了服務企業的力度,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很多龍頭企業呈現快速恢復性增長。深圳在營商環境改革1.0版、2.0版的基礎上,今年又推出3.0版,順應市場主體期待,「精準式、點穴式」制定《深圳市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涉及14個重點領域,提出了210項具體改革舉措,讓企業發展更安心、舒心,也更有了戰勝挑戰的信心。
三是持續加大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應對風險的韌性更強。近年來,深圳形成「四大支柱、七大戰興、六大未來」的產業格局,為增強產業的韌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抓住數字經濟發展黃金窗口期
中國經濟時報:深圳正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對推動新業態發展壯大有哪些政策建議?
吳思康:我們要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黃金窗口期,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創新積極性,激發市場活力,培育新的增長點。
一是推動企業數位化轉型。未來將圍繞新產業發展和新業務場景需求,鼓勵製造企業加速「觸網上雲」,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充分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製造企業同網際網路的融合。鼓勵零售企業實施數位化轉型,利用「網際網路賦能」,支持新形勢下的消費形式變革;支持採用新媒體直播和推介等形式,發展健康「網紅經濟」;支持跨境電商和物流集聚發展,通過智能倉儲、無人配送等提升物流智慧化水平。
二是發展數字經濟。深圳把數字經濟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培育力度。作為未來的支撐產業和主導產業,深圳將出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實施方案,選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12大產業領域作為方向,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三是發展新基建。深圳市區兩級已梳理出首批新基建項目總計95個,總投資4119億元,預計2020年度可形成投資1006億元。深圳大部分區域實現5G連片規模組網,今年將新建3萬個5G基站,累計建成4.5萬個,力爭在8月底前率先實現5G網絡全覆蓋。未來將在工業網際網路、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大新基建布局,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