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是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為了講述警察故事,1月10日至16日,央視電影頻道每天播放1部優秀公安題材影片。《人民日報》曾以《優良警風 接續相傳》為題報導了一個警察世家的故事:有這樣一個家庭,祖孫三代都是人民警察,91歲的朱廣魁1949年入警,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警察;65歲的兒子朱曉曇,退休前是一名交警;孫子朱寧36歲,是一名刑警。正如朱廣魁的警察世家一樣,我們新中國的人民警察有著太多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讓我們串珠引線一起回顧螢屏上的警察故事,感受那份驚心動魄,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1957年,電影《羊城暗哨》上映。這部片子講的是解放初期,公安幹警打入敵人內部,將敵特組織一網打盡的故事。一名代號209的特務被捕獲,供出與廣州特務頭子「梅姨」的聯絡暗號及地點後死去。於是公安幹警王練假冒209打入特務內部,先後與特務「小神仙」和自稱「八姑」的女人接頭,並根據特務、古董店馬老闆指示,與八姑假冒夫妻身份活動。王練獲知特務脅迫陳柏之醫生赴港,參加所謂「中國人民代表控訴團」,詆毀新中國聲譽。陳柏之覺得自己當過國民黨軍醫主任,所以內心非常矛盾,困惑之下選擇自盡,幸虧搶救及時,並打消了疑慮。王練隨八姑赴海南,在船上,王練見陳醫生被綁架,又獲悉真正的梅姨是八姑家的女僕劉媽。正在梅姨欲置王練於死地時,公安人員趕到,將敵人一網打盡。這部影片是有故事原型的,根據兩個真實事件改編。一個是1952年發生的「廣州第一大案」。一個隱藏下來的國民黨舊軍官糾集了一些人,試圖劫持一艘輪船,組成一個控訴團到聯合國控訴新中國政權。另一個是1954年發生的臺灣特務陰謀爆炸廣州案,公安機關獲知敵情後派臥底打進敵人內部,摸清底細後將特務全部逮捕。著名作家陳殘雲把這兩個案子綜合在一起,經過藝術化處理,寫成了《羊城暗哨》劇本,由盧珏導演拍成了電影。影片中,身份最費疑猜的「梅姨」扮演者是著名演員梁明。出生於1922年的梁明,在抗戰爆發後參加抗日流動宣傳隊,後在鐵血劇團、新中國劇社任演員,在《寄生草》《勝利進行曲》《大雷雨》《桃花扇》等劇中扮演角色。她在電影《羊城暗哨》中把兩種角色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拿捏非常到位,表演才能和對角色的滲透力令人叫絕。《羊城暗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著名的國產三大反特電影之一——另外兩部是《跟蹤追擊》《秘密圖紙》,帶有濃鬱的時代印記。我們今天來回顧這些影片,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當時的文藝風貌。新中國成立後,文藝界一派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景象。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雙百」方針在理論方面提出了反對教條主義,提倡現實主義的「廣闊道路」,鼓舞了一大批作家,標誌著社會主義文學開始成熟。中國文藝展現出新的時代風貌,湧現出極富時代特色的創作成果,有的迅速成為集體記憶,承載起動人心魄的偉大精神,從情感和審美的維度,化作我們的精神圖譜。曾經有一首歌火遍大江南北,至今有人在抒發豪情壯志時,依然會唱起它——《少年壯志不言愁》:「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歷盡苦難痴心不改,少年壯志不言愁。」這首歌是電視劇《便衣警察》主題曲。現在提起《便衣警察》,年輕的一代或許感覺陌生,但是這首歌許多人卻或多或少聽過那麼一耳朵。就在前不久,曾轟動全國的電視劇《渴望》在播出30年後,劇組重聚首,勾起許多人繾綣婉轉的回憶。而《渴望》的片頭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的曲作者跟《少年壯志不言愁》的曲作者是同一人:雷蕾。雷蕾和父親雷振邦一起為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創作了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成為經典。同樣的,《少年壯志不言愁》《好人一生平安》也成為幾代人腦海中時隱時現的情感旋律。《少年壯志不言愁》的歌詞莊重典雅又朗朗上口、曲調盪氣迴腸,演唱更是一氣呵成,是一首慷慨激昂、充滿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人民警察之歌。《便衣警察》講述的是一個年輕警察成長的故事,也是一曲美好愛情的頌歌。故事發生在1976年。經群眾舉報,南州市公安局逮捕了一個名叫徐邦呈的特務。在執行任務中徐邦呈趁機逃跑,被押解的偵察員周志明擊斃。抓捕行動失敗,線索也中斷了,這個特務潛入南州市的真正目的成了一個謎。幾番撲朔迷離,公安人員經過一番周密的調查,挖出了潛伏在南州市多年的特務,找到了真正盜竊941廠機密的人。該劇於1987年播出,播出後榮獲第八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公安部首屆金盾影視獎等。比這稍晚的另一部公安題材電視劇《英雄無悔》,以全景式的筆觸再現了改革開放中人民公安可歌可泣、鐵骨錚錚的英雄主義故事,展現公安幹警在商海浪潮中與各種邪惡勢力鬥智鬥勇的場景,有人稱其為弘揚英雄正氣的警世洪鐘。這部電視劇緊扣時代脈搏,播出之後廣受歡迎,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電視劇獎和「飛天獎」等。