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素人選手在諸多音樂節目的重複收割下,存量越來越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參賽選手水準也成了一檔音樂節目能否在激烈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重要條件。樂評人鄧柯透露,此前他參加製作的《2016超級女聲》,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就向他抱怨過,他們很看好的選手被「新歌聲」導演挖走了——總體上看,節目組在挖人方面還是下了功夫的。此前《時尚先生》公眾號就曾採訪了「新歌聲」導演,介紹了挖掘學員的全過程。
今年二月初開始,「新歌聲」的導演組就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找人行動。前期按地區分工,每個地方會有三到四個導演,大概兩到三個月潛伏在那個地區。每天早上可能會去學校、工會、錄音棚找人,或者是去唱片公司和經紀人談,到了晚上就會潛伏在各個酒吧。
通常,導演們都會有比較長的時間跟學員磨合、相互了解。一開始,在找人的那個地方,學員們會帶一到兩首歌到錄音棚試歌,導演如果覺得這首歌不能代表他,或是在交談的過程中發現有更適合他的歌,就會找適合他聲線的各種各樣類型的歌曲給他去試。這個試的過程可能長達兩到三個月。這和傳統的選秀比賽不同,傳統的選秀比賽是「你報名來,參加比賽,唱一首你自己的歌。」但是在《中國新歌聲》這裡會有專門負責的音樂導演,幫學員打開歌路,去想更多可能你以前根本不知道這首歌是適合你的、但其實是適合你聲線和歌路的歌。
在真正開始錄製之前,導演組還會進行許多場聽歌會。在聽歌會上,導演也是盲聽的。即使有這個人的視頻,在一個A-B段聽完之後,才會把學院的照片和資料投影在ppt上,大家會根據盲聽說說各自的感受,然後再篩選。導演們也試圖無限去接近導師的標準和感官,以這種方式層層選拔,導師會更真切地感受到盲聽的魅力。
經過初期篩選,再到聽歌會,再到舞臺彩排,最終每個導演組參加盲選錄製的學員只剩下六七十個人,但最終被實際播出的可能只有二三十個人,當中還包括一些失敗的學員。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導演組非常欣賞的學員沒有得到導師的認可,這樣的遺憾還挺多:「以前會埋怨自己沒有幫到他們,到後來發現,純粹的音樂舞臺是,目的性沒有這麼強烈,只是分享音樂,得到的回饋會更多。失利的選手往往是因為他們想得太多。」