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太原路126號
有一家名叫「昊誠商行」的雜貨店
1998年開到現在整整22年
這間不到20平米的「螺螄殼」
被一個精通生活的
70歲上海阿姨做成了「大道場」
4000多件國貨精品一一陳列
承載著很多人兒時的回憶
也因此,這裡被很多人視為寶藏小店
「它裡面有一種東西是羊毛脂,保護頭皮,防治脫髮,非常好……」
這不是直播帶貨現場,而是小店老闆娘費寶英在給顧客介紹海鷗牌洗髮膏。
走進這件不到20平米的小店,撲面而來就是混雜了百雀羚、友誼雪花膏、龍虎清涼油......那種老上海們都熟悉的淡淡香味,還有414毛巾、手牌蛤蜊油、當年裡弄裡用的蘆花掃帚……4000多種商品,屬於老上海的「純真年代」被完好保留在這件小店裡。
「現在這些東西很難買到,我老婆新的化妝品都不用的,都是用老品牌,一直用到現在。她這邊還能買到。」一位經常光顧的消費者這樣說。
有時候,不到10點開門時間,店門口就有顧客等候。
一位頭髮花白的上海爺叔,衝著友誼牌護膚脂而來,每年冬天皮膚乾燥,他都會買上一罐。還有人專程來買生髮油、蛤蜊油和釘被子的棉線。
不光是老上海,一些習慣了網購的年輕人也是店內「剁手」主力軍。一位年輕的小夥子特意從普陀區騎車過來,就為了買小時候用過的英雄牌鋼筆和墨水。
「我覺得有一些東西可能網上買和這裡買,體驗是完全不一樣。」
顧客口中說的「不一樣」,背後是費寶英對商品品質的嚴苛追求和貼心細緻的服務,這是這家雜貨店的金字招牌。
「無論什麼東西,我進之前,肯定先要用一下,還有味道要聞一聞,到底對不對?是對的,我就去進了,但我和進貨的地方說清楚的,你們要和我一直打交道的話,我有要求,貨不對,我不付錢。」費寶英說。
這家店誕生於1998年的雜貨店,起初只做單位集體訂單,但附近醫院提出需求能不能進點零售的日用品,費寶英急人所急,決定幫這個忙,便和老公一起騎自行車去選貨、拉貨。
「很多東西都是人家問出來的,因為人家買不到東西都來找我,我就幫他們去進,本子上記,我到拿到貨以後就打電話叫他們來拿,東西是越問越多。」
可要買到正宗的國貨精品並不容易,比如曾經風靡上海的金鋼鑽髮蠟,生產廠家已逐步退出市場了,但廠裡的一些老師傅覺得可惜,自發開廠接著做,用的是以前的配方,改名叫「全鋼鑽」。了解到這一情況,費寶英第一時間去拿貨。憑藉著以往做大訂單積累的人脈,和找到底的決心,店裡的產品越來越多。
「確實是走過好多地方,我自己親自去的,我感覺對的我就定下來,感覺不對的,我再找,那時候是花了一點力氣的,現在已經習慣了,有生產我肯定進得到。」
現在店裡有4000多樣貨品,怎麼告訴顧客這裡都有呢?費寶英就用商品包裝殼手寫目錄,掛在了店門口,一寫就是300多張,成為都市的一道風景,全國、世界各地的遊客都來打卡拍照,這個「無心插柳」的網紅景點,也讓很多國貨的名聲越做越大。
費阿姨和她的手寫標牌
「外國人來買上海硫磺皂洗澡,一次來兩次來三次來,說你這個肥皂very very very good。」
其實,費寶英自己也是這些上海老品牌的「忠粉」。這些年向年輕人、外國人推薦過的產品也都是自己多年的自用品。「像友誼牌雪花膏,我們一家三代人都在用,我也一直用。」
隨著店鋪店招成為網紅,小店靠口碑口耳相傳,近幾年生意越做越紅火,也與時俱進接受行動支付並且為外地有需求的顧客提供「網購」業務。但與時下網際網路企業流行的圈地擴張不同,費阿姨從沒有想過再開分店或者擴大店面。
其實,她家條件非常好,丈夫女兒多次勸她不要做了。但費寶英捨不得這一件件閃耀著國貨之光的物件,堅持繼續守住這份情懷:
「我在這裡堅守,無非是一種情結。我要讓年輕人知道,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有好東西;我要讓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懷舊的話,在我這裡有得買;讓外國人也知道中國也有好貨賣。」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