這些影視作品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藝風潮。改革開放,經濟上發展,價值上多元,同時影響到了文化藝術,不但直接催生了當代文藝,更提供了創作土壤和靈感來源。面對時代風雲,文藝不僅不會無動於衷,反而會更加積極、熱烈地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到這場變革之中,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文藝創作的多樣化探索為這個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時代留下極富代表性的精神剪影。積極、樂觀的精神氣質也就自然而然地滲入到文藝創作中,正如《少年壯志不言愁》中所唱的那樣:「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崢嶸歲月,何懼風流。」這種樂觀主義精神、昂揚向上風貌,正是時代最好的表徵。「我們之所以看不見黑暗,是因為有人正竭盡全力,把黑暗擋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在這太平盛世,有多少人民警察24小時守護著這座讓你覺得幸福以及安全的城市。」禁毒題材電影《湄公河行動》是由真實案例——「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而成。該事件又被稱為湄公河慘案,2011年10月5日上午,兩艘中國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襲擊,13名中國船員遇難。為了保護海外每一個公民人身財產安全,不讓任何同胞遭遇不白之冤,中國迅速組織緬甸、寮國、泰國形成四國聯合反毒行動組,終將湄公河慘案真相公布於眾,遇難同胞得以安息。2013年3月1日,案件主犯在雲南昆明被執行死刑。《湄公河行動》將這段動人心弦的案例搬上了銀幕,2016年9月上映,展示了我們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偉大決心。為慶祝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1月10日至1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電影頻道在每天重要時段播放1部優秀公安題材影片,其中就有《湄公河行動》。另外幾部分別是講述刑警對抗犯罪團夥的電影《警察故事2013》、講述鐵路乘警與販毒團夥鬥智鬥勇的電影《鐵鳳凰》、講述基層民警除暴安良的電影《大人物》和以公安英模為原型的電影《警察日記》《呂建江》《古寨警情》。無論邪惡怎樣囂張與不可一世,終將被正義戰勝。電影《湄公河行動》,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畫面,一展中國人的血性和不屈,這是一種堅毅無比的力量: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影片用藝術的方式,宣告著我們的對外態度和民族精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只有立足時代、服務時代,文藝創作才會有源源不竭的動力。《湄公河行動》最終創造了高票房收入,除了綜合運用各種影視藝術手法令其大放異彩,借力國家效應則成為其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盤點近幾年口碑頗佳的幾部院線影片,如《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戰狼》系列等,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無論走到哪裡,都有國家作為我們最堅強的後盾。影片的成功,則從文藝的角度證實了祖國的發展與強大。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一系列影片,都有現實的故事題材,比如《紅海行動》就取材於「葉門撤僑」事件,該事件不僅為影視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巨大的構思空間,也因其現實觀照更加飽滿有力。「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正如《湄公河行動》中的一段話:「盛世之下,總有人為萬家燈火負重前行,不忘過去,不懼未來。」這段話,在我們的《論語》中也有類似表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我們通過這一系列影片,可以讀出一個核心的關鍵詞:愛國。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情感積澱,已成為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裡的精神基因。有人在看完《湄公河行動》後,這樣寫下:「我們必須堅韌不拔地活著,為著這死去的生命,為著國家的榮譽,為著心中的信念,這是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氣,我們平凡卻依舊可以偉大,我們簡單卻又複雜,內心從容而又容忍。」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只要我們的文藝創作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就不乏生動鮮活、意境深遠的優秀作品。(穆鐸)
繃緊安全生產責任弦
推進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 一體推進「三項改革」 推動健全監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