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峯將暴力變成了看不見的、耍盡人間的、讓人們在悲喜交集的瞬間承受莫大折磨的金融軟暴力,有些地方,令人慾哭無淚!這種折射,才叫做人生百態。
文 列孚
三十年前杜琪峯處女作是《碧水寒山奪命金》,三十年後,杜琪峯巔峰之作也取名《奪命金》。相信這不是湊巧,當是有意為之,但寓意究竟是什麼?也許只有杜琪峯自己才有最準確的詮釋。但就這部「非典型江湖片」的轉型而言,《奪命金》或可視作杜琪峯從影三十年後的重新起步。
雖然杜琪峯早就開始其拍片生涯,但讓他聲名鵲起的是銀河映像系列的「黑色電影」,即所謂社團江湖類型電影,無論是從《暗花》到《槍火》再到《龍城歲月》(香港又名《黑社會》),甚至是更早的《一個字頭的誕生》等,都屬這一類型,由此可見,杜琪峯和他的夥伴對這樣一些神秘「團體」的好奇和興趣。
雖然香港很早就有了這樣的影片,如已故導演桂治洪的《大哥成》、《成記茶樓》等等,但該類影片大都只能平面地描述單個個體或個別事件,而杜琪峯則是從多角度挖掘這一類題材,並以此透視香港的社會現實以及個人在其中的境遇。
與之前的江湖爭鬥相比,《奪命金》這次「筆鋒」一轉,竟然將江湖邊緣化,更是讓關注杜氏作品的人無不稱奇。《奪命金》的結構有異於一般,三條線並行,但這三條線中的主要角色並無交匯:劉青雲是江湖小混混,任賢齊是警官,而何韻詩則是銀行小職員。
劉青雲原本只為過氣大佬辛苦籌錢,或為保釋金,或為晚年養老;任賢齊則為案件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為房子奔波並遭遇財務危機的太太;何韻詩為了營業額達標,不得不每天像錄音機般地給客戶打電話。這三條線大體上已相當生動地勾勒出了香港中下層社會生活百態,不同的人物在不同處境下經受種種煎熬,藉此暴露出了他們在金錢面前的眾生相。
從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次貸危機爆發、希臘國家破產至歐元區金融危機,以至出現「佔領華爾街」行動等系列事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在投資已臻平民化的香港,無論退休老人、家庭主婦都會是投資者,他們與玩財經的專家、銀行家、投資家一樣同在承受這連續不斷的金融風暴洗禮—不論是得意時風花雪月或失意時失魂落魄,他們都是平等的。
本片就抓住這一點將這一眾小人物的忐忑、徬徨或貪婪、張狂淋漓盡致地描畫了出來。原本這種連好萊塢也只會集中描繪上層在金融交戰中掙扎的題材(如《華爾街風雲》),杜琪峯卻將其放置於黑色荒誕的真實中,那才叫做一個絕:退休老人蘇杏璇投資何韻詩遊說的基金,在籤約環節,一再重複「清楚明白」;放高利貸的盧海鵬在停車場先後遭襲的離奇經過;由蠱惑仔「轉型」而成為地下投資者的姜皓文死前的股價欲望;劉青云為大佬籌措保釋款竟要向收購廢紙的黃日華借錢等設計,無不令人忍俊不禁。
杜琪峯將暴力變成了看不見的、耍盡人間的、讓人們在悲喜交集的瞬間承受莫大折磨的金融軟暴力,有些地方,令人慾哭無淚!這種折射,才叫做人生百態。當蘇杏璇一再地說「清楚明白」的時候,觀眾會笑,但這笑聲當中,可又包含了多少因為被蒙的悲涼或無知的冷笑?作為旁觀者,觀眾大可肆意地表達他們的情緒,但杜琪峯作為導演則肯定知道觀眾看了會笑是在他的設計當中,那麼,當他聽到這笑聲時,他也會笑麼?
我認為《奪命金》是杜琪峯巔峰之作,在表面上,《奪命金》暢快淋漓地嘲弄罪惡的金錢,刻畫了一眾拜金者的百態,同時也飽含著對社會底層如整日戰戰兢兢的銀行小白領、疲於奔命的一線警官、忠厚老實的小混混這三個主角以及辛辛苦苦一輩子的退休老人等小人物的同情,並有著並非誇張的寫實意義(儘管荒誕);但對像譚炳文、張家輝這樣曾經的江湖大佬則極盡嘲諷、格外刻薄,這份感情投射,在杜琪峯的過往作品中並未見過。
此外,影片題材所表現的內容,視野開闊,與當下金融危機現實緊密相扣,具有一定的現實批判意味。劇本框架也相當紮實,各色人物個個出彩,無論主、配角的演員選擇均屬一流;三條線拍出來,層層疊進、有條不紊;雖然任賢齊這條線及其角色不如其餘兩條線及角色那麼充實,成為其中弱點,但整部電影仍發揮出冷峻、荒誕中含有寫實、溫情的色彩,殊為難得。佳片不會撒謊,好片就會動情。這是一部值得以誠意推薦的好電影。
奪命金 (2011)
導演: 杜琪峯
主演: 劉青雲 / 何韻詩 / 任賢齊 / 胡杏兒 / 盧海鵬
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2-02-03(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